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建区17年生产总值增长5.5倍,实现“15301”内通外联交通时效目标

年过百半的潮南陇田人老郑至今清晰地记得潮南建区前几年的情形,当时他从陇田镇开车到与普宁接壤的“西大门”陈店镇办事,要走省道和惠公路再转324国道,走一趟基本都要1个多小时。

“路远是一回事,路面崎岖不平,还经常堵车,走起来心情很不爽。”老郑说起来直摇头。

几年后,全长近30公里、双向4车道的陈沙大道(当时称陈沙公路)建成通车,老郑开车到陈店镇就只需40分钟左右。

目前陈沙大道正在加紧进行改造,2021年底竣工后将成为一条双向6车道、配套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的景观大道。

潮南建区17年生产总值增长5.5倍,实现“15301”内通外联交通时效目标

△已建成即将通车的汕湛高速公路潮南段

“四纵十横”构建内通外联交通体系
2003年3月,我市实行行政区划调整,原潮阳市“一分为二”,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新设立的潮南区绝大部分是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各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短板突出。

全区公路网络存在等级偏低、路况差、网络发育不完善、公路街道化现象明显、断头路问题突出、道路拥挤不堪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路网络整体效益的发挥。

建区初期,全区现状公路总里程共772.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5公里、国道16.7公里、省道60.6公里、地方公路679.16公里,公路密度为129.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市各区县中公路密度最低的地区。

人们常说“路通财通”,路不通经济如何发展起来?

历届潮南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汕头经济特区扩大范围、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我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组织开展交通大会战等重大机遇,围绕补齐交通设施短板、畅通外联通道、加密内部路网这一主线,着力构建潮南“四纵十横”内通外联现代化交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潮南建区17年生产总值增长5.5倍,实现“15301”内通外联交通时效目标

△已建成通车的潮南环城公路

目前,潮南全区公路总里程为1043.3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28公里、国道37.76公里、省道79.45公里、地方公路857.87公里,公路密度为174.94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较建区初期增加270.4公里,增幅35%。原有公路特别是国省道都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行能力大为提高。

“‘十三五’末期,我区实现了‘15301’内通外联交通时效目标,即潮南中心城区15分钟到达区内主要乡镇、各乡镇15分钟进入高速、30分钟抵达汕头主城区和主要对外枢纽,1小时抵达机场等重要枢纽及粤东主要都市区,交通大环境有了质的飞跃。”潮南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林婵雄对记者表示。

产业特色突出支撑经济腾飞
“潮南设区17年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重点产业片区建设,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加大技改项目投资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推动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条,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在潮南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办公室,副局长姚志强与记者分享了一系列统计数据:设区初期的2004年,潮南区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3.71亿元,工业增加值仅46.16亿元,至2019年这两个数据分别达到456.96亿元和244.17亿元,分别增长5.5倍和5.3倍。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1家,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51.61亿元;制造业企业5070家,工业总产值1078.24亿元,同比均略有增长。

经过多年发展,潮南区的纺织服装、文教用品、日用化工、电子电器、塑料制品、印刷包装等六大产业集优成势,产业镇建设成效显著,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19年纺织服装等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11.1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4.5%;企业总数4217家,从业人员逾15万人。

潮南建区17年生产总值增长5.5倍,实现“15301”内通外联交通时效目标

△潮南精细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

曾经的潮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建区伊始全区只有1家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一家企业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鼓励引导及企业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全区已有57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55家。

该区在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中,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为主攻方向,突出智能化改造,重点支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文教用品、口腔用品、包装印刷等传统优势产业。2019年,全区新增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68个,计划总投资11.49亿元。

依托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潮南区的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迅猛,现已拥有淘宝村38个、淘宝镇6个,是全市淘宝村(镇)数量最多的区县。该区还积极协调市柏亚农村电商驿站有限公司建设助农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培训和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服务功能,全区17个省定贫困村均已建立起农村电商驿站。

印染中心过半入园企业试投产
原位于两英镇东北村的广东弘益纺织有限公司,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攻坚战中与其他拟保留印染企业一起实行停产过渡入园。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位于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全面建成,6条印染生产线也已安装完毕,计划于今年10月中旬试机复产,日可产成布近40吨。

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园区环境优美、建设规范,集中供气和集中治污减轻了企业负担,营造了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园区管理部门服务也很周到,他们对企业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潮南建区17年生产总值增长5.5倍,实现“15301”内通外联交通时效目标

△潮南印染中心入园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

“印染中心拟入驻企业127家,分为租购通用厂房和购买土地自建厂房两类。目前已入园125家,其中66家试投产,预计至今年底试投产企业将近100家,抢占市场先机。”

潮南印染中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质淮告诉记者,根据市、区工作部署,印染中心在现有完成征收建设用地约3620亩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规划整合周边用地,远期拓展至5000亩左右,完善现代化园区功能配套,全力打造绿色创新、阳光共享的超千亿元级纺织服装产业集聚群。

来源:橄榄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