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北碚的復旦

落地東陽後,復旦只待生根。

在幾次公開講話中,吳南軒都把此時的復旦與劍橋牛津相比,願做一個設在小鎮上沒有圍牆的高等學府。

這話有幾分無奈,更是一種鞭策:誰說象牙塔只能在封閉的空間裡面?

融入北碚的復旦


從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上海,到西南小鄉村,從齊備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到處處炭坪的水碼頭,巨大的轉變,逼得復旦師生去主動適應,想盡辦法迅速融入本地。

這就是說,落地,獲得了地方支援;生根,就得支援地方。

自1938年3月中旬開課後,復旦大學主動與地方溝通交流,新聞系主任謝六逸教授去指導辦報。法律系成立法律學會,選張宗浚,李載彭等為幹事,在黃葛樹人路23號開法律諮詢處,為鄉民士紳免費義務服務。校方增設了四川資料研究室。6月底,復旦劇社在北碚民眾會場表演了話劇《生路》,居然用的是四川話。總務長沈十善則宣佈學校將自購發電機供電,並惠及東陽。不過,黃葛東陽用上電,還是在高坑巖水電站發起電,並把電線牽過河以後。

復旦新開了農墾專修科,在東陽或租或買,開闢農場。成立復旦墾殖學會,設置農民詢問處,在黃葛胡家茶館,直接面對鄉民解決疑難問題。復旦還辦了茶葉研究室,設茶葉進修班和實驗茶廠,甚至以培育縉雲甜茶為最初目的,成立了茶葉專業,後來復旦茶業研究室實驗茶廠還出品了巴嶽春綠茶。

融入北碚的復旦

復旦校舍及農學院魚塘


暑假時,黃葛外圍有土匪出現,復旦和大鑫火磚廠等還捐款給黃葛鎮買軍火,防土匪。復旦的多名教授也到北碚來參加區署的週會,指導工作,謝六逸、衛挺生、馬寅初、李炳煥等都在區署作過專題演講,熊子容、言心哲更具體指導區署主辦的小學教師暑期研究會。幫助過北碚建設的教授多得很,這樣數是數不過來的。其餘學生們,學土木的,為北碚新村建設搞測量,學新聞的,幫辦嘉陵江日報,學教育的,進行教師培訓。黃葛的小學不用愁了,北碚其他地方的師資培訓也更加有效。

最初復旦的校舍、宿舍、辦公室都擠在黃葛,到東陽下壩建好後,師生們大多遷過去了,也還有住在黃葛的。北碚被炸得慘那幾次,復旦師生立即過江,幫助救援,還為難民提供飲食住宿,進行疏導,安撫難民。

融入北碚的復旦

復旦的操場和青年館


黃葛也有許多茶館,那本是四川特色,復旦師生很接受這個有趣的環境,圖書館、自習室坐不下,就到茶館裡看書,逐漸學到商議事情也到茶館,邊喝邊聊,後來甚至有教授上輔導課,也在茶館裡上。復旦墾殖學會農民詢問處開始在黃葛胡家茶館辦公。

你看,小小的場街上,經過整治的街道已不復鄉村味道,尤其行人,背背篼、挑籮篼的鄉民之間,有不少穿學生服的年輕人,或空手,或夾著書本,或三五成群,也有西裝革履,戴著金絲眼鏡,夾著大皮包的教授,匆匆而過。臨江一邊,隔上十來步,就可能是一家茶館,喧鬧的茶館裡,靠窗一邊,一群人圍著八仙桌,挨個說,一個評,就像在吃講茶,四川民間調解糾紛,判斷曲直的方式,實際是復旦老師在給同學們作課外指點,答疑。這應該是四川茶館裡最有特色的風景了。

融入北碚的復旦


像復旦校門不遠,就有一座“江風”茶館,一點也不雅緻,門面逼窄,條件簡陋,但就在它的二樓,一次學生的聚會,誕生了《中國學生導報》,一份由學生自辦,影響可與大報媲美的小報,發行量最多時達7000多份。

復旦最風光的時刻,可能要算1946年初,復旦教授梅汝璈先生就任遠東軍事法庭審判官,赴日審判戰犯。

融入北碚的復旦

1946年復旦師生告別夏壩


日本投降了,復旦也與其他單位一樣,立即開始籌備東下的一應事宜,1945年底,收回了在上海江灣的土地財產,又安排東下的船隻、日程。到北碚時所說將永留北碚的話也沒人再提。1946年夏,復旦師生,分四批,各自返滬。在黃葛的土地房屋,轉給地方,另辦了相輝農專,有幾位不願回上海的教授,留在了相輝,後來辦成了相輝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