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火紅的日子更有奔頭——大安市脫貧摘帽紀實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火紅的日子更有奔頭——大安市脫貧摘帽紀實

4月的大安,白楊吐綠,長枝曼舞。

清晨,太陽從地平線升起,金燦燦的。大安市民和村脫貧戶歐忠餘喂完豬和羊,在去村裡返鄉創業基地的路上,看到了手機裡傳來的省政府公告:靖宇大安等9個縣(市、區)脫貧摘帽!

這是歷史的答卷。4年多的精準扶貧,使大安市3.19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末的14.8%下降到0.33%……

如今,面朝黃“沙”背朝天的貧苦日子已不復存在,百姓生活好了,心氣兒順了,幹勁兒足了,火紅的日子有了奔頭兒。

“兩不愁三保障”,扶貧扶到心坎兒上

4月10日下午,漢書村村民田起龍剛掃完村路,又拿起掃把清掃自家院子,原本就乾淨的院落更加整潔。

“原來家裡兩間土坯房住了40來年,一到下雨天,村幹部就攆我們出去找宿兒。為啥?怕房子塌了唄!”田起龍說起話來嗓門豁亮:“還是黨的政策好哇,免費給我蓋了大瓦房,不僅房子亮堂了,這心裡呀,更亮堂!”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大安市始終堅持抓住一個“實”字,突出一個“真”字,一心一意為貧困戶做實事、解難事,想方設法幫助貧困戶改善住房條件,讓貧困戶的居住環境變得越來越好。4年來,符合危房改造標準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房全部完成改造,安全住房率100%。

“如果沒有黨和政府,家裡的日子根本就撐不起來。”民和村的龐國慶逢人就說,是黨的好政策讓家裡的娃都有學上。

龐家有3個孩子,老大讀高一,龍鳳胎弟弟和妹妹正在讀初三。龐國慶長年在外打工,還要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

“我們都是‘雨露計劃’的受益者,學校不僅減免了學費、書本費,還免了我們的伙食費和住宿費。”剛上完網課的妹妹龐冰,抱著收到的新筆記本難掩興奮之情。

如何托起人民滿滿的幸福感?補齊民生短板,教育扶貧來“造血”。為了讓孩子都能上得起學,大安市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一生一檔”,實行動態管理,分類資助。4年間,共資助25041人次,資金2095萬,幫助864名大學生完成學業。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場大病全泡湯”,疾病已成為橫亙在脫貧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30多歲的王立濤看著依舊瘦弱,但卻精神頭十足。“過去家裡窮,看不起病,一直稀裡糊塗地活著。”王立濤回憶起當年受過的罪,連連擺手搖頭。

在駐村第一書記王術國的幫助下,王立濤去醫院做了檢查,發現自己得了一種罕見的結腸炎。

“沒想到住院按90%的比例報銷,政府還給了各種補助。”正在康復的王立濤,已經申請了村裡保潔員的工作。

目前,大安市嚴格執行大病兜底“五道防線”,落實“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等政策,使常見病、慢性病能夠在市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得到及時診治。

“五疊加一帶動”特色產業鋪就致富路

車行至大安市太山鎮,綿延不斷的溫室大棚,猶如排排藍色的船帆駛向遠方……

“一把年紀了,出去也不好找活兒。現在在家裡就有活兒幹,工資還不低,心裡高興啊。”和兒子相依為命的曹洪豔告訴記者,像他們這樣的貧困戶,採摘園一天還多給10塊錢。

太山鎮蔬菜種植歷史悠久,但村民種地都是小打小鬧,靠天吃飯。2017年徐氏眾誠農業有限公司在這裡成立了採摘園,同時,也主動擔負起共建帶動的責任,創造工作崗位幫助貧困戶脫貧。目前,眾誠採摘園已經為全鎮1134戶貧困戶累計分紅60餘萬元。

