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統六國後,未及時修改此政策,陳勝吳廣因它而起,秦終亡於此

獨特分析視角,不一樣的歷史解讀

。歡迎來到圓桌曆史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僅僅持續二世,存世15年。究其滅亡的原因,史學早有定論,其一是徭役的多雜,其二是稅賦的繁重。在秦朝,稅賦分為田租與戶賦(口賦)兩種,田租中又包含了禾租與芻稿稅,徭役的種類更多,有更卒、材官騎士、衛卒、戍卒、兵役等徭役名目。其中對秦朝百姓壓迫最重的就是戍卒與戶賦兩種,兩者中尤以戍卒最嚴重。

秦朝的右宰相馮去疾就曾說過,秦朝百姓最苦於五大徭役中的戍卒。眾所周知的“陳勝吳廣起義”就發生在徵發戍卒的路途中。

本篇文章,我們就重點分享,秦朝的戍卒徭役政策對百姓的造成了多大的負擔,陳勝吳廣因它而起,秦朝又滅亡於此。

秦一統六國後,未及時修改此政策,陳勝吳廣因它而起,秦終亡於此

秦始皇 劇照

戍卒的起源與發展

  • 戍卒的起源

首先戍卒的含義可以依照它的字面意思來理解,主要功能就是防禦邊境,其次是修築防禦工事,如城池等。戍卒發展於遠古時期。在戰國,戰爭的方式主要是車陳之戰,考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主要看戰車的數量,所以我們經常用“千乘之國”來形容一個國家的強盛。

但是車陳之戰因機動性不足、成本高昂等原因,逐步被騎兵與步兵戰所代替。其中秦國因為緊鄰西戎等遊牧民族,長期與遊牧民族的騎兵作戰,所以秦國的戰法逐漸拋棄了傳統的車陳之戰,採用了機動性更強的步騎之戰。步騎之戰極高的機動性對各個國家的邊境防禦帶來極大的壓力。所以各個國家對邊防的防備逐漸重視,以此便衍生出了戍卒。

秦一統六國後,未及時修改此政策,陳勝吳廣因它而起,秦終亡於此

秦皇陵出土的戰車

  • 遠古時期戍卒的政策

西周及春秋時期的各個諸侯領土較小,戍卒無需長途跋涉就可以達到邊境,所以一般是輪流戍邊,時間期限也只有三天。根據《周禮·地官·均人》記載:

豐年,則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

西周時,豐收的年節,每年徵用三天;如果收成一般,則徵用兩天;如果收成很差,就只徵用一天。不過戍卒來回的費用全部要自費,包括吃、穿、武器等。不過因為時間短,路途也不是太遙遠,所以對百姓的壓力不是很大。(“旬”字根據康熙字典解釋,有“10天”與“均”的含義,這裡面作者採用的是“均”的含義,也就是每年。如果採用“10天”的含義,徵用頻率過高,不太合理。)

秦朝戍卒的演變

到了秦朝之後,隨者秦國一統六國的變動,秦國的領土也逐步擴大,戍邊所需要的戍卒也逐漸增加。根據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 ·戍律》中的記載可知,秦朝的戍卒不僅要防禦邊疆,還需要修補或者建造城池、城牆等防禦工事,所以戍卒的工程量與數量都急劇增加,秦朝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後期將戍卒的徵兆範圍擴大至罪犯,增加了“以戍贖刑”、“以戍償債”。同時,將戍卒的戍邊時間從原來的三天改為了一年,特殊情況下也會增加至兩年的時間。

既然增加了戍邊的時間,而且戍卒往返邊境與家庭之間的路途也更加遙遠(秦國的領土逐年擴張),那麼百姓往返的費用以及戍邊時的出穿用度是自費還是由國家支付呢?這個問題,受限於歷史資料的匱乏,沒有記載。作者根據一些現有的資料進行推斷得出,戍卒極有可能是自己承擔大部分費用。其中往來的路費應該是百姓全部承擔,戍邊一年期間的吃穿用度,則是由戍卒的家庭運送所需的糧食或者給錢。1975年出土的《雲夢睡虎地黑夫木牘家書 》,是戰國晚期秦國士兵的一封家書,第一封信是秦軍攻打楚國淮陽時寫的,前線的黑夫與驚兩兄弟,寫給他們的母親與哥哥衷: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節(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襌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其絲布貴,徒〔以〕錢來,黑夫自以布此。
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願母遺黑夫用勿少。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聞王得苟得…(轉背面)毋恙也?辭相家爵不也?書衣之南軍毋……不也?.......

