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武漢專家,江蘇佔據“半壁江山”⑤丨對話左祥榮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整體好轉,目前,武漢危重型病人全部集中到湖北省人民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武漢同濟中法新城院區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4月14日,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7位專家根據統一安排,陳旭鋒、張萍、李金海、劉輝進駐武 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同日,左祥榮進駐武漢協和醫院西院。4月15日,齊栩、褚敏娟進駐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至此,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的7人專家組分戰武漢三地,繼續抗疫。

“武漢第75天,撥雲見日的感覺”

【人物】

左祥榮

江蘇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

4月18日,早晨8點30分起記者就一直試圖連線採訪左祥榮醫生,但是手機一直未接通。直到下午7點30分,終於接通電話,知道他剛剛出艙。“今天團隊一起會診治療重症病人,特別忙。”左祥榮說。 2月4日起,承擔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建管工作,3月23日起,承擔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救治工作,4月14日,進駐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今天是左祥榮在武漢的第75天。

4月18日,早晨8點30分起記者就一直試圖連線採訪左祥榮醫生,但是手機一直未接通。直到下午7點30分,終於接通電話,知道他剛剛出艙。“今天團隊一起會診治療重症病人,特別忙。”左祥榮說。 2月4日起,承擔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建管工作,3月23日起,承擔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救治工作,4月14日,進駐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今天是左祥榮在武漢的第75天。

記者:在武漢的第75天,什麼感受?

左祥榮:3月19日我送走第一批隊友,4月12日告別第二批隊友。這兩次送別感觸很深,出征之時,雨雪交加,天寒地凍;凱旋之日,疫除魔滅,春暖花開;春風卸白甲,英雄歸故里,金陵萬人迎。同事們回去了,我也很安心,送別之後轉身忙碌,和來的時候一樣,一心就想把病人救治好。

如今最後的堅守,感覺形勢逐漸趨於好轉,我緊繃的弦也逐漸放鬆了,心情如同外面的天氣一樣撥雲見日,充滿陽光和希望。

如今最後的堅守,感覺形勢逐漸趨於好轉,我緊繃的弦也逐漸放鬆了,心情如同外面的天氣一樣撥雲見日,充滿陽光和希望。

記者:從武漢方艙到金銀潭重症再到武漢協和的最後堅守,不同階段的幾個病區有什麼不同?你們面臨的不同的挑戰和應對在哪裡?

左祥榮:方艙醫院主要收治一些輕症病患,不僅是醫院、更是一個社區,在建設方艙、照護患者的過程中,江蘇的醫生不斷摸索,根據輕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及切實的心理、生理條件,開創出方艙醫院建管的“江蘇模式”,成為託舉“生命之艙”的重要力量;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患者住院時間長,病情較重,救治難度大,江蘇支援湖北醫療隊成立專門氣管插管、氣管切開、CRRT、ECMO人工膜肺等專業救治突擊隊,對重症和康復患者保持密切監測和精細化管理,目前金銀潭醫院重症患者已經全部“清零”;目前邱海波、鄭瑞強、潘純三位國家指導組專家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我和他們一起,根據病情,對所有患者系統化地分層、分類,做到“一人一方案”的個性化救治,嚴格把握出院標準,篩查符合出院的患者。

印象最深的是3月23日至4月12日,我們轉戰金銀潭,刻骨銘心。金銀潭醫院是此次武漢疫情的“風暴眼”,而南六樓危重症病區則是“‘眼中釘’”,先行者艱苦卓越的鏖戰超出我們的想象,團隊不畏艱難,精誠合作,綻放欣喜之花。現在,我們繼續堅守武漢,為了滿城的希望!

印象最深的是3月23日至4月12日,我們轉戰金銀潭,刻骨銘心。金銀潭醫院是此次武漢疫情的“風暴眼”,而南六樓危重症病區則是“‘眼中釘’”,先行者艱苦卓越的鏖戰超出我們的想象,團隊不畏艱難,精誠合作,綻放欣喜之花。現在,我們繼續堅守武漢,為了滿城的希望!

“我不是男神”

記者:2月27日,你下夜班刷朋友圈時,忽然發現一條轉發的關於你的微博,霸佔了方艙醫院病友們的朋友圈,被病友和網友稱為“男神”。

左祥榮:沒錯。這位出院患者原來住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2號艙F092的患者在出院前拍下了我為他最後一次閱片的照片,並在微博上轉發,以表達自己對方艙醫院所有醫護人員的感恩之心。

記者:隨後你的回應是:“我不是男神”。

左祥榮:是的,治病救人,竭盡全力,我們醫生做的是職業分內事。我更喜歡的是方艙病友們的另外一種說法,他們把方艙看成一個家,病友們都是家人,醫護則是家長,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而我則更希望在這次災難以後這會成為一種長情,醫患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醫生只需要考慮怎麼為患者看病,患者只需要考慮如何努力配合醫生戰勝疾病,即使不能成為家人,彼此也可以是朋友。

我也想感謝方艙的患者們,在這裡我體會到了最好的醫患關係,再艱苦的付出,在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面前都會變得值得,他們的讚揚是一個醫者最大的驕傲。

我也想感謝方艙的患者們,在這裡我體會到了最好的醫患關係,再艱苦的付出,在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面前都會變得值得,他們的讚揚是一個醫者最大的驕傲。

“等我回來,定還你深深擁抱”

記者:新華日報記者採訪您,還有一些特殊的緣分和情感,因為您愛人是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員工,2月4日夜22時38分,她在朋友圈裡寫下這樣的文字。“沒有豪言壯語,只希望你能平安歸來!待到我們摘下口罩時,請給我一個深深的擁抱。”您在前線抗“疫”時,集團也去看望她的,此時此刻,有什麼想對她、對她的“孃家人”說的?

左祥榮:我想對她說,謝謝你這麼多天的默默付出,讓我在前線能安心工作!等我回來,一定會還給你深深擁抱!儘可能抽出時間多陪陪你,多幫你分擔一些家務。特別要感謝“孃家人”新華日報社領導在我去武漢後第一時間來探望家屬,給家屬安慰和鼓勵!報社從領導到同事都很照顧她,關心她,我在前方感到很安心、暖心,也鼓舞我更加努力,為戰勝疫情貢獻個人力量!

“對他人的付出,我們從未體會地如此深刻”

記者:3月22日,您過了一個特殊的生日。

左祥榮:我在武漢抗疫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的生日,我收到這世界上最美麗的鮮花,最美味的蛋糕,最感人的視頻,最真誠的祝福!這個生日是最特殊、最難忘的!濃濃的親情、師生情,深深的同門情、同事情、戰友情……無不讓我感動!

親人的摯愛,團隊的力量,集體的溫暖,讓前方的路不再危險,讓攻堅克難的信心更堅定。

親人的摯愛,團隊的力量,集體的溫暖,讓前方的路不再危險,讓攻堅克難的信心更堅定。

記者:經歷這次抗疫,經歷最後的堅守,您有什麼樣的感受?

左祥榮:黨和國家關愛生命,熱愛人民,不放棄每一條生命,作為醫生我們應挺身而出,用於承擔起救治患者的重任,這是我最大最深的感受。國泰民安是每一個人的願望,願望背後是無數人默默無聞的奉獻,所有人都在向著一個目標付出,對他人的付出,我們從未體會地如此深刻。

交匯點記者 沈崢嶸

交匯點記者 沈崢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