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总结

首先,我再次和大家强调一个问题,现行的北京中考政策,跨区读高中的难度很大,这样的情况,现在选择了那个城区读小学,就等于替孩子选择了那个城区中考,考那个城区的高中。如果说那个城区好,大家可以看一下那个城区优质高中多,城区内中考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高。这个选择做为一个选择的前提。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重视,就是北京市高考是自主命题,如果有渠道的也可以问一下,那所高中的老师有参与高考命题,或者那个城区的高中参与高考命题多一些,也可以作为选择的依据。所以,选择好在那个区中考,是学区中选择那个那个城区小学的前提。也间接的争取到了读城区内优质高中的前提条件------学籍。

然后,选择好那个城区以后,就是对应城区内,区域的选择。海淀和东城,在19年元旦以后,实行多校划片,这个小升初的升学政策,这个情况就要对这些学区来甄别。现在,很多微博,公众号,网上,都有关于学区的简介,更有甚者,一些app都会做一些参考资料,来让给各位家长做参考。但是大家不要迷信这些资料。首先,关于学校学区的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教学质量这一块,中考成绩这些,有一些变动都是很正常的。这些资料都有滞后性,所以,我感觉两个最权威的参考资料,片区内的小学官网,中学的中考成绩,是比较有参考性,所谓的成绩我指的是平均成绩,各例的某个状元,不代表整体,在东城和海淀,这样的多校划片的背景下,综合对比片内的小学和中学才能选择出那个区域内水最浅。也就是比较优质的区域。

然后是西城,西城对比东城和海淀来看,多了一条小升初的渠道,即直升加派位,多了一个直升渠道,在西城有15所直升小学(注意这个直升有比例,个九年一贯不是一个情况)。分布在11个区域,所以,选择上较东城和海淀好比较一些。除了宏庙是个特例之外,即优质小学直升入优质初中。其他的直升,大部分都强带弱的形式。这个依据14年教改的教育均衡来做。这个时候,选择区域或者小学就好办了,看中初中教育阶段的家长就可以选择优质初中区域,选择一所直升的小学,如果看中小学,那就选择一所优质的小学。

另外,各个学校也有一些以文体见长的小学,如果孩子有相应的文体特长,也可以选择这一类的学校就读。

当然,我也再次强调一个问题,选择学区等于选择房产,也就是说自己财力,还是要评估一下。综合对比,第一篇关于学区的文章,我强调了,不要在此详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