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一雙襪子的傳奇

1

這個生於浦東新場坦直的“鄉下人”,名叫胡簋銘。一雙紗襪是他的傳奇。

這是從百度上能查找到的關於胡簋銘的一點線索。胡簋銘,新場坦直鄉胡家宅人,出身於鄉紳之家。中學畢業後,因其父胡可楨在日本經商,便隨父東渡日本,1912年回國時,從日本帶回了6臺手搖織襪機,在新場鎮創辦了安定襪廠。因為他的善於經營,沒幾年便發展了百餘臺襪機,所產“象頭”牌紗襪,遠銷南洋諸地。因為襪廠照明之需,又與他人合辦了帶有直流電的昌華碾米廠,千年古鎮的新場便有了電燈。之後,胡簋銘又在新場鎮上創辦了用於織襪的染紡。

南匯襪子,遠銷南洋諸國

有一件事足以證明這家襪廠在新場的影響,胡簋銘在實業上的發展,引起了當地土紳王某的嫉妒恨。這個姓王的土紳以“汙染水源”為由,一紙狀告狀到了蘇州府。胡簋銘在上法庭對質時,隨身攜帶了取自新場鎮上的一瓶河水,當庭喝光,證明無毒,使這件訟案不了了之。雖然,王某沒有就此罷休,多方掣肘,但安定襪廠的生產經營擴大到了新場的周邊和南匯的黃路等其它地方,胡簋銘的“實業救國”矢志不渝。

2

回望新場的歷史,那些銘刻的古巷阡陌上的事和人,使新場的歷史豐滿著。

1894年的那個秋天,在南匯新場一個叫坦直的地方,胡簋銘誕生了。

史料記載,南宋時,坦直地區已成陸,是下沙鹽場的一部分,後隨鹽灶外移,鹽民開始拓荒農耕,在此定居。

胡簋銘

這個那時臨海的小村,有一段歷史的淵源可尋。坦直古名富豐莊,是明初江西饒州府知府陸文旺的故居。陸氏為何世居於此,這故事深埋於地下了,或隨濤濤潮聲遠去。因為在這裡建造了一座環龍石橋,後來塌了,便被人稱之為“塌石橋”。坦直橋,其實是塌石橋的諧音。

坦直是否是陸文旺的故居,那橋是否“塌石”,都是一種傳說和據說。而胡簋銘的誕生確是事實。

沒有更多的史料,佐證胡簋銘祖上是否顯赫。這個男孩誕生百日後,按照南匯鄉下禮俗,胡家向村裡的每家每戶分送了一碗圓子和數量不等的紅蛋。

新場老巷弄

胡可楨是胡簋名的父親,那時,他去了日本做生意,其間肯定有故事流傳。想來這個男孩出生時,胡可楨或在日本或在國內。有一點似乎很肯定,胡家是一個有知識的家庭,不然的話,“簋銘”之名也無從起名了。還有一點也很肯定,胡家是一個殷實之家,在坦直也算是名門望族。

這個男孩喝著北四灶港的水,長大了。不知在哪一天,他也隨父親胡可楨東渡去日本了。

3

胡簋銘在日本學什麼?胡可楨在日本做什麼?這些在現在的新場或坦直的史料裡都無從查考。

我們所知道的是,1912年,18歲的胡簋銘從日本帶著6臺手搖織襪機,回到了家鄉。

新場離坦直不遠,那時的新場經過元、明、清的鋪陳,許多商人店家在此駐紮。胡簋銘便在新場鎮創辦了安定襪廠,想來,遠在日本的父親是相幫於他的,至少是資金上給過支持。

胡簋銘在這裡創造了襪子傳奇

新場大街319弄321號的李氏老宅,是新場人李錦伯祖上建於清代的老屋,佔地600餘平方米。這座磚木結構的老宅坐西朝東,前後四進。一進為面闊3間的臨街門面;二進客廳為有7根橫樑架起;三進是內宅,為二層樓房;四進為雜用平房。硬山灰瓦頂、荷葉山頭封火牆、格扇門窗,宅後獨用的石水橋,在新場也算是一座“深宅大院”了。

