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本是人类灵魂高贵的奢侈

读书本是人类灵魂高贵的奢侈

我一直是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信徒和践行者,所以书读的多了,提笔书写如熟蒂落,水到渠成。

遗憾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早年在生存线上挣扎,近年在脱贫线上奔波,如今在致富路上奋斗,除了强迫我们的孩子象劳动一样读一点书以外,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包括大学生,正在失去读书这一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

网上公布的数据不必完全确信,不妨作为参考。

年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对比:以色列64本,俄罗斯54本,美国50本,德国47本,奥地利43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不足5本。而且这个数据是购书量统计的,去除中国人喜欢装修房子填满书架附庸风雅的需要买的,去除为孩子买的,中国成年人人均读书量更是少的可怜。虽然我们有别的渠道可以弥补,比如国人喜欢扎堆聚会,密友交谈,开会上课,手机阅读等等,但是我们深度阅读和系统学习的方面除了少数功利性需要和部分精英阶层以外,多数人都荒废了。

为什么我们的人均读书数量少的可怜,惨不忍睹呢?忙只是我们的借口,学习理念的落后是根本原因。

我们的教育自古就是功利性的。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就奉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直到如今只要科举制度的影子还在,读书考试仍然是向上攀爬的通道而已。至于非功利的阅读,成为生命本身的需要,变成灵魂高贵的奢侈,还只是少数人才能走进这个维度。而且我们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利于普遍读书的民风和文化的形成。大家都穷怕了,由于缺乏安全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金钱、利益等经历基础的追求胜过一切,还顾不得什么高层精神的需要。

在中国全民挺近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更加远离了读书。男女老幼家里外面,到处能看到的都是所有人埋头捧个手机在看少有营养的文化快餐,系统学习和深度阅读大江东去也。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警告过我们:一个放弃阅读的民族是断然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诚然我们进入发达国家的脚步不可阻挡,可是我们国民素质要想伴随我们的经济水平同步进入发达国家,被世界先进文明认可和接纳,甚至象盛唐一样,再次引领世界文明,我们在文化上的欠账真的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提起中国文化,我们还只能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说事,近代文化我们除了在文学上除了鲁迅、郭沫若、巴金、矛盾、林语堂,之后还有谁?文学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文化有能力立足世界?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只是我们现代文化断档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我敢断言:国家用财政养着的那些教授学者,普遍缺乏对社会历史时代的担当,更加缺乏对科学理性的敬畏和匠人精神的热情。

我支持教育学家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阐述的一个观点:高中过早文理分科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学文的孩子缺乏科学精神,学理的孩子缺乏人文情怀。

所以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跟什么人在一起生活,都离不开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这就叫中庸。我所理解的中庸就是平衡的艺术。

读书有什么好处呢?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宰是因为人类会制造工具和语言交流。这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人于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的分水岭。动物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周期只能通过和同伴在一起以及自己独立经历中自行进化。老狼的烦恼就是他无法用语言把自己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小狼,而老人则能够做得到。这就是人类得以加速进化,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根本原因。只有人类才能做到不必凡事都要通过亲身经历来实现进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读书和各种渠道的观察、学习、交流,足可以把别人的经历、经验、知识、智慧拿过来作为背景知识为我所用,而背景知识恰恰是人类用来解读新知识,学习新内容的工具和资料。这就是为什么越学越轻松,越做越聪明的原因,因为脑科学研究的结论是:人的一切理解力都依赖背景知识。

而读书恰恰是一种可以穿越时空,可以自己控制节奏的最重要的学习进化进化的方式。读书能够学习知识,增加见识,促进思考,生发智慧,修炼思想。

人的一生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自我的成长,成长的方式离不开阅读、交流、经历和思考。最基础的就是阅读,每一本好书都表达着作者穷尽其思想的精华。所以读书应该是一种穿越时空与智者的交流。书读多了,你会发现自己的鉴赏力、辩识力、思考力在不断提升,于是你会自然而然地有能力把一本厚书读薄——这叫萃取,把一本薄书读厚——这叫生发。

我为那么多青年、中年、老年荒费大把的时光,而一年都不愿意读一本书而感到惋惜和嫉妒。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把劳动说明白了,他说:“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我说说读书吧:“读书本是人类灵魂高贵的奢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