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易取悦:对孩子要有说“不”的勇气

想让孩子高兴是我们的天性,

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

然而,

如果我们通过牺牲规则来换取孩子的高兴,

或者出于害怕而对孩子妥协,

这时就需要提高警觉了。

“妈妈,给我买个新的塑料游冰池。”史蒂夫要求道。“为什么?”“我不喜欢现在这个了,你现在就去给我买个新的!”“史蒂夫,我太累了,咱们明天再去买。”孩子使劲地跺脚:“现在就去!”“拜托,史蒂夫,我们今天出去很多次了。先去游泳,又去上你的骑马课,然后又去游泳。你就不能等到明天再买吗?”“我现在就要去!”妈妈继续强调她很累,而小男孩大哭大叫、尖叫咒骂,甚至最后还踢妈妈。结果,妈妈让步了,开车带儿子买了一个新的更大的塑料游泳池。

不轻易取悦:对孩子要有说“不”的勇气

妈妈一直对史蒂夫有深深的内疚感,因为她和史蒂夫的爸爸离婚了。为了弥补,她努力让史蒂夫得到尽可能多的好处。史蒂夫能感受到妈妈的心态,并用在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上。如果妈妈对史蒂夫的不合理要求说“不”,他就会表现出很失望。而妈妈觉得,单亲生活已经够史蒂夫难受的了,不应该再“剥夺”他的其他要求。

如果妈妈确定她能永远满足史蒂夫突然兴起的念头,那她总是满足他也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如果妈妈能确定永远守在史蒂夫旁边保护他,不让他受挫,那史蒂夫就不用学习如何应对困难了。妈妈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他们的生活里,妈妈扮演着可怜的奴仆,容忍不被尊重,任由她的“小霸王”儿子踢她,容忍他破坏规则,对她无礼,让史蒂夫认为自己是个有极大权力的人,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甚至还发展成用发牌气控制别人。

妈妈,求求你了,今天晚上我和琳达一起去看演出可以吗?”卡拉给妈妈打电话问,“她妈妈会送我们。”“不行,卡拉,你知道上学的日子,晚上不能去。”“可是妈妈,这是个很特别的演出,到星期五就不演了。”“有什么特别的?”“是个特别好的关于一只狗的真实故事,你知道的,妈妈,你知道那本书,你看过广告呀。拜托啦,就这一次,我保证明天不会很累的。”妈妈想,我不想阻止这件事,这件事对她非常有意义,而且她那么喜欢动物,这又是个好故事。就一次应该问题不大。再说,我要不让她去,她很可能整晚都吊着脸不高兴,让我难受。于是妈妈说:“好吧,但是看完以后要立刻回家。”卡拉挂了电话以后,学着狗叫的声音说:“她说我可以去!”

卡拉把妈妈训练得很好。她的要求听起来很合理,说得又很让人高兴。而且她知道妈妈不想让她生气,如果妈妈拒绝她,她就会吊着脸摆出不高兴的样子,让妈妈难受。卡拉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守规则,当妈妈没有说“不”时,她表现出的是对自己、对卡拉、对卡拉的健康需要以及对规则和规律的不尊重。如果妈妈做一下记录,就会惊讶地发现,这样的“就这一次”其实有多少!每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卡拉总能说得很合理。但妈妈应该思考一下,卡拉这样的“经常胜利”其实暗暗传达出隐约的恐吓,让她的要求越来越过分。

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孩子高兴,这是个错误,这样容易造成家长卑微的心态,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卡拉会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一一或者完全相反。她关注的是自己以及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情景所需。她应该被培养的合作能力受到了损害。当她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时,她会让每个人都不好过。卡拉被宠坏了,受到挫折她就会不知所措,她不会有尊严地接受“不”并且坦然面对。这样下去,当生活中没有人去讨好她时,卡拉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挫折。

当我们使得孩子高兴的时候,通常会给家里带来短暂的和谐,我们容易只注重这个短期效果,而对孩子随心所欲的要求做出让步,结果我们就会很难看到让步妥协带给孩子的长期影响。因此,当我们取悦孩子时,我们要非常小心谨慎。孩子需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因为成人的世界里有很多挫折。“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有能力面对挫折了”,这是无稽之谈。这些应该从小培养的技能,长大了怎会突然拥有,除非是用“魔法”!取悦孩子和不取悦孩子之间的平衡非常微妙,要小心把握。如果家里的规定和惯例是上学的日子晚上不能出门,而且妈妈有勇气说“不”,那么卡拉就能学会面对失望,而这正是她非常需要的。

不轻易取悦:对孩子要有说“不”的勇气

四岁的保罗带着一支装满水的水枪和妈妈一起去买东西。妈妈一转身,正好看到他把水喷到一位女士脸上。妈妈说:“保罗,你羞不羞呀?你知道这么做不对的,赶快把那个玩具收起来。”孩子把水枪垂下来,做出准备放进套子里的样子,撅着小嘴,低头看着地板。过了几分钟,保罗又看到那位女士,又用水喷她的脸,吓得妈妈一把抢过枪,让保罗道歉。可是保罗又尖叫又跺脚,其他人都转身看他们。妈妈赶忙把枪还给他:“好了,好了,咱们走吧。”

