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越多,思考越少,反馈是如何主宰我们的?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摧毁一个人?


有一个回答,很有意思。它说:


不停的给他反馈,不需要经历过程,慢慢就失去了思考。


这个回答很妙。


因为,它涉及到人性深层的一个机制。


有些东西我思考了很久,憋不住想任性表达出来。

这些思考困扰我很久,一直都是很零碎,当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现在正是开启一场思维旅行吧!


信息越多,思考越少,反馈是如何主宰我们的?


第一个思考:信息让世界变得更加拥挤了。

现在人的联系越发简单,信息的传播也变得便捷,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信息,而个人的存在空间不断被挤压。

我小时候的联系方式叫“捎信”,就是帮忙带一个口信。

比如,我要告诉隔壁村的谁一件事,看到同村的人刚好要去,就让他帮忙带个话。

遇到特别急的事会专门跑一趟,如果不急就看运气了, 有可能几天才能恰好赶上。后来村里通了公交车,其实每天就一趟,早上出发,下午开回来。

这样只能做到每天固定的捎信,还能捎带一点东西,比如,油,面,其他用品。

慢慢的有了座机电话,外面打来电话说找谁挂断,然后约好10分钟在打了,在去邻居家叫来等电话。

这些过程中间都有一个时间差,我们经常说过去的生活很慢,不是生活本身慢,而是传递信息的速度很慢。大家都习惯了等待,信息传递到个人总有一个围栏。虽然分隔了信息,同样也帮我们过滤了信息。


信息越多,思考越少,反馈是如何主宰我们的?


现在人人都有手机,信息变成了即时通讯。这个当然是好事,正面意义很多,我承认了,所以不要给我抬杠。

我说出来,就是想作为讨论,我们失去的那些东西。

以前觉得吵,可以马上走人,回到家就安静了。现在可以躲开现实世界的吵闹,却躲不过网络消息的噪音。

有时候反而觉得,现实世界的吵闹能让人安静下来。

当然,我的思考是很肤浅的,最近看了《十三邀》许知远采访人类学家项飙,里面提到了“附近消失”的概念,让我联想到一起。

附近的消失,让每个人都可以联系在一起,打破了距离限制,也让每个人都暴露在“即时反馈”中。


信息越多,思考越少,反馈是如何主宰我们的?


我们开始变得身不由己,听说有公司5分钟没回微信就被开除,男朋友10秒钟没回信息就被分手,这种时刻准备的感觉让人疲惫,个人的空间感越来越被侵占,我们变得无处可躲。

以前的时间是线性的,我要去你家玩,首先要走到你家,才能开始玩。

现在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在去的路上就告诉你我到哪里了,还能点个外卖吃,再回几条其他朋友信息。

时间变越来越碎片化,但是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又非常强烈,就好像我们可以接受时间被切割。同时做很多事,但是对别人回应自己变得越来越有控制欲。

别人晚回信息,快递慢到了10分钟,人就会变得非常焦躁,失去的控制感,让人焦虑。

附近消失把空间释放,整个世界变得拥挤。


信息越多,思考越少,反馈是如何主宰我们的?


第二个思考:只有反馈,没有反思

时间的碎片化,人越来越需要被填满。

时间一旦碎片化,就忍受不了完整的一段时间,接受不了一点空隙,总是想找东西填满。

早上排队买早餐,拿到号站在队伍里,马上就掏出手机,左刷右点生怕浪费一点时间。(我不在批判什么,不讨论对错,只讨论社会现象)

反馈的触达太快了,人越来越不想要经历过程,马上就要得到结果。

只要开始和结果,没有过程,这一点多可怕。就好像每天起床,接着又躺下睡一样,中间的过程去哪里了,或者说被谁控制了。

一个个行为变成了开关,人人追求即时反馈,而人最厉害的反思能力正在下降。

好像一切东西都没有距离了,如果不能达到即刻的欲望满足,马上就会很恼火。

而我们正在被这种即时满足裹挟,而且是像看到骨头,就留着口水跟着走了,也不考虑这个骨头带你去什么地方。


信息越多,思考越少,反馈是如何主宰我们的?


被反馈占满会有什么影响?

因为失去了反思能力,只是不停的接受,没有反思就没有推理,最后连理智都一起丢失了。

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情绪化,极端化,我们会对网络一件事马上抱有同情心和感动,因为某个人渣被揭露而愤怒,但是我们很快又被下一个热点影响。

因为我们只要及时反馈,没有参与过程,没有过程就不可能参与行动,最后所有人都变成了旁观者。

情绪越来越简单直接,凡事只会表达情绪和观点,而无法达成任何有价值事实。


信息越多,思考越少,反馈是如何主宰我们的?


第三个思考:剩女是自信丧失的代价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剩女居然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结婚不是个人的事吗,怎么社会抱有这么大的热情。

我们被越来越多跟婚姻无关的事影响,因为这些东西,让本来简单的婚恋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让人慢慢丧失了原有的自信。

当婚姻开始变成数据对比的时候,也就是个人意志丧失的时刻。

以前两个人喜欢就可以恋爱,现在变成了房子,车子,票子(追求这些没有错,我们只是讨论现象)。剩女现象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房地产商,他们一直有意鼓励剩女这个话语。

就是为了让女生对剩女产生恐惧,逼着大家赶快去结婚,而在国内结婚最大的事情就是买房,也就推动了房地产的发展。

用许知远的话说,就是房地产商创造出来一种“贱民”,本来大家都一样生活,突然他们创造出了剩女这个概念,然后赋予剩女这个词很多不好的解释。


信息越多,思考越少,反馈是如何主宰我们的?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剩女,那你就得结合买房,这里剩女就对等了“贱民”概念,你出身不好,如果你摆脱贱民身份,就得买一个赎罪劵;大概这个意思。

最后所有人都变成了输家,本来自己正常生活,就被剩女了,道德上对不起父母,价值上又被社会羞辱。

更可怕的是社会共识开始接受这些观念,所有人对生活的理解开始变得单一,但凡不想随大众就会立刻被孤立。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思考,需要对现象提出质疑的思考者。

当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

那什么是人生的黄昏呢?(彩蛋:黄昏的时候,思想升起,此间用的正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呼应了密涅瓦的猫头鹰。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提出了“密涅瓦的猫头鹰”的说法。黑格尔说,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这是因为,猫头鹰是在傍晚的时候才起飞,而不是在其他时候。

当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在许老师说起这句的时候,听懂了他的隐喻,黑格尔傍晚的猫头鹰在傍晚起飞,差点感动到哭。

当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

会有一次回光返照,突然重新爱上世界,爱上所有人,爱上所有的思想。

那一刻,就是我们黄昏的时候。

历史是一个循环,恶俗消失,严肃回归。


信息越多,思考越少,反馈是如何主宰我们的?


·················END··················

作者:鱼堂主 来源:鱼堂主爱思考(转载请授权)

你好,我是堂主!实用的思考者,行动的做事人。

这里没有套路的文章, 只有实在的思考,在过班,也创业,未来要做一名自由职业者。

这里只记录分享我对成长的思考。

微信公众号:鱼堂主爱思考(ID:yutangzhu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