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是什么是主粮:对于北方人来说,纯洁的小麦是主粮。对于南方人来说,纯洁的大米是主粮。(为什么说他纯净,后文会讲到)

哦,还有玉米!也算是主粮之一。但地位远不如面和米。记得老家(湖北咸宁)以前也中国玉米,一般在未老之前,掰一些煮着吃,味道还不错,又鲜又甜。但大部分是等着长老后,收回家晒干剥下玉米粒,喂鸡或者打碎煮给猪吃。不可否认,这玉米的确营养非常丰富,是用来给动物育肥的好东西。

讲讲玉米为什么能成为第三大主粮

就从单位面积产量上来说,玉米和小麦、水稻相比并没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玉米却具有后两者不具有的优势——更加耐热、更加耐旱。因此,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大约在10000年前由墨西哥印第安人从大刍草驯化而来的。墨西哥人将玉米的种植和加工技术锤炼到了极致。在墨西哥,玉米有各种颜色:白色、黄色、深蓝色、墨绿色、紫红色、甚至是红、蓝、绿、白、黄间杂排列的五彩玉米。  

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1492年,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之后,玉米开始了它的“环球之旅”。明朝后期,玉米传入我国。玉米一开始并没有被当成是粮食,而是作为一种观赏性的植物。玉米的推广一直是缓缓进行的,清朝康熙末年,水稻依旧占据中国粮食产量70%以上。民国时期,玉米才开始侵占传统稻麦的种植空间。   

玉米能够得以推广的很大原因在于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多山、多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很好的生存,这使得原先无法使用的荒地得到解放。另外,和水稻、小麦相比,玉米具有良好的抗灾性,保证了灾难年间的粮食供给。 至此, 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几近完成。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吃玉米?在贵州西部有句民谣:野菜洋芋过日子,要吃谷饭,老婆坐月子。要吃大米饭,还等下辈子。野菜洋芋(野菜、土豆),谷饭就是苞谷也就是玉米。

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苞谷米饭

地位一看便知,玉米虽然跟米面一样有营养,但终究口感还是差一些,粗糙一些,只能屈居末位。

只有在缺衣少食的过去才被当成主角,一旦生活条件改善,就难免被抛弃。

成为主粮的条件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培育出来的粮食作物不计其数,但最终能够被广泛接受认可的并不多。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还有漂洋过海来的玉米。飘扬过海来的还有一种被广泛种植的作物——红薯,曾几何时也在青黄不接,食物短缺的年代当过主角。但也给相当一部分人留下了心理阴影。

比如我大伯,从我记事起,就记得他讨厌吃红薯。什么原因,因为吃太多了,宁可吃剩饭也不吃这东西。如果你要是拿红薯当主粮,天天吃顿顿吃没事就吃,你会变成一台人形喷气式火箭发动机,拿个打火机在屁股后面一点,你就可以化作天边最绚烂的彩虹……

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红薯的淀粉与糖的含量相对三剑客(米面玉米)要高很多,大量食用红薯,有可能胃胀气、反酸。在那个没有什么油水的年代,经常拿红薯充饥是相当恐怖的一件事情。

红薯相对于三剑客来说,产量是相当可观的。收红薯的时节,肩膀都要挑出茧子来,堆在房间像座小山一样。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地窖,储存新鲜的红薯。但这东西十分娇气,稍有不慎容易腐烂,而且味道令人作呕。所以收获后大部分是要刨成丝或者做成淀粉,而其中的过程十分复杂,消耗劳力。现在依然能够清晰记得儿时 每天早上在屋顶刨几大筐红薯的情景,痛苦!

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洗红薯,做淀粉

所以,在农村里,红薯大部分终究只能用来喂猪!偶尔吃吃还行,天天吃着玩意,没几个人受得了。这里为什么讲红薯的梗,为后面的土豆打下铺垫!

