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五四精神 展枣庄青年检察风采(三)

今年是五四运动101周年,为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深化枣庄市检察院青年干警爱国主义教育,在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之际,市检察院开展“跑出青春加速度 描绘检察新蓝图”主题活动。

激昂青春,不负人民

弘扬五四精神 展枣庄青年检察风采(三)

张斌

晚春初夏又一载,五月的阳光饱含热情与活力,将五四精神洒向每个青年检察干警的心田。“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人的青春短暂而宝贵,每年的青年节,我都会回顾这以往的收获与成长。今年是第101个五四青年年,五四运动过去了 1个世纪,但是爱国志士们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推陈出新的自信和勇敢,孕育在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之中,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激昂进取的鞭策。

2014年参加工作至今,不经意间,我到检察院工作已有6个春秋。至今回想第一次在单位值夜班,站在静夜下的院子里,抬头仰望反射星光而熠熠生辉的检徽及“人民检察”四个大字时,内心依然充满激动和骄傲,这是我可以为之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事业!这是我将要热爱一生,守护一生的责任!作为检察干警的一员,有过辛酸、也曾疲倦,但我从来不曾后悔,因为庄严的检徽时刻闪烁心间,照耀过去、现在和将来,这种光芒时刻昭示着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彰显着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回想刚入职时,我对严肃、神秘的检察工作充满不安和好奇,但在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和关怀下,庄重不失活力、团结又不失进取的工作氛围使我很快融入检察工作之中。我不仅学习到大量检察实务知识,也深深感受到比而不周,和而不同的和谐环境,对检察工作充满热情。初进检察院之时,得知被分配到控申窗口部门,不免有些担心自己难以胜任。因为作为刚走出校园的毛头小子,检察业务规范并不熟悉,又严重缺乏社会经验,面对情绪激动各有诉求的上访人,控申工作所要求的广阔法的律知识面和人际交往能力对我来说极具挑战性。所幸身边有各位优秀的同事,他们认真进取的工作态度,优质高效的办案能力,谦逊友善的处事方式,热情周到的接访技巧,让我备受鼓舞。为了尽快适应控申工作要求,我积极努力学习控申检察业务规范与技巧,在闲暇时间学习各业务部门和其他单位的规章制度,拓宽法律、社会知识面。为了对上访人行为作出有效判断,取得良好的谈话效果,我经常翻阅关于控申接访技巧方面的检察期刊,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便沟通交流,还学习一些简单的应对来访人生命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逝水流年,控申岗位上一晃6年岁月,每一件检察建议、每一张申诉书、每一次简单的谈话,每一例国家司法救助案件,甚至上访人的一句真心感谢, 都是我成长的收获。

如今生长在和平、民主、富强的新时代,我们没有民族危难、列强入侵时的救国重任,但是肩负着社会改革、民族复兴的另一份重担。加入检察队伍,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为社会创造福祉,推动社会前进,但是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社会矛盾凸显,各种不稳定因素剧增,检察机关不仅担负着保障宪法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监督职责,同时还要承担起服务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职能。新时代社会对检察工作者的要求已经超出单纯的法律适用业务,而是社会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满足当代检察工作对我们的新要求,为了使自己的青春更有价值,我将充分利用今后的每一天,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清代诗人郑板桥曾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反映封建官员爱民为名的诗句,因其言辞殷切而广泛流传。如今在新的时代,以“执法为民”为己任的检察干警,怀爱民之心,守爱民之责,办利民之事,一定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追随习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激昂青春,不负人民”,那就是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青春梦 检察情

弘扬五四精神 展枣庄青年检察风采(三)

褚毅

一百多年前,一场以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震动了整个中国,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的祖国从屈辱和苦难中一路走来。伟大往往源于苦难,人民检察院也曾在泥泞与坎坷中艰难前行,从被撤销到恢复重建,检察制度的发展从未一帆风顺但却愈挫愈勇。一代代检察人薪火相传、坚守信念,检察队伍才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干警,我们从前辈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棒。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检察官是一个随时需要充电的职业,面对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我们随时都会感到“本领恐慌”,因此要使学习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捕诉合一”对于青年干警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陌生的领域,我们更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以过硬的本领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

