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莫言、冰心、瓊瑤……這些作家的原名,你知道嗎?

沈德鴻、萬家寶、管謨業、凌解放、陳喆……這些老熟人你都不認識了?其實他們是茅盾、曹禺、莫言、二月河,還有瓊瑤。

一、作家都愛用筆名

作家似乎都愛用筆名,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原來叫什麼。

老年朋友大多讀過茅盾、朱自清、巴金的書,看過根據二月河原著拍下的《康熙王朝》,稍微年輕一點兒的,在少年時代都躲著老師看過瓊瑤小說。

這些名字如雷貫耳了幾十年,他們的真實姓名反倒讓人陌生得不能再陌生。只有極少數作家的原名廣為人知。

首推魯迅,這或許是因為中小學課本收錄了他太多的文章,關於魯迅就是周樹人,他有個弟弟叫周作人的事情,語文老師曾反覆講到。

第二個可能就是金庸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度過學生生涯的人,誰沒讀過查良鏞先生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茅盾、莫言、冰心、瓊瑤……這些作家的原名,你知道嗎?

圖片人物/金庸(本名查良鏞)

更多的是那些全國人民都熟悉他們的作品,熟悉他們的筆名,卻鮮有人知道他們本來名字的作家。

您知道萬家寶就是曹禺嗎?您知道張心遠就是張恨水嗎?您知道王衛國就是路遙嗎?您知道童忠貴就是蘇童嗎?

二、筆名錶達作家的心志

作家們大多喜歡用筆名,這似乎成為了一種傳統。原因各種各樣。

譬如魯迅,他是這樣解釋自己的筆名的:1、母親姓魯;2、周魯是同姓之國;3、取愚魯而迅速的意思。魯迅小說中的“魯鎮”,就是其母老家,而“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小說中也常出現“迅哥兒”一詞。

但這不過是周樹人先生上百個筆名中最著名的一個。關於周樹人到底有多少個筆名,統計數字不一,大致有140多個、190多個兩種說法。這多是為了躲避當時的新聞稽查。

茅盾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有同樣的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敗,沈德鴻先生創作了小說《幻滅》並開始投稿。可是很多報社都不敢刊登他的文章,這使他內心十分矛盾,遂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茅盾、莫言、冰心、瓊瑤……這些作家的原名,你知道嗎?

圖片人物/茅盾(本名沈德鴻)

稿子最後交到《小說月報》編輯葉聖陶先生手上。葉聖陶認為小說很好,但對署名提出了意見:“矛”不像是姓氏,而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也不便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

為此,葉聖陶自作主張,將“矛”字加上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德鴻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次以此作為自己的筆名。值得一提的是,據統計,沈德鴻先生先後用過的筆名也多達近百個。

即使不在白色恐怖時期,作家使用筆名,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鄧拓在《燕山夜話》中寫道:“誰也不必諱言,有些人看文章的好壞,是以作者有沒有名聲和名聲大小來做判斷的,這使作者本人有時也很苦惱。署一個筆名就省去這種麻煩,說好說壞只看文章如何了。”

更多作家是用筆名錶達自己的心志,寄託自己的嚮往,甚至也有作家覺得自己的名字略顯土氣,索性起一個自己喜歡的筆名。

三、作家筆名背後的故事

作家們筆名的出處更加“千姿百態”,或深含意蘊,或信手拈來,背後的故事經常十分精彩。

譬如魯迅先生,就曾以“孺牛”為筆名,取“俯首甘為孺子牛”之意。他曾寫道:“一個作者自取的筆名,自然可以窺見他的思想。”

上世紀30年代,進步青年張秀環和劉鴻霖相識,成為情侶。劉鴻霖的三十多個筆名中,最有名的是“蕭軍”,他為張秀環起了一個筆名,叫做“蕭紅”。連在一起,就是“小小紅軍”,用以表達他們對革命的嚮往之情。

謝婉瑩的筆名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先生以此表明,自己不與舊社會同流合汙的心志。

陳喆的筆名則出自《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是一首甜美的愛情詩,作為專注於寫言情小說的作家,“瓊瑤”這個筆名卻的恰到好處。

茅盾、莫言、冰心、瓊瑤……這些作家的原名,你知道嗎?

圖片人物/瓊瑤(本名陳喆)

也有不少作家以拆字的方式取筆名。“老舍”即拆自舒慶春先生的姓氏,萬家寶先生也用同樣的方法,將繁寫的“萬”字拆開,不去草字頭,即為“曹禺”。還有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筆名就來自於本名查良鏞的最後一個字。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原名管謨業,在解釋自己筆名由來的時候他說,從小他是一個非常愛說話的孩子,因為喜歡講真話,給家裡帶來了很多麻煩。所以,他為自己取了“莫言”的筆名,就是告誡自己要少說話。“事實證明,我一句話也沒有少說,而且經常在一些特別莊嚴的場合,說出實話來。”多年以後,莫言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覺得講真話毫無疑問是一個作家寶貴的素質。”

作者:新開路散人

編輯:樂椿軒

聲明:文章系樂椿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