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 ...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 ◆ ◆ ◆


痛苦來自人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

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

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孜孜追求,

殊不知,

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

過去的已經不存在了,

未來的還沒有到來,

真正存在的只有當下這一個瞬間,

而任何一個瞬間卻又恰恰寄託了所有的過去

與所有的未來。

所以,

要活在當下,

要在現在時中把握生命。

... ...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幾年後,再次從書櫃上拿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試圖在這本文學鉅作中尋找到一個核心的普世價值觀或者主題,可這樣的試探無疑是徒勞的。因為,米蘭·昆德拉在他的文學鉅作中,留給我們的永遠不會是那種穩定的、特定的以及確定的內容;而是某種模糊的、含混的不確定。就像我們來到這人世間走的這一遭,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即使看似一成不變的朝九晚五的生活,也會有些許輕微變化的風兒,蕩起心湖的漣漪,而那漣漪下潛藏的不確定的暗湧,誰也無法猜測和定奪。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作者米蘭·昆德拉在1927年的愚人節那天,就如那讓他贏得聲譽,又讓他短暫性的失去一切的小說《玩笑》般誕生於捷克。就像一出完美的劇目,拉開了他充滿“巧合”的一生。而在經歷社會的動盪和人情冷暖後,在他四十而不惑的年紀,前往法國,開始定居巴黎併入法國國籍;九年之後,今日推薦的以捷克戰亂年代為背景的曠世鉅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以捷克文寫成並被髮表,且在1988年被拍攝成電影,取名《布拉格之戀》。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如果看過關於米蘭·昆德拉的相關傳記,我們便能在小說中每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他那模糊的身影。換句話說,作者個人的生活和社會經歷置身於其作品中,讓這本文學名作在讀者眼中更具現實性,同時也變得更加真實可信。比如說:蘇聯佔領作者的故鄉捷克時被恐怖、掙扎、麻木和迷茫佔據一切的社會;比如繪畫和音樂所具備的、並且能帶來的生命感染力;又比如身為醫生的男主角托馬斯因一篇被刪改的讀者來信而失去這個神聖職業等等。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在以愛、死、喜、悲合而為一的糅合主題中,作者嘗試表達人類生活的觀念問題,人類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比方說,對於人生,認為“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


又比方關於歷史,認為“歷史和個人生命一樣輕,不能承受的輕,輕若鴻毛,輕若飛揚的塵埃,輕若明日即將消失的東西。”


又比方關於靈與肉時說,“肉體是囚籠,裡面有個東西在看、在聽、在害怕、在思索、在驚奇;這種東西在肉體消失之後還在,還殘存,它就是靈魂。”


在關於強弱的對比中,作者說道“人們都傾向於把強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無辜的犧牲品”等等。運用獨特的復調式的表現方式,讓這部小說更具不同於其他文學作品的別樣魅力。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而在那些多層多面的敘述中,對筆者影響最深的是關於愛情的描寫。從古至今,愛情似乎都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就像作者所寫的那般模樣:“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象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的生命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有的人為愛而幸福;有的人為愛而生恨;也有的人會為愛而放棄整個生命。在這部以男主托馬斯和女主特蕾莎為主線的小說中,從兩人偶然的相遇、偶然地在一起、最後偶然進入婚姻生活為主線的故事中,背叛和忠貞,兩人彼此對立的愛情觀,讓兩人之間充滿了看似無法調和的矛盾。


但作者又寫道“愛情就像是帝國,他們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國也隨之滅亡”。我在想,在那樣的社會,那樣的生活條件和情感價值條件下,托馬斯和特蕾莎在靈魂或者心靈上可能有某種兩人不知道卻相一致的信條,而就在這一信條下,兩人雖過得並不一定十分的幸福,但卻對彼此有所忍讓和寬容。以致在最後死亡降臨之前,兩人曾漫步於黃昏中。跟著作者的平穩的筆調,想象著兩人帶著狗狗散步的背影,就像一對如漆似膠的夫妻,看不出任何破裂的縫隙。這似乎帶點“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又像“清官難斷的家務事”的影子。


◆ ◆ ◆ ◆ ◆

試問:

在和平年代,

在物質慾望急劇增長的年代,

我們又該如何與愛情相處呢?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文章的最後一章,以狗狗卡列寧的微笑結束。像在說所有的一切都離開了人類的道路,而人類,在這條路上繼續向前走,不管道路如何,結局如何,依然如托馬斯的墓誌銘一樣:迷途漫漫,終有一歸!而如果能伴有一絲艱難過後的微笑離去,人這一生,也算是一場圓滿的修行了。


在筆者看來,同樣涉及愛情,一部肥皂劇和一部文學名著,其最本質的區別,便在於後者會將故事的發展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迴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範疇進行思考,也許,作者對人生的命運與價值的關注是該書的主題。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也許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人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複前人。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我想,米蘭·昆德拉也許想借托馬斯之口表述:歷史像人的生命一樣,輕得不能承受,輕若鴻毛,輕如塵埃,捲入太空,明天不復。在這樣一個宏觀的永恆輪迴的觀念下思考生存的意義,我們更需要關注現實這個感性的世界,過去的已經不存在了,未來的還沒有到來,真正存在的只有當下這一個瞬間,而任何一個瞬間卻又恰恰寄託了所有的過去與所有的未來。所以,要活在當下,要在現在時中把握生命。


讀書推薦 丨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這種思考,也許印證了一種觀點,世間種種,起於現實,經由哲學,止於宗教。讀這樣一本書,你可以選擇任由自己的情緒隨著情節的發展激盪,亦可以選擇在思辨的汪洋中靜聽潮聲,這也許正如佛家所言,一朵花,可以轉瞬而逝,亦可成一世界、一菩提。


◆ ◆ ◆ ◆ ◆


願您,

在這場生命的行旅中,

有所收穫,

有所感恩,

有所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