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杨西|撰文

古代仕女画作品赏析系列之五

红叶题诗,是历代画家反复表现的题材,它最早出现在《云溪友议·题红怨》中,叙述卢渥偶拾红叶诗笺得配佳偶的故事。据传唐宣宗时,一个叫卢渥的人到长安应举,偶然在御沟旁捡到一片题得有诗的红叶,将它收藏在书箱中,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宫女。一天,已成为卢夫人的宫女看到书箱中的红叶不禁感慨:“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漂去,想不到竟被收藏在这里”!关于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青琐高议》、《北梦琐言》和《太平广记》中也有记载,虽在朝代、人名上有所出入,但却大同小异,不足为虑,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在叙述辗转流传中,免不了添枝加叶、锦上添花。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明 陈洪绶《题诗红叶图》

题在红叶上的诗为:“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从这首诗的内容及语气来看,的确很像一个宫女的口吻,描写一个失去自由、爱情的女性对二者的向往。关于这方面的题材,根《云溪友议》、《本事诗》书中还有另一个记载:天宝年间,一位洛阳宫苑中的宫女在梧叶上题了一首诗,放入御沟让它漂出宫外,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诗传入民间,遂得以广泛传播;顾况得诗后和了一首:“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将诗从御沟上游放入;十几天后从御沟中又流出一首题诗:“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这后一首诗,我们可在《全唐诗》中查到,全诗意真情切,表述了宫女身受幽禁的愤懑和对自由、爱情的憧憬。一句“一叶题诗出禁城”将人生的要求、祝愿、遐想、梦幻交织在一起,一片小小的梧叶,既负荷着她人生的痛苦又承载着缥缈的希冀,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的女性,对爱情的渴望、追求及内心的幽怨哀愁。它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女性悲惨世界中一个宫怨的缩影,自古文人墨客都以其作为创作素材,后宫佳丽三千、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到头来能得宠的又有几人?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红叶题诗谁与寄,青楼薄幸空遗迹”、“不信侯门深似海,水流红叶漫题诗”、“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海阔锦鱼传不到,洞深紫凤期难约。谩彩笺、牙管倚西窗,题红叶”、“湖外霜林秋似锦,一片片、认题红”,这些都是古人描写这一主题的诗词,经久而不衰,甚至被改编成小说、戏曲。很多画家也以此内容为创作,广为流传,如五代的周文矩有《御沟题红图》,宋代李公麟有《佳丽图》、郭羽有《御沟流叶图》,元代张渥有《流叶仕女图》,明代陈洪绶有《题诗红叶图》、唐寅有《红叶题诗图》,清代焦秉贞有《题红仕女图》、改琦有《韩妃题叶图》……不一而足。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清 改琦《韩妃题叶图》

下面这幅《红叶题诗图》为明代画家唐寅所作,绢本设色,纵104厘米,横48厘米。画面上一位妙龄仕女坐在石条凳上,正在往红叶上题诗。她面若桃花、端庄秀丽、眉目含情,清新靓丽的脸上略带些许忧愁;一块硕大的奇石从画右侧底部沿画边直接上至五分之四处,一从芭蕉从石后伸出,蕉叶被风吹得上下翻卷,增强了画面的勃勃生机;石上点缀着各种异卉奇草,十分生动,人物背后有一淡淡的坡岸增加画面的层次感,显得幽静而朦胧;石条凳上放着一个精制的红木小桌,桌上一个砚台、一个红珊瑚笔架,架上放着两支毛笔及两个手卷,叙述了画中人不同常人的身份,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宫女,而是一个曾经受宠的嫔妃;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唐寅的题画诗中也可看出来,这应该就是唐寅与其他“题红”作品不同的蕴意所在。整幅作品构图饱满、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用笔精致、设色淡雅、寓意深邃,堪称其仕女画作中的精品!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明 唐寅《红叶题诗图》

自明代开始,仕女画作品逐渐向柔弱倾向的程式造型上发展,画风过于夸张,讲究修颈削肩、弱柳扶风的病态美,然而唐寅的这幅《红叶题诗图》中就没有这方面的现象和痕迹。在画法上,这幅《红叶题诗图》也有别于他的《清风纨扇图》、《孟蜀宫妓图》之类的作品;整个人物造型较为写实,结构准确、雍容华贵、用笔利爽,以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相结合,方中有圆,圆中带方,线条遒劲而飘逸,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形象的精神气质。他先以线条准确地勾勒出人物的形态体貌、发髻头饰、上衣下裙、环佩披帛、五官双手以及小桌笔砚。衣服及披帛上的纹饰则以小笔认真地逐一勾画,既工整细致又服从于整体效果。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头部局部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长裙局部

