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关于爱,我们到底能够承受多少?

车祸、绝症、殉情……曾几何时,这样的故事总是能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但我们不会一直年轻,幻想和激情过后,我们会变得更加理性和真实。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关于爱,我们到底能够承受多少?

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张哲凯(刘以豪 饰)从患病被母亲抛弃开始,就成为孤单的个体,而宋媛媛(陈意涵 饰)失去父母和妹妹之后,遇见了和她一样孤单的张哲凯,两人选择一起生活下去。爱,让他们彼此的内心挣扎。

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依偎,共同取暖,却对彼此的爱秘而不宣。他爱她,为她筹谋未来,送她走上红毯,亲手交付给一个稳妥的人,盼求替为看顾;她爱他,假装一场爱情,配合他的周旋,嫁为人妇。这是一场相爱的故事,爱而不得。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做不出“永远”的承诺,只希望她不必再次经历只剩孤单一人的痛楚;她留不住他的时间,只敢祈求“下辈子”的相守,愿意配合他的演出,只为予他一份心安。他们的悲伤在于求而不得,而比悲伤更悲伤的,是那些出自真心的假意,是那些在生活里无奈的周旋。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关于爱,我们到底能够承受多少?

如果爱情是“失去对方几秒钟,都会感到窒息”,那我们为什么又要为这种逃避自我的故事而感伤呢?我想,大概是因为“逃避”是大多数人的习惯,而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的感受过爱一个人是可以拥有超越害怕伤害、不制造伤害的能量。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电影却在讲遗憾,世界是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彼此站在对方面前都知道对方爱自己,却把对方推进悲伤的黑暗里。害怕伤害对方,在不断退缩中失去,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比悲伤更悲伤的事。

影院里不少姑娘在观影时哭的稀里哗啦,有人哭是因为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事;有的人哭是因为脑子里装了太多的情。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不管你是哪种人,出了影院都得回归现实。

意料之中的是,电影被冠上“矫情”的标签,颇受质疑。从片名到故事,再到叙述方式及营造氛围,都形成强烈的催泪攻势。车祸、绝症、孤独、死亡、爱而不得等元素的集合,也是经典老套的韩剧情节。

以真情与错过之间的矛盾张力为核心,固然能戳中观众的痛点与泪点,尤其是男女视角的错位叙述模式,将真相以男主角张哲凯死后的补充叙事方式和盘托出,悲伤的渲染愈加浓烈,但依然是常见的虐恋模式,在赚取眼泪的同时,没有任何的衍生意义。恰恰是在作品中放入一个无辜受连累的备胎杨佑贤(张书豪 饰),既服务于主线,丰富了故事内容,又引发共情、愤怒等多重情感的投入,增强了故事内涵的层次性,激发观众的理性思考与批判性讨论。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关于爱,我们到底能够承受多少?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承担叙述理想的任务,还要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顺应道德与观念的书写。优秀的作品正是要深入现实,在表现理想、讲述现实的同时,挖掘突破道德底线与正面价值观的部分,勇于表现负面与争议。适当的引入争议是对作品内涵的丰富,也会推动观众在讨论辩驳中更加理性。

这世上的爱情都是你情我愿的。两个在一起的人,没有因为对方的存在感受到爱,却不得不习惯那份孤独,这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吧!

文 | 小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