妈妈缺乏说“不”的勇气,她不愿让旁人看到她的孩子在尖叫哭闹。妈妈已经把保罗训练成了“我要什么都应该”,以及“不管我的要求多无理,妈妈都会答应我”。而对保罗而言,他已经把妈妈训练得只要他发脾气,妈妈就会随时妥协。

很多孩子在要求被拒绝时,会用很强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怒气。尽管如此,妈妈还是有义务维护规则。保罗的妈妈不能让保罗用水喷人。因为保罗不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妈妈不能让他再拿着水枪:“如果你愿意用套子套住枪,到了家再拿出来,你就可以把水枪拿回去。”妈妈必须尊重保罗表达怒气的权利,也必须尊重自己说“不”的权利,言出必行。被别人注视确实不舒服,但孩子人生技能的发展更重要。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客观而不是关注别人怎么想。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在面子(反正已经受损了)和“妈妈的义务”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岁的威利站在商店玩具架前,哼哼唧唧。“威利,你要干吗?”威利指着一个玩具手风琴:“那个!”“不行,威利,那个东西大了,不能买,我给你买个小汽车。”威利开始哭:“我不要汽车,我要那个!”妈妈没理他,继续看别的架子上的货品。威利过来紧紧抱着妈妈的腿大哭起来:“我要那个!我要那个!我要那个!”“天哪!看在上帝的分上,好吧,我给你买。”当收银员把东西包好交给妈妈,威利伸手就要拿。妈妈说:“我们到家再玩,在店里玩太吵了。威利又放声大哭。“就要现在玩!现在!现在!”“你可以拿着盒子,但不要拿出来。”可是威利立刻把玩具包装打开玩,妈妈则一脸无可奈何。威利来回拉玩具手风琴,发出刺耳的噪声。“好了,威利,现在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了吧?回到家再玩,不然我就拿走了啊?”可是威利就是不听,妈妈拿起手风琴,威利又开始尖叫,妈妈只好还给他。威利又开始拉,妈妈越来越生气。“你就不能等到我们出了商店再玩吗?”威利完全不理妈妈。最后妈妈把威利推到商店外面:“你怎么就不能等到出来再玩呢?你太让我生气了!”

妈妈没有勇气说“不”和面对威利的懊恼,而是用尽办法去取悦和满足他。威利的妈妈完全在威利的掌控之下。

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买所有他想要的玩具,也没有理由每次我们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给孩子买点东西,这样做是在纵容孩子的任性,而且让他觉得他有权利让我们给他买东西。“如果妈妈不给我买东西,她就不爱我。”威利并不是特别喜爱那个玩具,而又想要看到妈妈对他的不断付出。可能很快那个玩具手风琴就会被丢弃,迫使妈妈买,才是整个事情的重点。

买玩具应该有恰当的用途,或者符合购买、给予的需要,应该是特别的日子或者合乎季节特性,例如春天买跳绳,夏天买棒球手套或戏水玩具,冬天买室内玩具,等等,不应盲目购物。带着孩子购物,也是教给孩子金钱和购买的概念的时候。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认为金钱的来源也没有限制,会发展出不健康的物质观。

如果威利的妈妈对取悦孩子很谨慎,有对孩子随意买东西说“不”的态度,她就能够表现出对孩子健康的爱,关心他的身心发展。而在这个例子中,威利的妈妈没有办法给孩子设立界限,因为她缺乏勇气,害怕孩子愤怒和报复,所以她没有办法说“不”。

不轻易取悦:对孩子要有说“不”的勇气

“劳拉,我们今天要买早餐麦片,你要不要来选?”六岁的劳拉到妈妈的话,高兴地仔细浏览货架上的麦片,选了一盒放进购物车,妈妈欣然接受。然后劳拉跑到糖果货架前,又拿了她想要的糖给妈妈。“劳拉,不行,我们今天不买糖,家里已经有很多糖了。”“可是今天我想买这个。”妈妈平静地笑了笑:“下一次我们来购物时,你可以买这个糖。来吧,帮忙挑一些橙子。”劳拉把糖果放了回去,去帮妈妈挑水果。

妈妈让劳拉选麦片,很合理地满足了孩子的愿望,恰如其分地取悦了孩子,并让孩子承担了责任。而当劳拉提出一个不合理要求时,妈妈用平静和善的态度说了“不”,并且提议了一个未来的时间来满足孩子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她还提出了另一个劳拉现在就可以帮忙的事情,赢得了劳拉的合作。劳拉也学会了有目的、合理地购物。

想让孩子高兴是我们的天性,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如果我们通过牺牲规则来换取孩子的高兴,或者出于害怕而对孩子妥协,这时就需要提高警觉了。我们并不是说要随意拒绝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说当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规则相抵触,或者不符合情势时,我们必须有判断能力,以及有说“不”的勇气。

不轻易取悦:对孩子要有说“不”的勇气


不轻易取悦:对孩子要有说“不”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