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女孩睡覺用膠布封嘴,竟是醫生建議

近日,我的朋友圈裡有位家長髮了條長微信:“每次帶孩子看牙都鬱悶得不行……今天這次又是重重一擊,鄭主任說改變她的張口行為要兩年時間,以後睡覺要用膠布把嘴巴貼上。感謝鄭老師,為了讓安安不繼續醜下去,我去買膠布了。”

記者詳細問了前因後果,原來,這位家長有個九歲的女兒安安,近來,她發現安安總是張著嘴,就連睡著了嘴巴也是張開的。她諮詢了醫生,醫生告訴她,這種情況叫“口呼吸”,需要在睡覺時把孩子的嘴巴用膠布貼上,所以她趕緊去買了膠布。

9歲女孩睡覺用膠布封嘴,竟是醫生建議

9歲女孩睡覺用膠布封嘴,竟是醫生建議

專家表示,長期口呼吸,的確會影響面容。但是,張嘴睡覺和“口呼吸”是兩個概念,不應該混為一談。

不少爸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見孩子張嘴睡覺就不由分說地戴上矯正器。實際上,沒有明確診斷佩戴矯正器,可能會對孩子的身體以及大腦發育帶來不可逆的影響。

9歲女孩睡覺用膠布封嘴,竟是醫生建議

睡覺還能把人睡醜了?

近兩年,口腔正畸門診中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有不少家長會帶著兩三歲的孩子來就診。原因是因為孩子張嘴睡覺。家長紛紛表示,張嘴睡覺會讓孩子面容變醜,需要通過牙齒正畸來改善。

鄭主任解釋,不是睡覺把人睡醜了,而是“口呼吸”改變了人的容貌。用嘴巴呼吸的確會改變面型。用鼻子呼吸時,嘴巴閉合,這時候的舌尖是非常自然地頂在上顎的黏膜皺襞上。張口呼吸時,舌體後墜下沉以打開口腔通道,長此以往,原本應該往前往下發育的下頜骨(俗稱下巴),容易發育受限形成後縮面容。

除了容貌上的改變,口腔乾燥、上唇短厚翹起、牙齒排列不整齊、咬合不良、硬顎高拱、牙弓狹窄、上切牙突出形成齙牙等,這些都是連鎖反應。

在這個看顏值的年代,父母怎麼能容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因此,門診中出現了不少憂心忡忡的家長。“有些孩子才一歲多,家長見寶寶張著嘴睡覺,就帶來做矯正,這個真沒必要。”鄭主任解釋,人在睡覺時,肌肉都是放鬆的,張著嘴睡覺也很正常。

張嘴睡覺≠口呼吸

張嘴睡覺不等於口呼吸,在匆忙做治療前,家長不妨先判斷一下孩子是否真的是“口呼吸”。方法很簡單,只要有一面鏡子就行。鄭主任介紹,家長可以把鏡子放在孩子的鼻子和嘴巴之間,鏡面分別朝上和朝下做一次測試,觀察孩子是用鼻子呼出的氣多,還是用嘴巴呼出的氣多。如果是鼻子呼出的氣多,那就不用過分擔心,也不用跟風戴口腔矯正器。

一般孩子3歲時,家長如果嚴重懷疑孩子是口呼吸自己又無法判斷,可以到醫院就診。確認不是口呼吸,即便張著嘴睡覺也不用太過擔心。等到孩子7、8歲時,如果有舔舌、伸舌習慣,再就診。口呼吸引起口腔面部畸形,通常也高發在這個年齡段。

9歲女孩睡覺用膠布封嘴,竟是醫生建議

診斷為口呼吸後,家長也不要盲目給孩子戴矯正器,而是要查明原因,對症治療。如果孩子只是因為一些習慣問題導致口呼吸,可以用矯正器。但如果孩子是因為“腺樣體肥大”引發口呼吸,這時候就不能盲目戴矯正器。

什麼時候開始矯正比較好?

很小的寶寶可能就有口呼吸的表現。家長從孩子2-3歲時就可以開始注意了。

如果孩子晚上睡覺嘴巴張開,持續1-2周如此,那就要到醫院去確診一下了。

口呼吸的矯正越早開始,對牙頜形態、面部發育的影響越小。年紀小時,及時阻斷孩子的口呼吸,孩子面型、嘴型還可以自行恢復;等到12歲換牙完全結束後再矯正,已經形成的面部改變就比較難糾正了。

曾經一位8歲多的女孩,張口呼吸已經有一年多了,父母才帶她去醫院檢查。

檢查結果是,女孩腺樣體肥大、扁桃體2度腫大,鼻腔呼吸不暢,因此引起口呼吸。耳鼻喉科的醫生為她做了腺樣體摘除術。

手術後女孩可以正常用鼻腔呼吸了,可因為她張口呼吸的時間太長,所以已養成日常張著嘴的習慣,即使已經完全能用鼻腔呼吸了,她也還是張著嘴。而且她的牙頜形態發育已經受到影響,整個牙床都變得比普通孩子要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