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在看讀者來信時,突然發現近期有這麼一個詞彙頻繁出現:大學生懷孕(被騙)。

許多來信的主要內容大致如下:我的好閨蜜(室友、同學、朋友)懷孕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她找我借錢說要去打胎,我該不該借;她被"渣男"騙了,很難過,我該怎麼安慰……

從諮詢的內容來看,我們能明顯發現兩個問題:

1、來信諮詢的,往往都是當事人的好友(閨蜜、同學、室友等),而非當事人本人。

2、懷孕初期,當事人並不希望把自己懷孕的事情弄得人盡皆知,往往只會讓三兩好友知道這件事。並向這些好友尋求幫助。

從尊嚴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當事人心中的想法,不論是未婚先孕,還是慘遭"渣男"欺騙,想來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自然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但又礙於自己無法處理這些事情,只能向最信任的好友尋求幫助。

我們先不討論這種行為的正確性(主要指"只向同齡人或者年紀相差不大的人尋求幫助",而"不尋求醫院等相關的專業機構的幫助",甚至忽略實際情況,一味瞞著長輩想要自己解決)。今天,我們就跳出"女大學生被騙、懷孕" 這件事,讀一讀事件背後的"隱藏"因素。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為什麼有的人青春期過去了,叛逆期卻延長了?

人的一生有三個叛逆期:兩歲時會出現第一個叛逆期,也稱之為寶寶叛逆期;7歲左右,第二個叛逆期會如期而至,也被稱為兒童叛逆期;在12歲到18歲這段時間,便是人生的第三個叛逆期,也是人們常常提到的"青春叛逆期"。

說到這裡,有朋友就問了:我的孩子,在2歲、7歲,甚至八九歲、十四五歲……都沒有出現什麼明顯的叛逆行為,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該來的或許會遲到,但是絕對不會缺席。這句話用在"叛逆期"這件事上,也是說得通的。

隨著教育的普及,各種"優質"的教育方式層出不窮。也正因如此,"懂事"、"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懂得隱忍悲傷情緒"的孩子越來越多。

"孩子懂事有什麼不好的?"

乍一看,是挺好的:人前彬彬有禮、溫文爾雅,人後做事認真、極其自律、極致努力,"身體健康"、"無憂無慮"、"笑口常開"……問題也就出在這裡。

孩子的"樂觀"如果只是一種假象,孩子的"懂事和隱忍(情緒)"如果是建立在一種"不理智的"、"不成熟的"、"無能為力"的基礎之上,那麼日後 "情緒爆發的概率"將更大,"爆發帶來的危害"也將更致命(科學相關依據請參考下文,“叛逆期延長引發:部分人群成長的三個階段”)。

對大多數長輩來說,升學和18歲,意味著長大、責任、見識和懂事。但對身處"18歲"的許多人來說,升學和18歲其實只是意味著臨近的"全國高考"(緊張),以及,不久之後"進入大學"或"邁入社會"(自由)。是的,就是緊張和自由,且只有緊張和自由。而非"懂得為人處世、承擔責任"、更不是"增長眼界、知識、學問"等父母心中希望的東西。對他們來說:緊張過後就是無限的自由,是自己一直以來渴望擁有的"權利和自由"。

即使自由是短暫的,很快他們也會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但多數人並不會想到這一層關係,而是僅僅停留在"自由"上,並嘗試釋放因懂事和隱忍一直壓抑在心底的慾望。處於這一階段的人,將會盡情追逐當年的夢想、享受成長帶來的自由。這一時期,便是"延長的叛逆期",也是"遲到的叛逆期"(科學相關依據請參考下文,"校園暴力的出現")。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叛逆期延長”引發:部分人群成長的三個階段

個人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理解人性》中的"無意識"一章中這樣說到:在一個人的無意識裡,我們可以探索並發現他的內在行為模式;而在他的潛意識裡,我們所看到的很有可能是和行為模式相反的東西。

換句話說:一直以來都顯得"禮貌、乖巧、懂事"的孩子,其內在的行為模式會不會跟表現完全相反?當遠方求學、步入社會,脫離了一直以來的家長的束縛,"孩子"會以什麼樣的方式面對成年後的自己?

