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浪!獨身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國家的發展,目前面臨兩大挑戰,一個是由美國挑起的“逆全球化”風險,另一個就是我們自身的老齡化危機。相較前者,後者更加考驗人的靈魂,關係到我們這個民族本身是否還有動力前進。

人類有史以來頭一次在“組建家庭”和“過理想人生”之間出現了集體迷失,激烈的社會競爭讓二者出現了不易調和的矛盾,這是我們第一次對“家庭是社會生產力的基本單元”產生了懷疑,可單憑我們自己,真的就為“喜歡的生活”做好準備了嗎?有多少人因為單身,生活就變得積極陽光了呢?面對老齡化,我們真的具備換取“過理想人生”的價值和資本了麼?抑或單純為了省錢,過一天算一天?

別浪!獨身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很多適婚年輕人已不熱衷生孩子,害怕擔負不起相應的成本,同時又對社會養老缺乏信心,總覺得自己只能攢足夠多的錢購買私人服務。那就只剩一個問題:要怎樣配置財產和人生,才能保證在活著的時候生活品質不下降,錢又會一分不剩地花在自己身上呢?要知道,大城市的養老床位永遠是不夠的,指望養老院照顧,你得先想想能不能排到一個床位。而社區養老是否能保證隨叫隨到,甚至獨居老人在家中出現意外,來不及呼救的時候,誰來救援都是當前並不容易解決的問題。

其實,如果60歲以後的生活不值得過的話,那之前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什麼價值,這裡有一個悖論——如果你認真生活,你大概率會活到60以後,但對人生認真的人不見得不想活到60以後,而不想活到60以後的人大概也不會認真對待生活,那麼他在60之前的日子也不見得多精彩,如果很精彩說明他的財務和身體狀況一直很好,那麼他到60歲還捨得死嗎?如果說到60歲就“玩膩了”,那怎麼保證正好在60歲玩膩呢?如果50歲就玩膩了怎麼辦?

別浪!獨身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一個30歲左右的人無法精確預知在未來30年裡,要想“自在地”把錢花完需要先攢下多少,而且現代人活得長,也許自己退休了父母還健在,這時候他怎麼去死?他害怕60以後年老體衰生活無趣,可上面還有更年老體衰的父母他該怎麼處理?這樣他所謂“放棄60歲以後的人生換取60歲之前的自在”這種理由便不成立,因為他很難確定自己到底要活到多大,並不存在一種能計算他在一個特定年齡前持續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需要多少錢的公式,又如何保證自己能把自己照顧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何況,“喜歡的生活”這一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就和“開一間咖啡店”、“到山區支教”、“周遊世界”、“過田園生活”一樣有內涵沒外延,一旦落到實際操作上就會發現期間所需的成本完全無法預知,又怎麼去制定一個“把錢花完就去死”的“人生計劃”呢?

別浪!獨身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不可否認,老齡化會倒逼個人提高其社會參與度,靠發揮餘熱來維持其基本生產單元的功能,社會能為其搭建的最好環境就是拓寬他們的參與途徑,避免“內卷”,讓每個人都各得其所。當全社會生活壓力因勞動力供給與資源流動不再錯配而化解時,屆時數量已經很少的年輕人才可能重新燃起組建家庭的動力,因為那時他能看到“人丁興旺”對積累家庭資源,提高生活質量的正向作用,而不是像現在這般擔心“養不起”。

面對老齡化與少子化,另一大能仰仗的就是科技,像大數據、AI、邊緣計算這種應用要多應用在健康監測、遠程辦公、養老服務(含遠程監控呼叫)等項目上,儘量用科技減少人的後顧之憂,

在個人財務規劃上也要化整為零,把手頭資金按年度進行用途安排,直到把工作與生活的場所與能給自己養老送終的場所合而為一時,我們才可以說大體上適應了老齡化社會。因此在“遞弱代償”的自然規律面前,“面死而生”的策略也將成為我們生活規劃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