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太牛了,苏轼和辛弃疾都学了他一招写成千古名篇,谁学谁火啊

再有一个月,就是中秋节了。提到中秋节,就不能不提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据苏轼自己在词前写的小序,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在1076年的中秋节写的,那天晚上他喝了一整夜的酒,喝得酩酊大醉。因为中秋是团圆的日子,而苏轼被贬谪在密州,中秋之夜,孤身一人,想起他与弟弟已经7年没见面了,一股相思之情油然而生。他深深地思念起了亲人,思念起了远方的弟弟苏辙,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太牛了,苏轼和辛弃疾都学了他一招写成千古名篇,谁学谁火啊

苏轼因为有些醉意,所以突发奇想,想要问问青天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明月的?这看似荒诞无理,实质是苏轼对世界观人生观的哲思疑问,世界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苏轼一生,以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从小也喜欢道家,中年之后,又表示过“皈依佛僧”。苏轼曾戏言自己的前身是月中之人,那么在这中秋之夜,天上应该也是美好的节日吧?他想乘着风回去看看,但是又怕天上比这人间更寂寞冷清,还不如在人间翩翩起舞。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一整夜照着睡不着的苏轼。苏轼心想,月亮不应该像人一样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啊,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偏偏是圆的,惹起人的愁思呢?不过,人有团圆和离别之时,月亮也有圆有缺之日,自古以来,无论月亮和人,都不可能永远只有圆满的时候。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李白太牛了,苏轼和辛弃疾都学了他一招写成千古名篇,谁学谁火啊

这首词以月起兴,以离别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中,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不过把酒问月并不是苏轼的首创,而是化用自李白。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开篇便是: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可以说,苏轼这首词的开篇完全是在学李白了。李白还有一首诗叫做《月下独酌》,其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在月下把酒,自然会想到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所以也学李白“起舞弄清影”。

李白太牛了,苏轼和辛弃疾都学了他一招写成千古名篇,谁学谁火啊

诗有浪漫主义,词有豪放派。豪放派词人北宋有苏轼,南宋有辛弃疾,“苏辛”并提,他们都曾经将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诗意,化用到自己的词中。1198年,已经被免官闲居四年的辛弃疾,在自己家别墅的凉亭里独自闲坐,观赏山光水色,创作了一首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巧的是,辛弃疾这首词前也有小序,也说明抒发的是思念亲友之意: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李白太牛了,苏轼和辛弃疾都学了他一招写成千古名篇,谁学谁火啊

辛弃疾在江西铅山县建有一座别墅,叫瓢泉别墅。他在带湖的房子失火后,全家就搬到了这里居住。因为思慕陶渊明,辛弃疾以陶渊明写过的一首诗《停云》为名,在别墅里建了一个停云亭。陶渊明的《停云》一诗,是表达思念亲友的,所以辛弃疾坐在停云亭,也仿照陶渊明写了这首思亲念友的《贺新郎》。词的大意是:

我已经很老了,年轻时壮游结交的朋友死的死散的散,今天还剩下几人?壮志未酬的我白白地活了这么多年,对人间万事都不再关心,一笑置之。现在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我感到快乐呢?只有在寄情山水时,我看着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情怀和样貌,都差不多。

在窗前把酒吟诗,怡然自得。想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就是这种感觉吧。江南那些喝醉了都不忘追逐名利的人,哪里能体会到喝酒的真谛。喝到痛快,回头一声长啸,简直能让狂风骤起、长云飞扬。我不遗憾没见到陶渊明那样的古人,遗憾的是今天没有像他那样的人理解我的志向啊。能够了解我的,只有那么几个人。

李白太牛了,苏轼和辛弃疾都学了他一招写成千古名篇,谁学谁火啊

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故,这首词更是几乎句句有来历:

甚矣吾衰矣,源于《论语·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问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说新语·宠礼篇》记载的故事,大司马恒温对郗超、王恂特别赏识和重用,所以大家都说这两个人“能令公喜”,即可以让恒温高兴。

白发空垂三千丈,很显然化用自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云飞风”,化用刘邦《大风歌》之句“大风起兮云飞扬”。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典出《南史·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知我者,二三子,

又是引《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这首词在典故的层叠中抒发了辛弃疾无人能及的豪放情怀。据说,辛弃疾完成这首词之后,每次举行宴会,都会让歌姬演唱这首必点曲目,他自己还吟诵其中的得意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然后拍着大腿大笑着着问别人写得怎么样。可见辛弃疾对这一句是十分满意的。不过,据学者考证,这句妙词的意境也不是辛弃疾的首创,同样来自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

李白太牛了,苏轼和辛弃疾都学了他一招写成千古名篇,谁学谁火啊

李白有一首著名的五绝《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写山与人的对视,将山生命化,写自己欣赏山,山也欣赏自己,相互“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李白之所以这么写,表达的就是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情怀。这与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技巧与思想是一致的,李白的诗如此出名,很难说辛弃疾在创作《贺新郎》时没有借鉴李白的诗意。

词,又叫“诗余”。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好像唐人只写诗,宋人只填词。实际上,盛唐时代,词已经开始出现,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而苏轼一生只创作了340多首词,创作的诗却多达2700多首。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这里的诗是广义的概念,包括诗词曲等。所以,苏轼、辛弃疾也是诗人,只不过他们成就更高的是词而已。大诗人之间都是神交古今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辛弃疾的《贺新郎》,用现代的话说,是向李白“致敬”。你认为,他们化用李白诗意创作的这两首词,水平超过了李白的原作了吗?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颜亭月诗词

同是唐朝大诗人,为何杜甫为官穷得住茅屋,李白无业却全国豪华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