1、第一階段(內心獨白:別人有的,我也“要”有)

在內心獨白的表達上,我用了"要"有,而非"想"有,這一個字的不同,便是"孩子接下來"一切行為的源頭(指第一、二、三階段)。

有人說社會是個大染缸,生活在這個大染缸裡的我們,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也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事,如果不能自律,誘惑就像是隻無形的手,使你儘快失去自尊、自愛,使你一步步墜入深淵,且無法自拔。其實,大學又何嘗不是如此?人們常說"大學是半個社會",便是這個意思。

在許多學生身上有這樣一個現象:曾經特別優秀的學生,步入大學後突然對學習感到厭惡,並追求和其他學生一樣的"待遇"。如:從來不玩遊戲,甚至"刻意避免接觸手機和電腦,以及下載遊戲的人",突然瘋狂的愛上游戲,甚至在網吧通宵達旦,夜不歸宿(因為同學裡有人這樣做,他便也要這樣,如下內容同理);從來不喜歡交朋友,甚至刻意避免社交場合的人,突然喜歡上參加各種活動、聚餐,並熱衷於組織聚會;從來不抽菸喝酒的人,突然間吞雲吐霧、爛醉如泥,抽得難受也要堅持、喝得痛苦也不吐掉……

這便是這群人的第一階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情釋放自己的內心慾望。表達的方式一般有:刻意逃課;網吧通宵;KTV、酒吧、夜店狂歡;三天兩頭邀約朋友聚會;走遍大江南北去旅行(大都是自己從前有過的一些"敢想不敢做"的行為)……這一系列行為除了會對學業造成巨大的衝擊以外,對自己的經濟也將帶來極大的消耗。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2、第二階段(內心獨白:我只是,不“願”低人一等)

隨著第一階段的放縱,在"消耗"自身的同時,自然也"聚集"了一群看似"志同道合"實則只會喝酒吃肉的朋友。

這涉及到幾個關於人性的問題:

A:第一階段一系列的操作,給人一種"有錢、有能力"的錯覺,分享利益獲得朋友。(利益共享)

B:攀龍附鳳的人性本能,驅使沒有獲得利益的人群,想要成為朋友。(利益誘惑)

C:恐懼:趨利避害、欺軟怕硬是人的本能,第一階段獲得的朋友,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氣場",因此獲得更多朋友。(氣場影響)

D:仰慕:不論是第一階段的系列操作表現出的"灑脫",還是隨著朋友日益增多而表現出的"強大的氣場",都會產生一批仰慕者,之後也會自然轉化成跟隨者。這其中有兩個原因:a、生存其實本就是一件壓抑的事,灑脫的氣質總是能讓人羨慕。b、追隨者越多給人的"錯覺"便是能力越強,輕易就能激起人的"階級觀念",進而生出"想要追隨"的仰慕之情。(氣場影響)

朋友和仰慕者增多是事實,學業遭受衝擊,資金大量消耗也是事實。不論是成績下降還是資金不足都足以令人著急。可事已至此,自己已經完全無法依靠自身去解決。怎麼辦?尋求外界幫助:利用ABCD積累起來的朋友,為自己解決學業和資金上遇到的問題。

這便是這群人的第二階段:利用一切手段,榨取身邊人的可利用價值。表現的形式一般有:讓同學幫忙上課簽到、讓同學幫忙做實驗、抄同學的作業,抄同學的試卷、找同學借錢、蹭同學的飯……雖然學業上的操作有風險,但許多學校並不會趕盡殺絕,順利畢業還是沒有問題的。資金上的操作大多也不會引起同學的太多反感,大家更願意相信你的資金只是一時週轉不開。

隨著資金消耗越來越大,借朋友的錢無法按時歸還。甚至,已經借遍了所有人,切實到了"無人可借、無人肯借"的地步。這就導致了第三階段的出現,這也是我們花了大篇幅在解釋的:叛逆期的延長,導致被騙、懷孕。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3、第三階段(內心獨白,我不“想”,被人看不起)

雖然說學校是半個社會,但論陰謀詭計,學校的環境可就比社會安逸多了。許多同學在給予幫助時,或許會索取回報,但並不會過分的索取。只是,學生終究是學生,他們能給予的最大的幫助,往往是學業上的,而非是金錢上的。

