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 | 愿归去时,静美如秋叶


读书推荐 | 愿归去时,静美如秋叶


读书推荐

凯蒂·洛芙

《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


芸芸众生中的每个人,都不会活着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就像人生的最后考题。面对死亡,每个人或许有不同的态度,勇敢或者恐惧,拒绝或者接纳……然而,不管你是从容应对还是慌张答题,最终每个人还是要提交答卷的。


我们大多数人,在这一生中,都会多多少少见证身边一些普通人,以不同的方式离开。那么,那些我们可能无缘相识的伟大人物,又是如何面对自身的死亡的呢?


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吗?

伟大思想家在面对死亡时,

是否有普通人所没有的智慧?

临终之时,

他们和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读书推荐 | 愿归去时,静美如秋叶


我们今天要阅读的这本书,便记录了六位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或许通过阅读,我们每个人心里会得到自己的答案。这本书便是凯蒂·洛芙所著的《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


作者写的第一个伟大人物是苏珊·桑塔格。一个战胜了乳腺癌、子宫癌,却最终死于白血病的人。她认为,不管生命好赖,任何人都会迷恋它,都会不惜任何代价地紧抓着不放。也许正是因此,她曾两次战胜病魔,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不死的传说。然而,对于生命的终结,或许根本就没有传说,即便是对于苏珊·桑塔格。


读书推荐 | 愿归去时,静美如秋叶

读书推荐 | 愿归去时,静美如秋叶


有人迷恋生命,便会有人也迷恋死亡。那本著名的《梦的解析》的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便是一位死亡的迷恋者。他说:“与其让我无法清晰地思考,我宁愿在折磨中思考。”因此他拒绝服用任何强效的止痛药,他强调自己想要竭尽全力观察自己的死亡,并在自由中死去,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


第三位伟大作家是化痛苦为甜蜜的约翰·厄普代克,他看到,死亡是那么的真实可信,一往无前,死亡远不是像陨石侵袭地球那样,它就像生命出生、婚姻嫁娶,或者每天到来的邮件一样,在同一个星球上周而复始。


读书推荐 | 愿归去时,静美如秋叶


第四位是一直生活在生病的隐喻之中的狄兰·托马斯,他说:“时光赐予我青春和死亡,尽管我戴着镣铐,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对待死亡,整个世界的惊艳和神奇,是因为每个人离死不远,一切事物都离死不远。”最后,传说他用酒精谋杀了自己,尽管他一直酗酒如命。


第五位是儿童绘画本作家莫里斯·桑达克,一个一直痴迷于死亡的画家,他认为死亡无处不在。最后一位作家,是在90岁高龄时,曾和本书作者探讨过死亡的詹姆斯·索特,当他被问及离死亡越来越近意味着什么时,他回答道:“我不怎么想死亡的事。”他觉得死亡就像船桨打水,水面起涟漪,然后复归平静。


读书推荐 | 愿归去时,静美如秋叶


当这六位作家给出对待死亡的态度后,作者写道:我渐渐明白,我真正害怕的事情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对我来说并不抽象。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它步步逼近所产生的恐慌,似乎那才是我不能承受的,那是我一直试图通过写作而克服的。我们常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读完本书,笔者发现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首先,死亡开始逼近时,那些伟大的作家即使不信任何宗教,也有一些祈祷行为的出现,那么这是否可以证明,面对死亡,宗教具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呢?


读书推荐 | 愿归去时,静美如秋叶


其次,很多人比较注重临终时家人的陪伴。在藏区,绝大多数经历正常死亡的人几乎都会在家人的陪伴下安息。因为在藏传佛教中,临终关怀是极其重要的,人们相信它能使一个人的灵魂得以走上往生之路。这正如戴维所说的,他的方式就是在母亲走向坟墓的一路上为她加油鼓劲。那么,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勇气呢?


最后,是对于死亡的态度。很多人忌讳死亡,也很少正面谈论它。而在藏地,高僧大德常会劝导人们,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趟天葬台,看一下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让生命将接受一次深刻的洗礼。而这一观点,与今天推荐这本书的作者不谋而合,他在书的最后提出:如果能体验一次死亡,或许我们的人生会截然不同。如果死亡突然降临,我们是否可以平静地接纳呢?


读书推荐 | 愿归去时,静美如秋叶


人生的末尾时刻,

一切身外事物变得十分渺小,

只留下爱与自我。

相信对于上述问题,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