永州市:永州米粉發源地原來在祁陽文明鋪,也稱之為永州文明米粉

永州市:永州米粉發源地原來在祁陽文明鋪,也稱之為永州文明米粉

  它是一個地方的味道,飽含著當地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地方風味。

  它散發著濃郁的泥土芳香,就像一杯陳年老酒,總是使人回味,令人懷想。

  它是先人活著的細胞,是飲食文化的血脈根系,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鄉土文化和民間智慧。

  它是千里萬里遠離家鄉,永州也忘不了的味道,飽含著兒時最難忘的記憶和濃濃的鄉愁。

  它就是永州米粉,歷史悠久的文化符號,歷經千年承而不衰,帶著它獨特的味道,成為了永州飲食文化的一個標誌——永州味道。

永州市:永州米粉發源地原來在祁陽文明鋪,也稱之為永州文明米粉

永州米粉歷史探源

中華米粉的產生時間和發源地,學界眾說紛紜,比較公認的是,線狀米粉產生於南北朝及以前,距今可能已有1500年以上。史料考究,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其記載有“粲”的食品,又名“亂積”,並祥述製法:“用秫稻米,絹羅之,蜜和水以和米屑;厚薄,令竹杓中下。先試,不下,更與水蜜,作竹杓,容一升許;其下節,穊作孔。竹杓中下瀝五升鐺裡,膏脂煮之熟。三分之一鐺,中也”。文字中的“膏油煮之”,可以看作是今日鮮溼米粉的雛形。

據有關資料記載,永州米粉發源於祁陽縣文明鋪,也稱之為“永州文明米粉”。祁陽縣誌介紹,文明米粉成名於明代末期,明末清初就有粉館掛出“文明米粉”的招牌。明清以後,永州文明米粉流傳甚廣,據《零陵地區志》介紹:“其粉館不僅遍佈其集鎮,湖南各城市及武漢、南京、桂林、臺北等地都有仿製,有的甚至掛上‘正宗文明米粉’的招牌,以顯示其米粉質量之純正”。

永州米粉在本地區流傳久遠,清、民時期,零陵、祁陽、東安縣城及集鎮米粉館遍佈,製作方法與口味相似,深得百姓喜愛。原零陵縣最著名的湯鍋師傅王桂生早年回憶,民國時零陵街上多是粉店,以湯粉、涼拌粉最為出名。寧遠、道縣、江華、江永等幾縣的米粉生意興隆,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寧遠籍湘菜大師謝德義介紹,“寧遠水粉”早就聞名於世,早年的傳統工藝制粉,採用二次發酵的辦法,使得寧遠水粉口感與眾不同,加之粉徑很細、湯料鮮美,一碗滑溜爽口的寧遠水粉食後讓人難以忘懷。

新中國成立以來,永州米粉作為早餐主食在飲食店經營。公私合營後取消了個體飲食店,每個縣城雖僅存幾家國營飲食店,卻一直保留了米粉經營。據《零陵地區商業志》記載:“1971年,全區(除祁陽)城關有飲食店52家,其中生產米粉店19家,經營米粉業務的45家,寧遠、江華兩縣分別保存二、三部手扳木質榨粉機,其餘各縣採用電動單機榨粉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米粉業逐步走上興旺時期,《商業志》上介紹“國營、集體、個體飲食店都經營米粉,出現米粉生產專業戶,米粉集中生產、送貨到店,各飲食店從早到晚都有米粉出售”。這時期,永州米粉在品種、風味都有了新的變化,零陵的王桂生廚師八十年代做出了“大西門涼拌粉”,由於風味獨特,很快成為享譽永州的著名米粉品牌。與此同時米粉加工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一些專業化米粉作坊開始出現,機械化的米粉加工廠在九十年代初已建立,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量。

永州米粉

永州市:永州米粉發源地原來在祁陽文明鋪,也稱之為永州文明米粉

【湯 粉】一種原始而古老的烹製方法,味道鮮美的湯加上柔軟而有韌勁的米粉。比如吃魚粉,分為三步,先吃魚,再食粉,最後喝湯。吃完魚後,米粉已在魚湯中浸泡一段時間,魚湯鮮味已滲入其中,米粉變得鮮美滑爽、柔糯細膩。最後喝湯,回味無窮。

永州市:永州米粉發源地原來在祁陽文明鋪,也稱之為永州文明米粉

【滷米粉】滷米粉的原料、製法與涼米粉基本相同,但滷米粉用的滷汁是用二十多種中藥材和調味料熬煮而成,粉碼滷牛肉、滷香乾搭配別具一格,入口時蘸點陳醋,酸、辣等味道融合一體,非常耐吃,餘韻繞舌,地方風味十足。最好吃的是底料,因裡面有中藥配方,挑一筷頭細細品嚼,口鼻噴香,真及藥香伴著米粉香。

永州市:永州米粉發源地原來在祁陽文明鋪,也稱之為永州文明米粉

【炒米粉】炒米粉品種主要有,銀芽肉絲炒粉、什錦炒粉、榨菜肉絲及隨季節變化時尚蔬菜炒粉。永州炒粉中有代表性是銀芽裡脊炒粉,裡脊肉切細絲,綠豆芽摘去頭尾,與米粉入鍋急速翻炒加調料上桌,粉色淺黃,銀芽白亮,香鮮爽嫩,就著啤酒慢慢品呷,感覺更是愜意。

【涼拌粉】涼米粉酸辣鮮香,嗜酸辣是永州人的食性,單是那滿桌滿碗的各種香料就讓人垂涎欲滴,配上蒜泥、辣椒油、芝麻油等,吃到嘴裡滑溜溜涼陰陰,口舌生香,渾身通泰,那才叫一個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