隨著錢越來越不夠用,這群人開始不得不尋求外界(學校之外)的幫助。但又礙於面子,不願意低下姿態去打工:對她們來說,打工違反了一直以來培養的"人設",如有錢、有能力等。在"高處"太久的人,不論身處什麼時間地點,她們都是渴望鮮花和讚美的,都是不願放低姿態的。於是,"貸款"漸漸走入了她們的視野中。

可想而知,她們是無法從正常渠道獲得貸款的。一開始,她們會嘗試申請一些低息網貸,但花銷並不會因為自己已經貸款而減少。漸漸的,她們會盯向高息貸款。隨著欠下的錢越來越多,還款迫在眉睫,催收員也在無時無刻威逼利誘。著急、無奈、恐懼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應終於讓她們失去理智:她們走向了高利貸、套路貸。最後的最後,依舊沒錢還款的她們,不得不接受放貸者的各種無力要求,如肉償、折磨等。懷孕,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東窗事發,也只是遲早的事。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人們常說:懂事的孩子最讓人心疼、最命苦、最可憐…… "懂事"和"隱忍",確實是許多人感同身受的事。於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借用父母常說的一些話便是:你那麼小,你懂什麼?你有什麼想不通的?你生過人嗎,懂什麼是人生嗎?當然,父母對孩子的質疑,絕對不止以上列舉的三個問句。那麼,孩子真的就沒有煩惱嗎?不!

懂事的孩子,一直以來"忍"的是什麼?

是物質的誘惑。但自己既沒有購買的能力,更沒有向父母提出購買的勇氣;

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例如:打遊戲、去網吧、喝酒、抽菸。自己既沒有實現這些目的勇氣,也沒有一個領路人替他解答疑惑,引領他的"理智",使他始終被"好奇"支配,並因"好奇"而生出許多不正確的慾望;

是痛哭的權利。每每大哭,總是被呵斥"不準哭",每每遇到困難,想要傾訴換來的都是對方的"愛答不理"。好不容易對方願意聽兩句,但換來的便是冷嘲熱諷。如:這麼點小事,你也難過……

顯然,這一類"懂事的孩子"一直以來表現的"懂事"並非真正的懂事,而是建立在無能為力上的一種隱忍。當隱忍達到一定的程度,痛苦造成的傷害讓大腦"誤判"有可能威脅自身的生命時,便會觸發自身的保護機制(無意識行為)。例如,負面狀態有:自閉、社交恐懼等,以此來降低外界對自身的傷害。正面狀態有: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等,以此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權利。

當自己一旦脫離某種束縛,如:去遠方上大學,脫離家人管理。此時,他們將徹底釋放自己的天性,以彌補自己一直以來缺失的"溫暖",全然不顧這樣的方式是否最終會傷害自己。一直以來的隱忍使他們在面對自由時,徹底失去了理智。這便是他們選擇面對自己"成年"的方式。這也是叛逆期的延長導致的部分人群的選擇!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是什麼原因導致"女大學生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

上文我們用很大的篇幅說明了"叛逆期的延長",以及叛逆期延長帶來的危害:缺乏理智、愛慕虛榮,導致身陷沼澤、無法自拔。接下來,我們聊聊認知問題。

傳統教育與新式教育的共性

前段時間,在和父親聊天時,他突然憤怒地說到:嫂子又帶侄子去醫院了,三天兩頭的往醫院跑,真的是。說什麼科學餵養、科學教育,整天就圍著書本轉、幾點吃飯、幾點睡覺全都安排得死死的。孩子餓了連飯都沒得吃,體質差、免疫力低,不生病生什麼?

作為兒子,想來也沒有太多和父親爭論的必要,接受過的教育不同、遭受過的經歷不同、遇見過的事情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爭論起來不過也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互不承認,但又都對罷了。當時的我只是在想:小時候的我,其實也是多病的體質,身為醫生的父親又怎麼會不記得這些事呢?藥可都是他給我開的啊!只是在孩子的事情上,他選擇了寵愛,而非"正確"。

嫂子是一名教師,接受過高等教育且為人師表。作為高智商人群的她自然是崇尚科學、尊重科學的,但明顯"新型的、科學的教育方式"在老一輩人的眼中無異於是"對孩子"的一種折磨。這或許也是父親吐槽嫂子的教育方式的根本原因。

那麼,老一輩的教育方式是什麼呢?

