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里巷 | 不负韶华 青年奋斗正当时

津门里巷 | 不负韶华 青年奋斗正当时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两个经典的比喻令人感慨精妙之余,也鞭辟入里地为青年群体成长成才之路指明了方向。

时隔六十年,经济发展的脚印大步向前,民生社会的改变翻天覆地,当初的青年人已然垂暮,在暖阳和树影婆娑间回忆青葱岁月。如今的青年人聆听教诲,在奔跑和辛勤汗水中努力追逐梦想,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的关怀关爱和殷切希望始终没有改变——八九点钟的太阳,旭日东升,光芒灿烂,便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鼓舞青年同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温润似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便是披荆斩棘、愈挫愈勇,勉励广大青年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接续奋斗。

时代总是会给青年打上历史的烙印,而不同阶段时期又会有新的特征。我们会在影视作品中流连忘返,每每看到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青年战士为国捐躯的情节而潸然泪下;我们会在书籍文章中自我陶醉,憧憬在革命友谊与懵懂爱情交织的岁月,青年男女内心保持的那份纯真和质朴;我们也会在历史博物馆前驻足,望着橱窗内收音机、喇叭裤等当时青年中时尚潮流的装扮感到好奇……“青年”是民族精神最为直接的表达,“青年”是爱国主义最为炽热的彰显,“青年”是社会发展活力的风向标,“青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和未来。

纵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我们也不难在驶过的痕迹中察觉规律:“青年”二字所代表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是代代相传的,敢于尝试、不甘服输的性格似乎已深深根植在青年人的血脉中。现如今,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5G……这些高科技高精尖的领域,已成为了青年人施展拳脚、创新竞进新的“战场”;社区基层、偏远山区、贫困乡村、边疆国界……这些都是青年人奉献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新的“起点”,传道授业、救死扶伤、潜心科研、传承文化……当代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蓄力奔跑,让传统的职业领域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正是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时代在召唤青年,时间将检验青年。如同在汪洋中泛舟,如何确保行稳致远?当代青年要练就一双“去伪存真”的火眼金睛,既不能在多元化的思想理念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能在冗杂的信息流中迷失自我、放任自流,让正确价值观成为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保护屏障”,使精准辨别能力形成自身远离毒害杂音侵扰的“防护免疫”;当代青年要养成自身“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始终保持谦虚好学和研究探索的态度,并跟随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自身本领技能,让知识的积累“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当代青年还要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如同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言的那样,“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让“职业”变成“事业”,让奋斗成为信仰。

遥想当年北大红楼的那群热血青年,也许他们当时无法预见可爱的中国,在今日具有的伟大模样,但他们深知满腔热血的同龄人必将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威武的口号、坚定的眼神、有力的步伐划破黑暗的夜空。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于和平年代,科技强国和人才竞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使命已扛在肩头,不负先辈期望的铮铮誓言已然回荡在耳边,新时期的爱国篇章的等待谱写。就让当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作者:天津市委网信办 王鑫)

来源:网事津评

审核:王韶云

校对:陈 卓

编辑:施娇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