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英語、六七十年代人群及其他

加強英語為主課是面相世界和國際接軌

加強英語是為了和世界更好的溝通

加大英語教育是走向科技前沿之路。

六七十年代生人是中國目前最多的人口群體,建國初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因醫療,戰爭,糧食三大主流問題的逐步緩解,我國人口生產迎來民族史上的高峰。

當然經過80年代中期推行計劃生育,以後也面臨著社會老齡化嚴重情況。英語和人口有聯繫嗎?本人就這兩個現象說說下面的觀點,不同意見可討論共存。

先說英語,浙大強哥對英語問題的演講和觀點沒毛病,但中國的英語熱問題出在哪裡呢?就英語功能暫且以上頭列舉的幾個原因之外來說把,其實都是屬於表象,真正的原因在於教育資源的匱乏和不公,就中國經濟,地理,人口來看教育資源的不公尤其突出,所以英語作為主課其根本原因在於調劑學生資源的,過不了這個坎就站在大學校門外吧。

當然通過中國近四十年經濟發展,是需要進行民族獨立的時候了,這個獨立特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的獨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和中國標準,而不是動輒外國友人和洋大爺,東郭絕對是個迂腐標準,果然黑娃也開始囂張了,紅蘿蔔加大棒絕對是馴化野生動物的不二法則。

就像90年代以來的高考一樣,錄取比例非常低,也就是教育資源配置低的原因。但事實上中國最龐大的60和70年代人口中上大學的比例並不高,但就是這一批中流砥柱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事實上英語也罷精英富牌也罷外流驚人,寧願做二等公民也不願回來,甚至以罵祖宗恨本土為能,不惜一切代價搖尾乞憐想加入西方的朋友圈,這一點川建國很清楚,能背叛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看,還是用的中華傳統文化思維。雖然川不會漢語,雖然他貴為一國總統,在我看來也是文盲一枚,哈哈。

最後引用強國哥的一句話,文化科學藝術沒有國界,但是有民族和政治界限的,正因為如此才能一枝獨秀內功深厚,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指點江山面帶微笑,爾等蠻夷不服就放馬過來,練練!

結論,不反對一切人類文化和藝術科學的學習探索,但反對一切不切合實際的一刀切政策,實事求是才是民族復興根本法則,愛國永遠是不變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