"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只要孩子聽話:身體健康就行了、快樂就行了,其它的都不做要求"。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孩子聽話,是孩子行使權力的前提條件,也是父母在教育上所有行為的準則。父母是這麼說的,孩子是這麼認為的,但事實卻不是如此。表面上,長輩會說"孩子只要聽話,身體健康、心情快樂就行了",但背地裡又會在"孩子聽話"這件事上大做文章。如:這個你不能吃,對身體不好;你該睡覺了,早睡早起才能長高高;你該去寫作業了、你該起床上學了……我們這都是為你好。

新式教育講究的是科學的養育方式,但只不過是把"科學養育"放在了"孩子聽話"之前,說白了,孩子還是要聽話: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該怎麼做,人生的規劃、未來的發展,一切的一切,都在父母的控制之中,只是藉著"科學"的幌子,把事情安排得更有條理罷了。換句話說便是:孩子要聽話,聽科學的話,科學是這麼說的,你就要這麼做。

傳統教育把"孩子聽話"作為一切養育的準則,並沒有做太多的梳理,也沒有創造出許多的理論(話術),讓人看起來有些"隨心所欲",但實則孩子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在家長的掌控之中、安排之下,亦步亦趨走著前人走過的路。

兩種教育方式,說白了都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想象力、選擇權以及自我發展的空間。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不過是一個學會了模仿的、可行動的"肉體機器人"罷了。不論是對外界的認知還是對自我的認知,都缺乏一定的準確性,自然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這種共性帶來了怎樣的危害?

1、 校園暴力的出現(叛逆期行為):

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一書中說到:人有時候會爆發出一些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力量,儘管這些力量統統都隱藏在無意識中,但它們會對人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還會造成慘痛的後果(無意識反抗:既是"叛逆期延長"的科學依據之一,也是校園暴力出現的因素之一)。

當孩子的行為(這裡指暴力行為)得不到家長和老師的承認,叛逆心理就會迫使他們做出一些"像是無意(意識控制的表象上是無意的行為)實則刻意(潛意識控制著他去這樣做,是一種無意識行為)"的舉動。

當他們在這樣"無意"的舉動中找到快感,出於對情緒的發洩,或是對快感的追求,他們就會持續保持這樣的行為。這便是校園暴力出現且難以消除的根本原因(情緒發洩,或者尋求快感:1、反抗長輩的命令帶來的快感;2、將痛苦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的快感)。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2、 高智商人群,大量繳納"智商稅"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不得不離開家人獨自遠方,或者說漸生的意識和思想迫使他們想要掙脫家人的束縛去向遠方。此時的他們又將面臨新的問題:1、生存任務;2、自己做抉擇。但明顯,從小被束縛的孩子(指代行為束縛和思想束縛),是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的,甚至缺乏對生活的基本認識。

從某位獲得多項國家獎金、學校獎金的高材生,且為"優秀黨員"發佈的辱華言論;以及某位研究生被詐騙數百萬金額,還堅持告訴民警和單位領導說"我這是投資,他(騙子)沒有騙我";以及高學歷才子弒母藏屍等許許多多事件中足以看出:當孩子的行為長期被強制規範、主觀想法被長期遏制,又得不到正確的三觀引導和心理疏導,再加上長時間的隱忍,最終只能向生活和社會交無數的"智商稅"。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不守規矩的人,越聰明的人越危險"。可見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和心理健康特別重要,"守規矩"應該是自我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和必要性之後,自發的行為,而不是在家長和老師的束縛下,強制執行的行為。對於高智商人群來說,長期的壓抑換來的有可能是災難性的爆發,並不是說智商越高、學歷越好、孩子"看似"越聽話,就一定會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養好了,才是"棟樑"。養不好,也可能是"炸彈"。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3、 一般人群,愚昧無知,易輕信他人言語

