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難逃一死?國內研究:這個可能會延長生命!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特徵是

在4周內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急性失代償,器官衰竭和高死亡率。

ACLF可以在任何慢性肝病患者中發生,包括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酒精相關性肝病(AA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

亞洲ACLF的主要原因是慢性HBV感染。隨著抗病毒治療,人工肝支持治療等治療策略的發展,與HBV相關的ACLF患者的死亡率也從63–72.3%降低至50%。

肝移植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患者的高死亡率主要是由於疾病的快速發展和缺乏供體引起的。

肝衰竭難逃一死?國內研究:這個可能會延長生命!

ACLF患者需要新的治療策略

因此,尋找ACLF患者的有效治療策略仍然是重中之重。代謝重編程是細胞生存並應對微環境變化的普遍現象和重要機制,並且該現象被廣泛認為發生在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中。

關於癌細胞,最著名的代謝重編程是Warburg效應:通過重新編程葡萄糖代謝,即使在存在氧氣的情況下,糖酵解仍然很活躍。

在癌細胞中已發現谷氨醯胺分解代謝增強。這些代謝變化提供了癌細胞生長所必需的豐富的營養和氮原子。類似於腫瘤中的Warburg效應,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DC)的激活還涉及從氧化磷酸化到糖酵解的代謝轉換。

這表明谷氨醯胺代謝通過代謝和表觀遺傳重編程來調節巨噬細胞的免疫反應。在ACLF期間,肝細胞必須在發生明顯變化的微環境中生存。

因此,研究ACLF中肝細胞的代謝重編程可能為ACLF患者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肝衰竭難逃一死?國內研究:這個可能會延長生命!

新研究另闢途徑

來自鄭州大學的學者在著名期刊Adv Sci發文,通過分析HBV相關ACLF患者和對照的肝臟組織樣本中的代謝譜,確定了HBV相關ACLF患者的代謝特徵:糖酵解,三羧酸(TCA)循環和尿素循環受到抑制,同時脂肪酸氧化(FAO)和谷氨醯胺過高。

這些結果表明這些影響主要歸因於高氨血癥和缺氧。進一步的體外細胞模型研究發現,在高氨血癥和低氧的微環境中,從FAO轉變為糖酵解可以改善肝細胞存活。

最後,該研究還在一項隨機臨床試驗中證實,使用曲美他嗪(TMZ)抑制FAO可以改善HBV相關ACLF患者的預後。

肝衰竭難逃一死?國內研究:這個可能會延長生命!

這項研究確定了HBV相關ACLF患者的代謝特徵,併為使用TMZ靶向代謝重編程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了臨床可用的策略。

參考文獻:Switching From Fatty Acid Oxidation to Glycolysis Improves the Outcome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