人物及陈设画完之后,唐寅将注意力转至环境的描绘。他以笔蘸浓淡墨,用勾线结合“小斧劈皴”,先写出园中奇石的形状结构及峋崚奇峭的特征,在石上点画杂草,然后勾勒出芭蕉翻转迎风的身姿,待检查画中勾画无误,才开始设色敷彩。人物手、脸部的肤色,唐寅在此图中,并没有像其他评述者所说的那样使用“三白法”,而是以淡赭石分染、提粉,仅在唇部点以朱砂,使脸、手的肤色更为皎洁亮丽、肌润脂凝,大有吹弹可破的感觉;

上衣也仅以淡赭色沿勾线处走了一遍,未作大面积平涂,借用纸原来的颜色,使之达到简洁飘柔的质感效果;裙的锦缎效果以赭绿色染之,勾以白色花纹,既庄重细腻又富贵典雅,衬托出人物的身份及内心的纯洁善良;作为重点道具的题诗红叶,他以洋红分染出叶的体积感,叶上勾以细小的叶筋,极为形象生动。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手部局部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芭蕉局部

为了使画面不致于花俏轻浮,唐寅在芭蕉叶的绿色中加入少许淡墨,石条凳、小方桌也只用淡赭色统染出层次,反衬出人物的靓丽端庄,实在妙不可言。

整幅作品除了红木方桌上的珊瑚笔架和树叶为红色外,没有一处色彩过于艳丽,但作品却给人妩媚动人、清新艳丽的艺术享受,这也许就是唐寅仕女画艺术造诣精湛的绝妙之处。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以女性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如《孟蜀宫妓图》、《吹箫图》、《秋风纨扇图》、《牡丹仕女图》、《嫦娥折桂图》、《古木幽篁图》等等,每一幅都成为绝世精品!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小方桌局部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局部

为什么唐寅在仕女画的传承和创新上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我认为应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缘于他一生经历的辛酸与坎坷

唐寅1470年3月6日出生于苏州吴县一个小商之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被称为“吴门四家”,与沈周、文征明、仇英三人并列,合称为“明代四大家”,名号如雷贯耳。但是唐寅的一生却充满坎坷和传奇,其一生总的来讲是极为痛苦和悲惨的一生。自幼聪颖、才气过人,十几岁便能写诗填词,与祝允明、文征明都是少时朋友,“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

1494年,其父亲去世,母亲、妻子、儿子、妹妹也在之后的两年中相继离世,这无异于使一向玩世不恭、自负清高的唐寅遭到人生第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也因此一蹶不振,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征明的规劝和帮助下才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潜心读书准备科考。1498年在应天府乡士中,唐寅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也因此对仕途充满希望:“壮心未宜逐樵渔,泰运咸思备扫除。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的诗,便是他在夺取解元第一后所作。诗中以豪放热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心情和志向。无奈造化弄人,1499年因涉嫌考场泄题案而下狱,后被罢黜为吏。他感到自己无脸见人心灰意冷,家庭也因此产生矛盾,经常吵吵闹闹,最后妻子也离他而去,让他再一次跌入人生的低谷。

此后的几年中,唐寅对仕途早已看淡,他遍访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之间,写诗作画以安放自己痛楚的灵魂。为了身边的亲人,他还得坚持着活下去,于是便以卖字画为生。

唐寅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看淡了人生中的浮华与虚幻,进一步感受到真挚情感的可贵,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借古喻今、以史述世,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其中,针砭讽喻、抒怀感伤,所以能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苦楚,往往使作品展现出一种对弱者的同情、对真善美的歌颂。如这幅《红叶题诗图》,就是他借幽宫题诗红叶的历史典故,表现出一位嫔妃对宫中清冷生活的忧怨和对爱的向往。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苏州石刻像

二、缘于他对传统书画艺术的热爱与传承

唐寅的一生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变故和打击,在考场泄题案中受牵连的陈敏政,因不堪社会及家庭的压力而积劳成疾、郁郁而终,而唐寅却以书画慰藉自己的灵魂活了下来。这其中蕴含的力量就是他对艺术的挚爱,对书画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如果没有这份挚爱,可以说他很难存活下来。

