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最新報告出爐 疫情將世界帶入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衰退


IMF最新報告出爐 疫情將世界帶入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衰退


當地時間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首次線上春季會議開幕。為期四天的春季會議將如何把脈疫情下的全球經濟走勢,給出對症“藥方”令人關注。年會首日,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出爐,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經濟衰退。

分析人士認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步入衰退已成共識。但是衰退程度多深、持續時間多長、何時可以復甦,由於疫情本身的不確定性,一切還沒有最終答案。

“大蕭條式”衰退?

疫情在改變imf和世行春季年會的形式,也在重塑今年春季會議的議題。目前,這場已感染全球190餘萬人、導致逾12萬人死亡的疫情會把全球經濟帶向何方?世界都想聽聽全球兩大金融機構的“權威”研判。

4月9日,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為imf和世行遠程春季會議發表揭幕演講時已給出悲觀預測。她說,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將急劇跌入負增長。imf180個成員國中,170國的人均收入將下降。

imf在14日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經濟衰退。今年1月,疫情尚未暴發時,imf預測,隨著中美貿易緊張關係緩解,全球經濟今年將增長3.3%,2021年將增長3.4%。

事實上,降低增長預期、看淡經濟前景並非imf一家。國際金融協會在一個月內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最近一次預測全球gdp今年將下降2.8%,大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2009年2.1%的降幅;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測,今年一些國家和地區將出現經濟衰退,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或將觸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

“經濟衰退已經開始,唯一的分歧在於衰退最終會有多深、有多痛苦。”《紐約時報》4月13日一篇報道如此寫道。

和imf一樣,一些經濟學家和官員已將此次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相提並論。

美國聖路易斯聯儲主席詹姆斯·布拉德認為,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陷入像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已經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外界已無異議。因為這次疫情使需求急劇收縮,對全球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來說,消費對gdp貢獻最大,若消費需求急劇收縮,經濟將無法承受,衰退是必然的。

“這次衰退程度將超過2008年-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但很難說達到大蕭條那樣深度的危機。”連平說,大蕭條嚴重破壞供給體系和生產能力,現在受疫情和各國抗疫政策影響,生產活動無法展開,消費需求被壓制,但生產能力還在。只要疫情得到緩解和控制,需求就會回升,產能也會得到釋放。

“這次全球經濟衰退程度或許是史無前例的,但與大蕭條相比也存在不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說,大蕭條時期尚未有全球化,影響限於美歐等老牌工業發達國家,亞洲、非洲在全球經濟中佔比微不足道。而現在是全球化時代,全球經濟高度聯動,“封城”措施無異於切斷供應鏈,讓生產停擺,這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力極大,會使經濟出現“斷崖式衰退”。不過,衝擊力雖大,持續時間未必很長,不至於像大蕭條之後需要十多年時間才恢復元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指出,這次疫情將使世界經濟步入深度衰退。對美歐發達經濟體來說,衝擊是全方位的。首先重創在gdp中佔比最大的服務業,然後蔓延到製造業,金融業恐慌預計還會再現。

對新興經濟體而言,可能會陷入“沒市場沒資金”的困境。市場方面,新興經濟體依賴發達國家這一最終消費市場,但現在發達國家消費萎縮,新興經濟體失去了外部市場;資金方面,新興經濟體將面臨資本供給問題。原先,發達國家資本流向新興經濟體推動其經濟增長,現在出現資本外流,新興經濟體恐將“失血”。

據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說,已有大約1000億美元投資逃離新興市場——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資本外逃量的3倍多。

關於復甦的迷思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全球疫情數字每天在刷新,但是得益於各國採取的抗疫措施,近來出現一些積極勢頭。全球疫情重災國意大利、西班牙出現放緩態勢,美國疫情“震中”紐約州的州長科莫13日說,“最糟糕的時候已經結束”。一些國家已逐步開始或者醞釀放鬆限制措施,在防控與復工之間小心翼翼“走鋼絲”。