近年來,大安市始終把推動扶貧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堅持把扶貧產業項目與農業產業化發展充分融合,大力實施“五疊加一帶動”扶貧產業發展模式,融入全市“三區、六帶、十二條產業龍”格局。

僅解決生活困難還不夠,找到致富出路才能讓脫貧可持續。田起龍收益的不單單是換了亮堂房子。

“等我這房前屋後的李子、沙果、葡萄熟了,一定要來嚐嚐。”田起龍笑得合不攏嘴,院子裡的果樹,3年來讓他增收了1.5萬元。

“這還不算呢,果樹下還能套種萬壽菊,這一項還能增收800元錢呢。”漢書村黨支部書記王廣福說,現在全市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這些都是發展庭院經濟帶來的好處。

在大安市每個鄉鎮、每個村屯,記者看到的是群眾臉上燦爛的笑容,感受到的是眾志成城擺脫貧困的精氣神。

站在村部門口,一隻大公雞大搖大擺地從記者面前漫步而過,不遠處,牧羊人正趕著白花花的羊群。

歐忠餘和媳婦一大早就忙著餵豬餵羊。

“這些小傢伙都是家裡的寶貝,嬌慣得很嘞!”拎著泔水桶的歐忠餘干勁十足,一會兒就出了一身汗。

“這日子真是越過越有滋味了。”歐忠餘過去除了喝酒,幹啥也提不起精神。後來,在駐村幹部一次次勸說引導下,終於戒了酒。

“憑著自己的雙手幹活,花錢也仗義。”現在的歐忠餘每天開著新買的電動車上班,腰板挺得溜直。

中午,吃完午飯的歐忠餘沿著村路散起了步,滿眼都是讓人賞心悅目的景色:灰色的圍牆、筆直的水泥路、藍色的垃圾車、全新的自來水房……

“智志雙扶”構建和諧文明鄉村

紅崗子鄉八家子村有位土生土長的老人,名叫耿金水,他總是把家裡的大飯鍋擦得鋥亮。新修的房門上貼著五色掛錢,雕鏤的錢形花紋和吉祥文字甚是惹眼。

過去,耿金水家裡苦,心裡更苦啊!70多歲的“瞎媽媽”和媳婦同樣患有精神疾病,他一照顧就是30年。生活的重擔壓垮了他,日子是得過且過。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心。大安市在實施產業扶貧促增收的同時,著力補齊“精神短板”,通過開展“志智雙扶”,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構建了和諧文明鄉村。

2018年耿金水被鄉里評為第一批孝老愛親之星,獎勵了一個電飯鍋。從此以後,耿金水跟換了人似的。領了羊、搭了棚、種了菇娘,一年時間就脫了貧。

“‘志智雙扶’就是要在精神上幫助貧困戶脫貧,只有思想上脫貧了,生活才能真正地脫貧。”紅崗子鄉黨委副書記湯溯說。

幾年來,大安市通過開展“志智雙扶”使貧困戶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您快來看我這瓜苗,長得可好啦!”說話的是曾經的貧困戶於曉明,憨厚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若沒有駐村工作隊隊員介紹,誰也想不到這樂觀爽朗的年輕女子挑著家庭的重擔,贍養著90歲高齡的奶奶。

“現在我明白一個理兒,好日子是等不來、靠不來也要不來的,只有鉚足了勁兒,才能解決問題。”於曉明信心滿滿,“今年,我打算再蓋一個大棚,有了技術,咱啥也不怕了,好日子都是幹出來的。”

“目前,全市建立了防止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等,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大安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通過實行“滴灌式”精準投入,制定“一對一”幫扶措施等方式,實現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脫貧路上,一家家“勵志之星”用雙手和意志描繪著自力更生的故事,用鬥志和勇氣謳歌著擺脫困境的精神。對於貧困戶而言,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紅火日子的新起點。

吉林日報 記者:王丹 實習生:程佳雯 編輯:趙樹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