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科举制度,在唐朝还有一套选拔官员的方法,叫做“铨选制度”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唐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先进的行列。唐朝统治者为了实现统治目的,不断加强政权建设、巩固国家统一,进而唐朝统治者在选拔官员方面,为了选拔优秀的官员、提高选拔官员能力,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铨选制度。

除了科举制度,在唐朝还有一套选拔官员的方法,叫做“铨选制度”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铨选制度,是进入古代官员队伍的必由之路。不论你通过何种方法获得出身,或者想获得官位或者提升官职,都要再次进行铨选考试,考试合格者才可授予官位,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官员。以下界定了铨选和铨选制度的涵义,并且介绍了铨选与科举制度的关系、铨选制度的功能,进而具体认知和研究铨选制度。

对于唐代文官铨选的涵义有不同版本的定义,借鉴了几位学者和不同书籍对其定义的解释,进而总结铨选和铨选制度的概念,以及铨选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广义的铨选指官员的选拔工作;狭义的铨选是指皇帝主持和负责六品以上官员的选官授官,吏部主持和负责六品以下官员的选授工作。《通典》中记载:“自 六品以下旨授,凡旨授官悉由于尚书,文官属吏部,谓之铨选”。

铨选制度作为一种官员的任用制度,最早创立于战国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直到唐朝时期达到成熟。唐朝的铨选制度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和改革,直至开元十八年前后,铨选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达到了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并且铨选主体、流程、方式和原则等更加客观、公正和科学。总之,铨选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官员的一项资格审查制度,即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唐代铨选制度具体是指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六品以下官员的授官工作由吏部主持,通过对选人的身、言、书、判和德行、才用、劳效进行考察,最终根据选官的标准决定选人是否授官的一项选官制度;六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亲自进行选官工作,根据选人标准进行选官,最终授予选人官职的官员选拔制度。


除了科举制度,在唐朝还有一套选拔官员的方法,叫做“铨选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考试最开始是为了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在地主阶级中选拔优秀人才。它建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唐朝科举制度分为常举和制举,其中常举尤为重要,由礼部主持和负责常举工作,每年实行一次,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等六种,科举考试科目多、内容要求偏高、考试程序更加严格,因此,科举考试能够选拔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道德文化建设和自身文化修养较高的优秀人才,为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只是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第一道门槛,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国家官员,必经还要经过吏部的铨选,铨选考试合格者才会授予官职。从时间和程序上来看,科举制度在先,铨选制度在后。因此科举制度与铨选制度都是古代国家选拔官员的制度,两者缺一不可,有一者缺失,都无法真正加入官员队伍里。

简而言之,铨选制度的功能是对选人的资格审查。在唐代铨选制度中,资格审查是一项十分繁重和复杂的任务。首先要对选人的一切资料档案和申报手续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了便直接进入下一轮的考察工作;其次是对选人的四才和三实进行审查。包括选人的气质、口才、书法、办案能力和品德、能力、以前工作的功绩和考核情况,这种全面考察、综合审核的选拔标准和考试方式无疑是当时相当完善、客观、合理的选拔制度,无可厚非更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选官制度。铨选制度的功能就是通过完善的选拔标准和合理、公正的选拔方式对选人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为国家公正合理的选拔优秀官员,进而对巩固国家政权和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战国以后官僚制度的形成,铨选制度也随之形成;战国中后期,各国家都实行君主亲自选拔任用的官员制度;秦代还是沿袭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由皇帝亲自选拔任用官员;直到汉成帝时期,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具有专门的官员负责选官;魏文帝时期,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开始以六品为依据选拔官员;直到隋朝打破了以前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建立了进士科,随后也便产生了科举制度,也随之确立了铨选制度。

唐代前期属于当时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国家,无论是经济、社会、政治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在唐朝政治方面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科举制度的正式成立和实践,随之唐朝文官铨选制度也变得更加严格和完善。因此,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唐朝文官铨选制度随之也变得更加完善和严格。

贞观时期,面对吏部铨选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比如对于如何掌握选官的标准,选拔官员的流程都进行了探讨。其中,洛州的参选者有七千人,最终得到官职的是六千人。唐太宗根据实际情况,对到吏部尚书省的杜如晦问道:“今吏部取人,独举其言辞刀笔,而不详才行,或授职数年,然后罪彰,虽刑戮继及,而人已弊矣,如之何?”意思是“现在吏部选拔人才,仅仅凭借选人的口才、书法来进行选拔,而不注重其才能和德行。授官几年后,虽然工作上颇有成就,但是等到弊端暴露出来后,你该如何处理呢?”杜如晦主张可恢复两汉时期的选人,比如乡举里选、州郡辟署的选拔方法。同时,太宗还考虑到使人自举的选拔方法,魏征曰:“知人则智,自知则明。知人诚难矣,而自知岂易乎?”①魏征认为太宗自举选拔人才的方法是不科学的,难以实现并且不符合实际。也就是说,唐太宗认为铨选制度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希望通过借鉴先前选拔人才的方法,杜如晦提出了其他的方法,可是魏征认为那些方法并不适用当时选拔人才的工作中,即唯有铨选适用。贞观时期,人们讨论的还是选拔官员的标准、方法等这些原则性的问题。直到唐高宗时期,问题的焦点从选拔官员的原则性问题的讨论转到如何更加完善吏部的铨选工作,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武则天执政后,她意识到了当时铨选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选人多、官位不足。随后,她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加以完善和改革。

除了科举制度,在唐朝还有一套选拔官员的方法,叫做“铨选制度”

总之,唐代的铨选制度在唐朝执政者们对其不断的认识和调整中,也随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