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項羽有沒有對劉邦動過殺機,此人一語道破!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秦朝末年,由於秦二世繼續對人民實行殘暴統治,以致於天下群雄奮起,紛紛組織力量以抗暴秦,經過幾番激烈角逐,最後只剩下兩個最強的反秦勢力集團——項羽和劉邦。公平起見,楚懷王就同大家約定,“先入咸陽者王之。”由於此前項羽一直在黃河以北作戰,而劉邦在黃河以南,所以劉邦能領先一步進入關中,按照約定就該劉邦稱王。然而當此時,項羽的部隊有四十萬,而劉邦才十萬,力量對比懸殊。聽說劉邦提前進入關中,還派兵拒關,準備稱王,項羽非常惱怒,聽從了謀士范增的建議,即將起兵攻打劉邦項伯得知,連夜告訴好友張良,張良又將之具告劉邦。劉邦也有自知之明,自知敵不過,就親到項羽駐地鴻門謝罪。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默然不應。後又召來項莊,讓其上前舞劍助興,趁機殺掉劉邦,但由於項伯的阻攔而失敗。整個宴會對於劉邦來說,兇險萬分,危機重重,這件事被司馬遷寫入了《史記》,還選入了高中的語文課本。

在大家的印象當中,鴻門宴上的項羽似乎缺少了一根筋,性情耿直、頭腦簡單,不像劉邦,城府極深。的確,項羽作為英雄人物,重情重義,一直拿劉邦當兄弟看,也壓根沒把劉邦的那點力量放在眼裡,這就是鴻門宴上范增多次給項羽使眼色讓其殺掉劉邦,項羽依舊沒有動手的原因。但是不是就此可以理解為,項羽至始至終不想殺劉邦,或沒有動過殺掉劉邦的心呢,當然不是!若這樣理解,我們又把項羽想的過於簡單了。這從宴會上一個人的出現,說出的一句話,就能看出項羽對劉邦是動過殺心的,他就是劉邦的貼身保鏢樊噲。

范增見屢次示意項羽無效,就令項莊前去舞劍,張良見勢不對,急急召來了號稱剛猛的虎將樊噲。樊噲一聽,二話不說立即闖了進去,“披帷而立,嗔目視項王”,頭髮上豎,連眼角都裂開了。樊噲之勇,連一向戰無不勝的項羽也氣勢所逼,開始戒備起來。一個細微的動作就能說明項羽的緊張,“按劍而跽”。知道樊噲乃沛公貼身參乘時,項羽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出於對勇士的敬意,還賞賜給樊噲以巵酒和豬腿,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項羽仁義,十分敬重忠義之人。當然樊噲在項羽面前表現得也十分豪爽,端起酒一飲而盡,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拿起劍切著就吃,還不忘趁勢指責一番項羽:沛公自進入關中以後,封閉宮室,秋毫不犯,遣將調兵也僅是為了守禦關卡,防備其他勢力進出,劉邦這麼做完全是為了迎接項王,可謂勞苦功高。可現在,項王不僅不給沛公封賞,還聽信小人之言想借機誅殺沛公,“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還欲殺有功之人”,這不過是繼續亡秦的節奏罷了。言下之意,項羽賞罰不明,濫殺有功之臣,是一位暴君,與亡秦沒什麼兩樣!一席話說的項羽啞口無言,半天只吐露了一個字,“坐”。

試問,如果項羽真的沒有對劉邦動過殺心,張良何須急急召入以勇武著稱的樊噲?為何樊噲以語相激,而項羽一句也反駁不了?若僅僅解釋成項羽不善言辭,被樊噲當時氣勢所懾,恐怕說不過去吧?不僅如此,宴會上,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難道項羽看不出來?看出來了還不及時制止,聽其自然,在法律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放任,即指有辦法制止對方讓其免於死亡而沒有制止,在主觀上有希望對方死亡的動機。可是,項羽終究過於看重兄弟情義,無論如何最終還是放過了劉邦,若心稍狠一點,劉邦活不過鴻門宴,也不會有後來的楚漢之爭,更不會有後來劉邦建立的大漢帝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