总结一下,能够成为主粮的条件 

第一:能够大面积种植,产量高且稳定,从而使得价格便宜,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第二:能够提供足够的优质碳水化合物; 保证日常的能量所需。 

第三:能够提供大量人赖以维生的热量、蛋白、脂肪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以免发育不良  

第四:易于储存,方便运输。至少在库房里呆上一年半载不影响口感。

四五:要纯洁,没有特殊的味道。大米和面粉就很纯洁,没有特殊的气味。纯洁的东西才可能被尽情的塑造。比如面粉,只要你想象力丰富,你就可以尽情的发挥。这方面大米稍微逊色一点,但也能做成形式各样的糕点和花样。玉米不行,有味道;红薯更不行,体味太重。这点很重要,米面跟水一样,简单纯洁,低调无味,但就是离不开他。北方人天天面食南方人天天米饭,隔一天不吃都觉得差点什么,但你要连续吃一个星期玉米或是红薯,保证你会说:“我去,怎么又吃这玩意?”

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纯洁的大米

现在说说土豆
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菜吃。对土豆的爱至今难忘,以至于当时有个小小的愿望,就是长大了以后天天可以吃土豆!现在让我天天吃土豆,我仍然觉得没什么问题,因为土豆这玩意可以变着各种花样来做。

好了,进入正题:

1.土豆对环境的选择。

马铃薯对土地要求并不高,适应性强、耐瘠薄。在我国西南、西北很多不适应水稻、小麦种植的地方都种植了大量的马铃薯。甚至在山区和不易种植其他作物的地方可以种植而且可以保持不错的产量。当然略带砂质的、肥沃的土壤则更加有利于马铃薯生长提高产量。

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有大量适合土豆生长的低质量耕地

2.产量

马铃薯的干重比例约为22%,水稻约为84%,马铃薯在我国亩产约为1000公斤,水稻约为400公斤。论干重,水稻占优势,但现阶段我国的马铃薯的亩产大约只有欧洲的30%,如果能达到欧洲的水平,则干重可以超过水稻。

目前我国的土豆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但是亩产非常低,只有荷兰的三分之一。所以产量的提高空间还很大。

3.营养

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土豆营养成分

相对于三剑客,土豆脂肪含量更低,新鲜土豆的纤维含量更高,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一般的蔬菜。相对于其他主粮,土豆的营养成分完全不输而且热量极低,采用健康的的烹饪方法土豆完全可以成为非常棒的减肥食品。

4.口感

土豆相对于红薯来说还是比较纯洁的。不管是生切后还是烹饪后,体味较小。加工成淀粉后,可塑性虽然比不上面粉,但要强于红薯粉。 而且烹饪方法五花八门,蒸煮煎炸都可行,可塑性非常强。这点和面食相似,而且即可作为菜肴也可作为主食。几乎全世界的小孩都爱吃。

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粮食危机来袭,土豆(马铃薯)能否借机上位,成为主粮

5.储存条件

上星期买的土豆放角落了,这星期发现发芽了。而且发过芽的土豆貌似有毒,为了安全起见只能扔垃圾桶了。和红薯一样,新鲜的土豆是不易储存的,这点是制约土豆成为主食的致命一环。

有救吗?只有转化为淀粉。这个环节比小麦变成面粉要复杂一些,因此成本也要高出很多。土豆淀粉和面粉的性能相差一大截,比如面粉可以加工成馒头包子,土豆淀粉不行,除非里面加入一定比例的面粉,而且口感也要差一些。做成面条,大部分人是吃过的,土豆粉煮火锅是不错的,但要直接像面条一样食用,我是吃不惯的。

结论:

我国已经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尽管如此,但土豆还是不太可能成为主食!

1.先入为主的原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的面食文化和南方的米食习惯历史悠久,已经深入骨髓,改变的可能性很小。

2.新鲜土豆广受欢迎,但不耐储存;土豆淀粉耐储存,但可塑性不够,味道跟面粉相去甚远。

3.烹饪稍显复杂。土豆的好吃与否,更烹饪的人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水煮的土豆相信没有几个人喜欢吃。这个不像米饭 ,面条,对烹饪水平要求低,更容易被接受。

4.日趋多样的饮食结构,正在降低人们对主食的需求。

所以,土豆想要在中国成为主食,达到米和面的地位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当菜,或者配合猪肉牛羊肉做点文章,碗里面垫底的还只能是米和面。

即便如此,土豆依然有光明的前景。围绕深加工和休闲零食领域做研究,缩小与米面在口感上的差别,还是可以进一步提高消费比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