這座李錦伯為父母修繕的養繕祖屋,儀門上有“福祿綏之”的題額,不知何故,李錦陽的父母一直不住於此。1913年,胡簋銘便租下了這座宅院,將安定襪廠從坦直遷址到了這裡,並在這裡招收了南匯歷史上最早的女工。

誰能想到,胡簋銘的此舉,開創了南匯女子就業的先例。胡簋銘的襪子產業,成為南匯最早的民族工業之一。襪業生產從新場也擴散到南匯全縣。當時的南匯,有襪廠千餘家,搖襪姑娘有的居家而織,有的走村串巷,溫飽了一個個家庭,襪子也遠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各國。

南匯襪子商標

一雙襪子真的成就了胡簋銘的一生傳奇。6臺搖襪機起家的安定襪廠,沒幾年便發展到了百餘臺襪機,所產“象頭”牌紗襪,為胡簋銘積聚了可貴的財富。為襪廠發展之需,他又與人合作通了直流電,使新場鎮有了第一盞電燈。同時,染紡的創辦,使新場的農耕文明更豐富多彩。

4

胡簋銘繼續著他的傳奇。

1929年,胡簋銘參與籌備中華火柴公司,並就任周浦中華火柴廠廠長,在他苦心經營的15年中,使周浦中華火柴廠成為當時滬郊著名的大廠。與此同時,他還出國考察農業,創辦了大中農場。在現在看來,他的這些作為,對傳播近代農業科學起了一定的作用。

火柴商標

1937年上海淪陷後,駐周浦的日軍得知胡簋銘懂得日語,在地方上又有一定的名望,便逼迫他出任周浦維持會會長。

為躲避這個“會長”的出任,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胡簋銘悄然渡船出海,隱居在浙匯的定海為僧,在木魚經聲中,苦行修煉直至抗戰勝利。還俗回到周浦後,以慈善之心造福一方。

由胡簋銘出資,始建於1930年的周浦輔善醫院

上海解放後,胡簋銘歷任南匯縣政協特邀代表。《新場夢華錄》第330頁,編過《新場鎮志》的龔桂峰描述了胡簋銘的一個細節:“1960年3月,胡簋銘任南匯縣政協委員……家居無事,製作七巧板,排毛主席詩詞37首,並將《詠梅》一首獻給了毛澤東。”

在《新場夢華錄》第342頁上,由已故的中國琵琶大師林石城口述、浦東民俗學者談敬德整理的胡簋銘一文,稱胡簋銘為“民初琵琶走出國門第一人”。我相信所述,因為那時,胡簋銘經常出國,其傳播也就不足為奇了。

風雨老宅,見證時代與推動時代車輪的人

1975年1月12日,胡簋銘無疾而終,享年83歲。

在南匯和新場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三個產業曾在全國獨領風騷,盛極一時。第一個是產鹽業,元代和明代上半期,鹽業達到鼎盛,鹽產量為浙西所屬27個鹽場之冠,鹽課也是27個鹽場之首。其煮鹽技術之高超和質量之優異著稱全國。其先進的大型剪盤製鹽工藝,被推廣到全國各鹽場。第二個是棉布業,從明代中葉至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幾百年中,作為“衣被天下”的全國棉布生產中心,松江府的南匯地區,“家家植棉、戶戶織布”,棉花棉布一直是該地區的經濟支柱產業。第三個就是由胡簋銘創辦的織襪業。1912年胡簋銘從日本帶回的手搖織襪機,使南匯小型襪廠發展到1000多家。南匯地區各鄉鎮,街頭巷尾,村莊宅院,襪廠隨處可見,機聲相聞。其中以原大團、惠南、新場、黃路、三墩尤為興盛。

由胡簋銘創造的襪子傳奇,在新中國成立後有過承續,“南匯”、“金星”、“麥穗”等品牌的襪子,成為當時上海外貿出口的主要產品,並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國際友人。

斯人已逝,新場古鎮大街上的李氏宅院成了這個古鎮緬懷先賢的地方。新場深厚的歷史人文,讓今天的我們在誦讀中根植初心。

題圖:新場李氏老宅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專供本文於上觀使用,禁止用於其他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