法律是冰冷的,但是人心是温暖的。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篇点击量很高的文章,题目是《你办的其实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文章中谈到,我们是否在办理的案件越来越来多,办案技巧越来越纯熟之后,就变得麻木,只是机械的走程序呢?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常常思考,那么我呢,我是司法流水线上一个冰冷的操作“工人”吗?如果我在按照既定流程审查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愿意倾听犯罪嫌疑人背后的故事,认真考虑案件审结之后他们能否重新回归社会,那么这个案件以及他们的人生会不会因我而从此不同。2019年底,我办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审查案件的过程中,了解到犯罪嫌疑人小振系在校大学生,平时一贯表现良好等情况,案件初步满足附条件不起诉的相关条件。但是因为涉及被害人较多且大部分经济困难,想要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只有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才能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起诉与不起诉,对一个未成年在校大学生来说,将是影响人生未来走向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虽然当时正值年末,待结案件多,考核压力大,但是与他的人生相比,我个人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虽然联系多名被害人,沟通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的过程中经历一些波折,但是最终通过我的努力,消除了被害人的顾虑,赔偿了被害人的全部损失,多名被害人均对犯罪嫌疑人表示谅解。该案最终做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不久前,我提审正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的犯罪嫌疑人,在提审的最后,我问他是否还有其他要补充的,他抬头看了看我,说:“我想谢谢检察院,想谢谢你。”这是我第一次从犯罪嫌疑人口中听到谢谢两个字,我会一直记得这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提醒我,法律无情,人有情,应该带着一颗温暖的心,将心比心。

得其大者,可以兼得其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青年学生回信的时候提及这句话,鼓励青年学生们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对于青年检察人来说,这句话既是勉励,也是指引。新时期,扫黑除恶、脱贫攻坚,我们践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誓言,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在实现检察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美好愿景都将从理想走进现实。

时间的流逝就是青春的流逝,岁月匆匆而过,或许平凡的我们没有留下轰轰烈烈的故事,但是我们细致严谨的办案态度,守护公正的职业信仰,奔波于看守所与法院的忙碌身影,都将成为青春岁月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的青年检察干警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更应该脚踏实地,勇攀高峰,为新时期检察工作贡献我们自己的青春力量。

忠诚检察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弘扬五四精神 展枣庄青年检察风采(三)

张天慈

今年,是我在检察院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回想第一次来到检察院时,我还是个懵懂青年,第一次穿检察制服时的激动,第一次下村走访时的好奇,第一次办案时的忐忑,第一次明白自己肩上担负的是一份怎样的使命……多少的第一次书写的是我作为一名青年检察官的开始,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但依旧难凉热血。在进入检察院后,我先后在派驻检察室、案管中心、侦监科、第一检察部工作,当进入业务科室工作后,忙碌就成了一种常态。大部制改革后,作为第一检察部的一员,主要承担的是侦查监督和一审公诉的辅助办案工作,在员额检察官指导下,辅助检察官开展各项检察业务,在统一业务系统上走各种各样的程序,进行权利义务告知、相关程序事项通知、文书的送达,提审犯罪嫌疑人;询问案件当事人;草拟案件审查报告等法律文书;协助检察官出席法庭。一件案子结束后,还要及时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归档。缜密的办案程序和工作事项真是犹如山洪般涌来,有时候早上倒了一杯水,到了下班的时候还一动未动。说不羡慕别人工作清闲,不羡慕律师同学们衣着光鲜、拿高报酬,那是假的,而且有时候工作还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这些问题,也曾或多或少困扰过我,可是这几年工作下来,我庆幸自己在困惑中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成长最快的日子,也是最辛苦的时间,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有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这份收获也许是自己越来越充足的法律知识,也许是越来越举重若轻的办案能力,也许是案件当事人的感谢和他们脸上的笑容,当看到自己参与的案件圆满宣判时,当嫌疑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时,当我能为社会公平正义贡献一缕力量时,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董卿在一次演讲时曾经说过:“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两个字,唯有奋斗过了,才能不留遗憾。百年五四,薪火相传,热血青春,永不凋零,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青年干警,在司法改革的大潮之中,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加倍努力,不忘初心,忠诚检察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在新征程上描绘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检察新蓝图。


来源:枣庄市人民检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