唐寅所作仕女画,形象准确、以形写神、意境深邃、雅俗共赏,《明画录》中评述他的作品为“在钱舜举下,杜堇居士上”。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取决于唐寅对于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借鉴。他所用技法大多来源于南宋院体和“唐装”,线条劲细、敷色妍丽,面部设色继承了周昉、张萱的“三白法”;服饰则利用吴道子、李公麟等前辈所创的传统线描,灵活变通,线条劲挺流畅,不仅能真实地表现出女性的体态、容貌、服饰等外表美,还可生动地传达出她们的情思、性格、气质的内在美,做到神形兼备、个性鲜明。

在传统的中国绘画中,书、画自古不分家,被称为“书画同源”,画中有书、书中有画。唐寅画中的用笔与其书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了追求完美的统一,他将这种传统理念始终如一地贯穿在自己的作品中。这幅《红叶题诗图》的左上角,唐寅自题诗一首:“红叶题情付御沟,当时叮嘱向西流。无端东下人间去,却使君王不信愁。”诗写得哀婉动人,书法用笔隽秀疏朗、苍润含蓄,结体俊美、外拓内敛,谋篇布局倚正兼顾,于秀润见苍劲、寓雅逸于端庄,与人物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题诗

三、缘于他对传统书画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唐寅生活的年代,仕女画的柔弱化倾向更为严重,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禁锢愈加残酷。对女性的束缚、压制更是无所不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清规戒律,无不体现女性依附男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卑微的生活状态,使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表现为厌丰腴、喜清瘦,柳眉细眼、瑶鼻樱唇、削肩蛮腰、弱不胜衣的病态形象而加以推崇。

这种病态审美的倾向,在唐寅的这幅《红叶题诗图》中,基本上不存在。其所以不存在,我在前面第一个问题中已有阐述,唐寅是一个经历过上天入地之痛的文人,人生痛苦的磨砺已经让他清醒,明白自己手中的画笔该赞美什么、揭露什么?与自己思想相悖的事物和现象,他绝对不会去迎合,相反,他会用画笔的触角去探索人生美好的思想和事物而加以表现。

纵观唐寅的仕女画作品,讲究意向造型,以写心中之象为目的,推崇对画面意境的审美追求,以突出人物神韵为主旨。在表现手法上,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工笔重彩为主,脸部肤色以“三白法”晕染,浓妆艳抹、绮罗炫丽、争奇斗艳、富丽堂皇,如《孟蜀宫妓图》;另一类则是取法于文人画之风格,以写意之精神参于其中,言简意赅、笔墨酣畅、线条圆润方劲、抑扬起伏,变细密为简约,变富丽堂皇为清新雅逸。这些画法的形成、演变,都可看成唐寅对传统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他在作画时并未以技法套题材,而是以立意来确定画法,以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统一,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深邃主题及意境。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局部

这幅《红叶题诗图》在线的应用上,唐寅摒弃了装饰性的艺术效果,而采取写实的表现手法,这样做可与内容的叙事性完美地结合,使人感到其真实可信;人物造型也没有按细颈削肩、弱柳扶风来进行塑造,他将人物的结构刻画得十分准确,丰腴端庄、凹凸有致、貌美如仙、清雅靓丽,增强了其叙事性元素的构成。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那就是唐寅对背景奇石、芭蕉的处理十分高明。画中人物很显然属于工笔设色手法,但景物就不是工笔的“三矾九染”,而是以写意的画法画成,工写之间处理得如此协调、统一,这种造诣没有对传统绘画技巧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创新,是万万做不到的!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奇石局部


从唐寅《红叶题诗图》,谈其在仕女画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唐寅《红叶题诗图》奇石局部

在结束此文之前,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欣赏这幅《红叶题诗图》,我将唐寅把题诗人物由宫女改画成嫔妃的立意作进一步浅析。按《云溪友议·题红怨》及《北梦琐言》中的记载,红叶题诗均出自于一位宫女,此后的画家在表现这一题材时,也大多画成宫女。那为什么唐寅却把她画成嫔妃了呢?我想这应该是其有意而为之。题画诗中:“当时叮嘱向西流,无端东下人间去”,是说画中之人希望所题之叶漂向西边(即宫内),盼君王能够拾到,了解她心中的惆怅,而重新宠爱于她,不想红叶却漂到人间去了。在此唐寅反其意而用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王朝的腐败及君王“后宫佳丽三千”的薄情寡义,同时暗喻将希望寄托在君王重新宠幸上,换来的只能是更多的失望。不难看出唐寅在创作这幅《红叶题诗图》时,早已将自己人生的悲惨遭遇融入其中,画中人的命运也就是自己的命运!幸福终无望,伴随其一生的依然是苦雨凄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