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0.29倍的銀行股,機會還是陷阱?

2點9折拋售,民生銀行為什麼這麼慘不忍睹?

民生銀行港股最新市淨率0.29倍,即股價為每股淨資產的29%。這家大公司,在以2.9折的力度瘋狂甩賣!

由此引發了我一連串的思考。

對於公司估值,經典工具是PB和PE。

PB是市淨率,也就是每股的市價和每股淨資產之間的比率。

PE是市盈率,也就是每股股價和每股利潤的比率。

用PB來給公司估值,並且判斷市場出價的便宜和昂貴,其實能行。

如某公司正常運營,雖然市場上的估值風向會有變化,但把時間拉長,PB整體上會呈現週期性震盪,也就是不斷有波峰波谷出現。

在波峰和波谷之間,就會存在一種低買高賣的機會。

畢竟,股價的高低會隨公司成長而趨勢性起伏,但PB這個指標相對來說就更具體一些。

這是PB的基礎用法。

用法上,PE和PB有些區別。

PB相對來講波動更平緩,更容易通過波峰波谷判斷估值高低。畢竟淨資產就那麼多,平穩運營狀態下變動不會過於誇張。

但PE的變動幅度可能很大,只要盈利有一點點改變,數據就會跳到沒邊。

如某公司盈利本不多,某年利潤縮水到接近於0,PE便會趨近於無限大。單純從指標的大小來講,幾乎完全失去了參照意義。在無窮大上,你舉著尺子有何意義?

但此時,週期股卻說"我有用"。

在PE比較高,甚至是高到沒有意義的時候買入週期股;在PE數值比較低,比如個位數的時候賣出週期股;這種操作也是能行的。

PE奇高,說明行業很差勁,或許即將迎來拐點;PE奇低,說明行業盈利狀況非常好,市場的供求關係很可能即將發生改變。

週期行業的本質,就是供給和需求在拉大鋸,從而引發價格週期性大動盪。

當然,這主要是用在週期股上。在其他股上這麼玩,很容易踩到ST的坑,5、6個跌停起步那種。

上述是PE、PB比較經典也是比較傳統的用法。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PB只是一個時間節點的數據,也就是當前在某一刻,每股的淨資產和每股的市價的比率。是一個動態數值,也是一個劣後指標。它是過去資產積累對照最新市價的展現,並不能說明未來會怎麼發展。

PE類似,也是一個動態指標。它代表過去一個會計週期內(比如一年),公司的盈利狀況怎樣。並不能說明未來公司的盈利狀況會如何。

我們甚至可以在此給它們下一個定義:PB、PE都是劣後指標,它們的用法都來自於總結過去,而非預言未來(老實說,沒有什麼指標能預言未來)。

對於一般的公司而言確實如此,但運用在銀行股上面, PB和PE又是一個劣後的劣後指標了。

因為銀行業本身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銀行股也天然具有特殊性,。

其他行業的公司,當季的盈利就是當季盈利,當季的虧損就是當季虧損。不管數值大小,結算下來的PB和PE,就是當下最嚴謹的寫照,最客觀的事實(財務造假不算)。

然而,銀行股的利潤可能並不是利潤,虧損也並不虧損。因為銀行的業務模式有利潤前置風險後置的特性。

簡單說,比如銀行放一筆為期10年的貸款出去,每年收回來的利息會成為利潤的一部分。但如果在第十年成本收不回來了,就會憑空出現一個比較大的虧損。也就是可能連續盈利多年,但在未來某一年虧損集中引爆。因此,銀行的真實利潤也"可能"是滯後的。

如果銀行每年的利潤表現是一個滯後指標,以這個滯後指標作為基準算出的PE或者PB,自然是一個劣後的劣後指標了。

我想,這大概是在銀行股估值上PE、PB最大的侷限性,甚至這種侷限性大到了幾乎抹殺兩種傳統指標基本作用的地步。

當然,銀行股也有它自身的投資價值,只是並不能粗暴地從PB和PE中窺見端倪罷了。

巴菲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若無洞見,不投銀行"。越是斟酌越有味道。

PB或者PE更像是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讀史可以明智,並讓我們更好地在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選擇中找到更優項。但並不能給我們預示未來會怎樣。可以作為參考,並不能提供答案。

PB0.29倍的銀行股,看似是廉價得令人髮指。

但如果考慮到PB對於銀行股只是劣後的劣後指標,就像你在做數學題時,在題中"約"了一次,在末尾又"約"了一次。就會知道,這道題你肯定是做錯了。

PB0.29倍的銀行股,機會還是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