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鸡汤对我们真的有用吗?

有感于最近几年qq空间,微博,朋友圈,自媒体平心灵鸡汤的“泛滥”,我对此说些我的看法。

心灵鸡汤是社会思想发展的高潮的人文主义关怀,它的出现或盛行往往与人们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分不开的。当你吃不饱饭时会寻汲情感上的安慰吗?当你处在战乱纷飞的地区你会渴求思想上的慰籍吗?因此,心灵鸡汤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正是我们生活的时代繁荣稳定的延伸与证明。

心理鸡汤对我们真的有用吗?

为什么心灵鸡汤能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根本原因是人们的现实现状与向往生活的巨大反差,需要汲取心灵上的力量与安慰。它的存在也是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总是期望获得顺境的好处,也喜欢品尝逆境带来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配上心灵鸡汤自是相得益彰,所以人们沉醉此。

但是,心灵鸡汤的泛滥无论是对学生思想健康的成长,还是对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阻碍。爱因斯坦曾说过:"你问我生命是什么,这就像闻胡萝卜是什么一样。一根胡萝卜就一根胡萝卜,其它没有要说的了。“

心理鸡汤对我们真的有用吗?

首先心灵鸡汤逐渐变得有毒起来。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心灵鸡汤是带有精神安慰作用、具有动机强化(励志)作用,内容是对世界较为乐观的认识或者行动指向的文段。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性的“语言艺术治疗”。

于是马云,俞敏洪经常被别人拿出来操刀。“缺钱的人太多,以梦为马的人太少。”“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钱可以折算成生命。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的同学拿五千块钱一个月,你只能拿到两千五一个月的工资,这证明你的生命已经浪费了一半。”等等。这种激昂的文字的确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但鸡汤给予的实质性的东西少的可怜,大多数人暗下决心努力打拼,三分热度过后,又恢复了往日的散漫。

更过分的是,一些鸡汤盗用名人头衔,给自己的鸡汤带上帽子。像一些说不出来出处的句子,就被贴上鲁迅,张爱玲,林徽因的标签,俨然这些稍微有些年代久远的作者,“说的话”更具权威。更甚者打着老子,庄子的旗号,用白话文说着“奥妙”的句子。

心理鸡汤对我们真的有用吗?

心理鸡汤对我们真的有用吗?

之前一个热搜,以为博主发了一条莫言的鸡汤:”莫言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莫言当时就转发了这条微博,评论说:”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是谁写的。“

另外以中学生为代表的人群最容易受到毒鸡汤的文化暴力。中学生个体意识初步觉醒,无论是社会阅历还是辨别能力都远远不够,常常把看到的鸡汤中,唯美感人的句子奉为圭臬。不过这类文字也存在这许多逻辑缺陷,只有适当的精神慰籍的作用,看多了这些毒鸡汤容易让当今的学生沉陷于此,难以自拔。

心理鸡汤对我们真的有用吗?

其次心灵鸡汤大多只是引导我们看到自己拥有的一面,而没有关注人们的困惑和问题,而心理学所关注的是如何解决现实的问题和接下来的做法,很多人分不清心灵鸡汤与真正心理学的不同。举几个例子:

1失恋的时候,许多年轻人以为整个世界都抛弃了自己,别傻了,世界根本就没需要过你。

2一切的矫情和装逼,咆哮和压抑,愤怒和埋怨,都是源于两种原因:要么缺钱,要么缺爱。

3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改变的,五十块的人民币设计的再好看,也没有一百块的招人喜欢。

哲学讲求世界观与方法论,鸡汤没有完整的世界观,也没有方法论,有些近乎偏执的语言往往会影响到感同身受的人群。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大众的情绪离不开心理学的规策。而心灵毒鸡汤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不够完整的世界观体系,支离破碎的对现代人尤其是学生进行着精神输出,甚至影响到主流的唯物历史观为导向的价值体系。也是很多人拿着别人的经验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上去,也是很多人意识上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造成其对于生活的悲观主义和盲目主义的诱发因素之一。更甚者,心灵鸡汤和哲学心理学混淆视听的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于正确的人生观造成了阻碍。

心理鸡汤对我们真的有用吗?

如何不受心灵鸡汤的影响,那就是多看书,多学些知识,提高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经验,“人类最大的痛苦来源于自己的愚昧无知。”当你懂得的越多,满腹经纶时,才不会受到一段话,一个人,一件事的影响;才能够一往无前,坚持本心;才能顺意趋,存心自如,任脚走,尺躯随意。

心理鸡汤对我们真的有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