大多數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前,並沒有太多接觸過"社會",加上一直以來備受(家人、老師)呵護,自然都是比較單純的,個人保護意識也非常薄弱。這對某些經驗豐富的"有心的"社會人士來說,自然就成為了"獵物"。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女人大多是沒有愛情的,一般是誰對她好她就跟誰走了。乍一看,這句話更像是某些單身人士為自己的無能做開脫的藉口,頗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味道。但若是仔細斟酌,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女人心中認為的"好"(a),跟我們觀念中認為的"好"(b),其實是兩個概念。

後者(b)是建立在一種歷經世事、將心比心、猜測、懷疑、根據實際情況思考之後再做決定的基礎之上,這種情況下的"好"足以難倒許多想要不勞而獲的、圖謀不軌的有心人士。而前者(a),是建立在一種不成熟的、不理智的、單純的認知之上,這樣的"好"往往來得更容易,某些有心人士"只要"稍微付出,便足以讓這類女人"感動不已、涕淚縱橫",甚至以身相許。這便是為什麼我們總能聽到女大學生哭訴"自己遇人不淑、被欺騙、懷孕"的又一原因。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4、 可悲人群,生活任務艱難,被迫無奈

除了"叛逆驅使,導致自己身陷貸款深淵,最後被放貸人玷汙",以及,"愚昧無知、易輕信他人言語,被社會上的有心人士利用、玩弄,最後導致懷孕",這兩種情況以外。真正值得讓人同情的,其實是接下來我們要提到的這種情況。

前面兩種情況,一類是叛逆驅使的主觀選擇,一類是愚昧無知而後選擇,說到底都是自己的"主觀選擇"。但最後這種情況,確確實實是被迫的,是生活的無奈:

目前,我國群眾的生活並沒有達到"全民脫貧"的情況,這也就意味著許多家庭的生活依舊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高考和上大學作為貧困家庭"翻身"的最直接途徑,許多家庭是不會輕易放棄的。這就出現了新的問題:1、要上大學,沒錢;2、不上大學,翻身難。

怎麼辦?那就"勤工儉學"。

事實上,許多大學生也是這麼做的,哪怕父母並不同意他們以這樣的方式讀完大學,但為了分擔家庭的生活壓力,他們也會選擇這麼做,並瞞著父母。

社會人士正是盯準了女大學生"迫切賺錢"的心理,於是加以引導,讓她們一步一步誤入歧途。如:先是為你介紹一份工作,不久之後再為你介紹一份薪資待遇更好的工作……用"賺更多錢"做誘餌,把"想賺更多錢"的女大學生,帶入他們早已做好的陷阱之中。最後的結果大多是:女大學生為了賺取更高的回報:願意堅守靈魂,但選擇(不得不)出賣肉體。

為什麼“女大學生被騙、懷孕的事件頻頻出現”?心理學這樣告訴你

當然,第4點多少也有些"主觀選擇"的味道,但這樣的選擇是建立在"生活的無奈"上的,所以個人覺得:若偏要同情女大學生的單純、天真、無知、愚昧導致懷有身孕,那也便只有這種情況是值得同情的。有句話說得好:一切為生活而低下的頭顱,都值得讓人尊敬。便是我將4點歸於值得同情的原因。

這種情況其實是可以避免的。這就要追溯到我們一開始談到的"教育"的問題。事實證明:樹立孩子正確的三觀,適當疏導孩子的心理情緒是極其重要的。只是教育的問題,發展至今也沒有一套"可以複製的、足以傳播的"正確的理論。素質教育,任重而道遠啊!

注:素質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我們從“女大學生被騙、懷孕頻頻出現的事件”,聊到了“叛逆期的延長”。而後揭示了女大學生懷孕的其一原因:缺乏理智、愛慕虛榮。再之後,我們聊到了“傳統教育和新式教育的共性”以及“這種共性帶來的危害”,而後揭示了女大學生懷孕的其二原因:愚昧無知,易輕信他人言語。最後,我們聊到了“國民目前的經濟狀況”,也揭示了女大學生頻頻被騙、懷孕的其三原因:生活所迫,被逼無奈。

事實上,我們談的是“女大學生頻頻被騙、懷孕”這件事。但實則我們討論了人性與教育。相信可看到此處的您,心中的許多疑惑也有了答案。由於篇幅原因,今天就暫且先聊到這裡。更多關於心理學、婚姻和教育的問題,往後的日子,我們慢慢聊!

主筆:葉本吳心

參考資料:《理解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