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癌症患者可能死于这一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

感染是癌症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我国有40%-50%的实体瘤患者死亡原因是感染,肺癌患者感染的几率较大,有研究表明68.18%的肺癌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肺部感染,伴肺部感染的晚期肺癌患者死亡率为27.96%。

感染会造成肿瘤患者恶病质,主要表现为极度消瘦、无力、贫血、疼痛,甚至全身器官衰竭。一般情况下,肿瘤患者身体比较虚弱,在接受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自身免疫机能下降,再加上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易受病原微生物侵袭,引发感染。

此外,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会更高。

超40%癌症患者可能死于这一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

感染不仅会引起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还会降低患者在治疗中的耐受性,使患者难以继续进行抗肿瘤治疗。那么,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提高药物耐受性使患者更好地接受药物治疗,达到更长的临床生存期,预防感染和感染后积极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介绍如何应对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

治疗

患者在接受肿瘤治疗过程中,如2-3次口腔监测体温超38℃或一次超38.5℃表明有感染存在。对于已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尽快完成药敏试验检查,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抗细菌治疗

常见细菌主要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两大类,肺部、胃肠道、皮肤黏膜等部位易发生感染,多见于肺癌患者、淋巴瘤患者或腹腔内有肿瘤或肝转移的患者等。

通常采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或头孢他啶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联合用药能提高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的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用于肺癌术后感染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长期使用患者耐药性增加。

超40%癌症患者可能死于这一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

抗真菌治疗

真菌分为致病性真菌和非致病性真菌,一般情况下,非致病性真菌毒性低不感染正常人,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感染。损伤皮肤、置管处、肺部等部位容易发生感染。

两性霉素B是首选药物,同时还有氟胞嘧啶、吡咯类药物协同使用可有效抑制真菌感染。

抗病毒治疗

在血常规检查中,病毒感染的病人白细胞一般是处于正常或者偏低的水平,淋巴细胞升高。口腔、皮肤、肺部、肝脏等部位易发生病毒感染,多见于放化疗患者、鼻咽癌患者、伴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

通常采用脱氧嘧啶类、阿糖腺苷、金港湾严肃钠盐、阿昔洛韦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增强患者免疫力,但是抗病毒治疗通常情况周期较长。

抗寄生虫治疗

常见的寄生虫有肺孢子虫、弓形虫、线虫等,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其中有报道称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易感染弓形虫、线虫。感染肺孢子虫应用甲氧卞氨嘧啶—磺胺甲恶唑(TMP-SMZ)和喷他眯治疗,感染弓形虫应用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联合治疗或者乙酰螺旋霉素治疗。

除了治疗,患者同时更应该关注如何预防感染,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预防

正确洗手

手是人体直接接触物品、器材等最多的部位,也是最容易引起疾病传播的部位。正确洗手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传播。

患者应该使用除菌肥皂或者洗手液和清水洗手。使用肥皂泡沫或者洗手液揉搓双手,仔细清洗指缝、指甲缝,至少90秒,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必要时重复洗2-3次。

饭前、便后、接触公共场所物品等情况下都要洗手。

超40%癌症患者可能死于这一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

保持口腔清洁

放化疗患者由于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口腔溃疡。口腔黏膜是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

患者除了每天早晚刷牙,在餐后和睡前用生理盐水或1%的碳酸氢钠漱口,防止食物残渣滞留。患者每天少量多次饮温开水,外出需戴口罩。

勤洗澡、勤换衣物

重病卧床的患者,家属应定时帮患者翻身,勤换衣物、勤擦身,按摩患者受压的部位,防止褥疮。

常通风、勿串房

患者在住院或者在家时,尽可能减少探视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相互串房,进行适宜的户外运动,家属中如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者应隔离。

发热及时处理

发热会造成重病卧床的患者,家属应定时帮患者翻身,勤换衣物、勤擦身,按摩患者受压的部位,防止褥疮。

患者体力和能量消耗,极易引发感染。发热需及时就医,进行物理降温,超38.5℃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带管者”做好清洁护理

置管当日,患者应仔细清洗双侧皮肤。置管后,患者应每日自行观察穿刺点情况,是否有红肿、局部发热、按压疼痛等症状。带管期间,保持置管处无菌贴膜的完整性及黏贴紧密度,保持置管处清洁、干燥,避免大汗、浸水及外源污染物的侵入。患者应穿比较宽松的棉质衣物。

预防性用药

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如果白细胞<4X10>

患者也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预防接种,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如输注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等都能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感染是导致癌症患者身体机能下降、疾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做好预防和治疗,既可以降低肿瘤进展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提高药物耐受性,使患者更好地接受后续药物治疗,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期。

*声明:本文旨在科普肿瘤医学和新药进展,任何重大医疗决策请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