這些跡象似乎給戰勝疫情後可能迎來的經濟復甦留下想象空間。

可惜,經濟學家對疫情把世界經濟拖入衰退基本達成共識,但是對復甦前景仍存分歧。

格奧爾基耶娃警告,即使疫情今年晚些時候得到控制,封鎖措施也被解除,但由於大多數國家的收入將下降,全球經濟明年可能只會出現“部分復甦”,而且還無法排除情況惡化的可能。“這場危機的深度和持續時間仍面臨極大不確定性。”

不過,一些非官方經濟學家認為,疫情影響更類似於颶風這樣的自然災害,而不是傳統的金融或經濟危機。一旦人們能夠恢復工作,經濟將出現強勁反彈。

美國財政部前首席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倫·戴南預計,世界經濟將得到“√型”復甦,而不是傳統的“v型”復甦。“√型”復甦是指急劇衰退後逐漸復甦。

英國牛津經濟諮詢公司的格雷戈裡·達科認為,即使政府投入鉅額資金,但“就業損失仍將是創傷性的,疫情過後,反彈將呈u型,全面復甦需要12到18個月”。

連平更傾向於u型走向。“一些國家政府開始調整抗疫政策,意在釋放樂觀信號,希望逐步恢復經濟。但是疫情本身還存在不確定性,可能會反覆,這也會造成抗疫政策的反覆,忽松忽緊,傳導至經濟上可能會經歷一個反覆築底的過程。”

《紐約時報》援引經濟分析人士的觀點指出,即使封鎖結束,經濟陣痛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許多經濟學家和企業主表示,除非美國人確信他們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已經下降——無論是通過廣泛的檢測還是通過疫苗——否則經濟不會迅速反彈。

張軍預計,世界經濟要重回疫情前的狀態恐怕需要較長時間。較理想的“劇本”是今年夏天基本控制疫情,下半年開始步入復甦。但是,印度、非洲疫情仍是未知數,如果未來暴發,今年復甦將沒戲,此其一。其二,即使疫情過去,各國復甦也無法做到同步,勢必有快有慢。

更深層次地看,經過這次疫情,經濟復甦不是簡單按下重啟鍵,也不是走出“u型”“v型”等何種曲線的問題,而是可能關係到世界經濟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的調整。一些國家會重新思考產業鏈佈局,比如有的產業是否需要留在本國,而不是向外轉移。一些被疫情破壞的經濟活動,或者說死掉的企業恐將退出歷史舞臺,一些新的經濟活動將孕育而生。“疫情將帶來一個斷點,全球產業鏈格局未來朝什麼方向發展撲朔迷離。”張軍說。

加強國際合作

大疫當前,世界經濟越承壓,越需要全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目前,各國已採取總計8萬億美元的自救措施,國際社會也在密集採取行動,彼此援手。

此前,g20特別峰會給世界送上一個5萬億美元的“急救包”以應對疫情,穩定經濟。

在此次imf和世行春季會議期間,g20財長和央行行長也將按慣例舉行會議。不過,這次視頻會議是3月份以來召開的第三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頻率之高前所未有。

本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將繼續落實此前g20特別峰會達成的共識,討論採取聯合行動穩定市場和支持企業。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為避免新興市場出現債務危機,g20計劃暫停低收入國家償還雙邊政府貸款,債務凍結期限在6至9個月左右,也可能持續到2021年。

imf和世行也在“開倉放糧”。imf已將原先500億美元的緊急融資機制規模擴大一倍到1000億美元,並推進對最貧窮國家的債務減免。

據路透社報道,世界銀行執行董事阿克塞爾·馮·託森伯格說,世行已經批准向31個國家提供21億美元的緊急資金,預計本月將完成向另外40個國家的援助工作。

連平認為,全球主要經濟體應該加強宏觀政策協調,貨幣決策機構也應該攜手為國際市場流動性提供支持,幫助一些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獲得流動性。但是,如何溝通協調是一個挑戰。目前,美聯儲的國際協調意願並不強烈。

“除了對經濟脆弱的國家提供金融層面的援助外,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加強合作也很重要。”張軍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之所以能較快實現復甦,正是有賴於中美兩國密切合作。但是,面對此次疫情危機,美國一定程度上在孤立中國。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若能各盡所長、加強合作,將有助全球經濟抵禦疫情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