這封家書中,黑夫出了問候自己母親與哥哥之外,另一重點就是請求自己的母親多郵寄一些錢和夏天的衣服給自己與弟弟,並且連續提到了兩次,而且黑夫請求母親多郵寄一些錢。這封信可以說明,秦朝的士兵在外戍邊或戰爭時,衣服肯定是自備的,黑夫要錢的目的應該就是為了買吃的,所以吃的也是自備。

在第二封驚的家書中,也可以佐證此點:

驚敢大心問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內同……以衷,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錢衣,願母幸遣錢五、六百,布謹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錢矣,室弗遺,即死矣。急急急。

這是驚寫的第二封家書的部分內容,最後一句是“用垣柏錢矣,室弗遺,即死矣。急急急”。意思是我借的垣柏錢也已經花完了,如果家裡再不給我郵寄錢過來,我就活不下去了。急急急!

作為秦國的士兵“家裡不給錢,就活不下去”,這就說明部隊不是免費提供食物的,不然驚也不會以死相逼的讓家裡寄錢,何其悲慘。

秦一統六國後,未及時修改此政策,陳勝吳廣因它而起,秦終亡於此

雲夢睡虎地黑夫木牘家書

黑夫與驚都是在前線打仗的正卒,按照歷史記載,正卒的待遇是要好於戍卒的。由此可見,戍卒肯定需要自備生活所需的食物與衣服。所以在秦朝,戍卒不僅增加了服役的時間,而且這麼長時間內還需要自備食物與衣服,這給底層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實原因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了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根據《史記》記載,陳勝吳廣被髮配到漁陽戍邊,也就是我們本篇說的戍卒。按照《史記》的說法,陳勝吳廣是因為大雨延誤了路程,預計將遲於要求到達的日期,而遲到就會被斬首,所以才有“失期,當斬”的說法。

秦一統六國後,未及時修改此政策,陳勝吳廣因它而起,秦終亡於此

陳勝吳廣起義插圖

實際上從出土的《秦律·徭律》記載,如果遲到三天至五天,只是口頭責罵,如果遲到六天至十天,只是罰款,如果遲到拆過十天以上,也是罰款,金額會多一些,遠沒有到被斬首的地步。所以《史記》記載有誤或者說陳勝吳廣為了煽動情緒,故意誇大了懲罰。

正常來說,戍卒應該都是知道具體的懲罰措施,那為什麼還會跟隨陳勝吳廣起義呢?作者分析,首先是艱苦的戍邊環境。在晁錯《論守邊備塞疏》中記載了秦朝戍卒悲慘的境遇:

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

作者翻譯如下:秦兵戍邊後,在當地水土不服。戍邊的士兵死在邊境上,輸送食物與衣服的百姓死在路途中,秦國的百姓把戍邊看作上死刑場一樣。同樣,在陳勝在煽動戍卒的情緒時也提到: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意思就是,就算是我們延期到達沒有被殺,那也會有60%—70%的人死在戍邊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是戰死,也可能是建造防禦工事時累死。甚至於像上文中的驚一樣,如果家裡沒有寄錢,最後只能活活餓死。

其次是戍邊的路途太遙遠,而且需要自費。下圖是陳勝吳廣的跋涉距離。從地圖中可以看出,從大澤鄉到漁陽(北京密雲),直線距離長達900多公里。陳勝吳廣等900多人肯定是步行,所以理想狀態下,在途中預計要用去一個月的時間,而這一個月是不算在一年的戍邊時間之內的。所以,實際上這批戍卒的服役時間最少是一年2個月。陳勝吳廣們在長途跋涉中,很可能會餓死或者累死。

秦一統六國後,未及時修改此政策,陳勝吳廣因它而起,秦終亡於此

總的來說,反叛是最優解。否則要麼死在路途中,要麼犧牲在戍邊過程中。而且這段時間他們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吃穿都需要自費,還不如放手一搏。

結語

秦朝在統一六國之後,並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戍卒的徭役政策,仍然讓戍卒自備糧草與衣服,而且讓百姓遠途跋涉的戍守邊疆。這給底層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身體及財務負擔。陳勝吳廣由此起義,秦朝也最終亡於如此繁重的徭役。

到了西漢,漢朝吸取了秦朝戍卒政策的教訓,發明了屯田制度。戍邊的士兵有戰事時打仗,無戰事時耕種。如此一來,戍卒不再依靠家庭財產的支持,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免除了生存之憂。同時,戍卒政策也更加人性化,不願戍卒的百姓,可以繳納一定的稅費,政府用繳納的稅費僱傭願意戍卒的百姓,這就避免了百姓長途跋涉的辛勞,也可以兼顧農業生產。在經過秦朝的苛政後,西漢百姓的生活環境,相對寬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