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导语:古语曾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礼记》中也有“不食嗟来之食”的五个大字,充分体现了华夏儿女的骨气。而以上的豪迈之语,用在本期的主人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牛师静现在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但是他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不成样子。没有后代,没有妻子,甚至父母都已经死了,他的亲戚也都搬走了,离开那贫瘠的明月坡。

但是牛师静表示,他永远不会走。由于当地的居民都已经搬走,河南古城皋县明月坡就只剩下牛师静一个人,为了这一个人,就花很大的代价通水通电,是不当的,所以政府就派了人去劝劝这头“牛”。

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牛师静住的地方很偏僻,他家的房子很大,但是已经年久失修,已经是破败不堪了,但是还是依稀可见曾经的辉煌。年迈的牛师静并没有找人来修。显然,他负担不起这座房子的维修费。与其说这是个房子,不如说它是个破败的官府。

访问人员很快就找到了他家——因为那座醒目的大房子。访问人员很耐心地劝说牛师静,但是牛师静说什么也不肯搬。

于是访问人员另辟蹊径,他开始了解牛师静,决定从牛师静的视角来劝说他。

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这一打听,可不得了!牛师静的身份一下子让人肃然起敬,访问人员一开始只当他是个破落户,但是没想到这牛师静居然是状元后裔。他的祖上牛风山是道光皇帝亲封的武状元,而他现在居住的破旧房子曾经是牛风山被钦点为武状元后,村里一起出力给牛家修建的一座府邸,这座府邸不仅是牛家的荣耀,更象征着村里的荣耀。


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牛家也因此风光一时无两。最后,牛风山屡建奇功,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小白(在他之前牛家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变成了总军,这些资料在史料上都是找得到的。而且牛静师的这位祖先为人也很好,就算发达了也没有忘记当年帮助自己修建宅子的村民们,可见这个村的人们是多么淳朴和美好。

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牛风山的大儿子牛思瑄也是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是个进士及第的文状元,在书法方面有颇高造诣,在当时也是有名的才子。年少成名,当时多处地方都有他的笔墨,仿佛只要加上牛思瑄的字,无论什么都要上一个档次。于是牛家的状元府又得到了扩充,一时间气派无比。占地2400平方米,要知道,一个五人制足球场地面积也就占地八百平方米。

怎么到这里就败落了呢?原因在牛静师吗?如果牛静师是一个纨绔子弟,那他应该巴不得搬走才对——显然原因不在牛静师。这个府邸只是经过时间的冲刷变成现在的模样的。

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访问人员越发迷惑,在走访调查后,得知:牛静师并不是一位纨绔子弟,恰恰相反,早在60年代他就考上了大学,还写得一手好字,可以说是完美地继承了先辈们的知识财产。但是不知受了刺激,他开始避世,选择以乞讨为生。

这位牛静师的乞讨很奇怪,他领着国家给他派发的补助金去帮助村子里的其他人,他也不会主动开口向人乞讨。

牛静师曾经是与兄弟们一起住在自家宅子里的只是后来兄弟们先后相继离世,渐渐地就只剩他一个人在那里坚守了,所以才显得格外冷清。

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牛家的辉煌至少牛静师是无法延续了,好在他还有他的信念。虽然牛静师本人的境遇不好,甚至因为受了刺激变得疯疯癫癫,但是就算是贫穷也好,白眼也罢,孤独也不算什么。他始终保持他的真心,那是深刻入骨头的文人风范——在再困难的时候也会坚守本心,不看重身外之物,只爱惜眼前的思想。因为一个执念,就是一辈子的守候。

何谓文人风骨?在牛静思的面前文人风骨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他的方式有些偏激,虽然他的想法有些落后,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做好一个文人。

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虽然他占着宅子不走,也无力修补自家破败的宅子,这个方式是不明智的。如果上交国家的话,对宅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救赎,对牛家的辉煌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挽留?(参考地主刘文采的宅子处理)

不是牛师静,那宅子是他祖传的,别人意见左右不了他,也正因为我们不是牛师静,我们不知道他的快乐。他或许正享受着他现在的生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似乎还拥有往日的一切荣光。

又或许,他只是放不下过去,放不下自己的荣耀,于是以最拮据但是最体面的方式活着。

文 | 国学大观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国学大观园


清代状元后人,60年代考上大学,却靠乞讨为生,网友:最牛乞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