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如何避免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

新時代如何避免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

育鄰夢

新時代如何避免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時代在變化,生活的觀念也需要變化,教導孩子成長的方式與方法同樣需要“與時俱進”。

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長肩負有撫養、監護、教導的權利;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家長就是引領他們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逐步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嚮導;家長對於未成年子女的成長教導都是建立在自身對社會生活中道德、律法以及真善美醜理解基礎之上的,沒有絕對完美的家長,家長同樣有犯糊塗的時候。那麼,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的歷程中如何避免唯打、罵“馬首是瞻”的傳統觀念呢?

新時代如何避免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

榜樣是最好的成長教導

給予孩子積極、正向的成長方向指引

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就自帶學習能力,是天生的學習“專家”,這也正是孩子成長曆程中老師【包括但不僅限於家長、老師和兄長】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正所謂:“三人行,必有吾師。”成長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在某個特定領域成為同伴兒的老師,而更多的人則願意跟隨在老師的指引之下,通過模仿、借鑑的方式成長自己。作為老師需要做的就是為學習成長之中的孩子們領路,以自身的光明照亮孩子成長前方的路。

俗話說:“天下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人類文明就是經歷無數先賢智者不斷開拓的彙集而成的結晶。作為老師,對於人類的智慧知識鏈接的程度肯定早於孩子、對社會生活體驗的深度肯定優於孩子。因此,為師就是以自身已知的成長智慧為孩子的成長領路,告訴他們如何規避成長過程中的風險、如何躲避危險、如何辨識事物的利弊.....對孩子的成長教導就是老師為孩子成長“掌燈”,就是老師以自身積極、正向的言行示範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指引方向。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好孩子都是被示範引導出來的,老師應成為引領孩子成長前行的旗手,而不是“督戰”隊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出生之時第一次見到的人就是父母,孩子學習中的首任老師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時間最長的是父母。說到影響,父母是對孩子的影響從遺傳基因到學習、生活無所不包,父母每時每刻都在用自己的言行示範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事、哪些事情是安全的、生活中應該注意遵循哪些行為準則。培養孩子是父母生活中最核心的工作,古有“孟母三遷”培養了一代大儒——孟軻;“曾子殺彘”告訴我們如何教育孩子言而有信、誠實待人。我們當然無法做到像孟母、曾參那樣,但是他們絕對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了。他不僅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反而常常會使老師恩格爾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向老師發問?“老師,2+2為什麼等於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於4難道等於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問老師:“2+2為什麼不可以等於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搞亂,給我滾出去!”愛迪生遭到責罵,委屈地奔出教室。 

 愛迪生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媽媽聽了兒子的敘述很是生氣,他找到學校:“恩格爾先生,你作為一個教師太不瞭解學生的心理。”恩格爾說:“我只管教書,不管什麼學生的心理”。愛迪生母親說:“你這樣教孩子,孩子怎麼學得會?”這位老師帶著愛迪生到一位有名的醫生那裡,請他檢查一下愛迪生的頭腦,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扁的。這位醫生檢查後說:“裡面的腦子壞了。”恩格爾告訴愛迪生母親:“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不管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我不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結果,愛迪生離開了這所學校,由媽媽教他讀書。愛迪生母親曾經當過小學老師,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給兒子講文學、歷史,講許許多多科學知識。當同齡的孩子還在讀童話的時候,愛迪生已開始閱讀《英國史》、《大英百科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在母親的辛勤栽培下,愛迪生的求知慾越來越強,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地窖裡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雖然家境貧寒,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系統的正規教育,12歲那年到火車上當了一名報童,但母親已在他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科學的種子。經過長期刻苦鑽研,他終於成為最著名的大發明家。他一生為人類貢獻了一千多項發明。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育人當育小。”“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家庭教育對個人人性的影響具有早期性、全面性和深遠性。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元素、每一個環節,都是教學的素材和行為實踐案例,家庭生活是人性形成的基礎。簡而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生活養育人性來達成人生幸福,養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終生使命。教育不僅僅侷限於知識、課本,更需要全面提升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綜合能力,課本是對生活智慧的總結和彙編,最終仍然需要回歸到生活實踐之中。

新時代如何避免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

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成長教導

“牽引力”對教導孩子的學習成長更可靠

地球之上有很多相對的力,比如重力和壓力、推力和阻力、拉力和摩擦力等等。那麼,如果要問您如何將一頭牛趕到牛圈裡去呢?追趕還是牽引?答案顯而易見,牽引比追趕更有效,也正因如此我們的祖先使用“穿牛鼻子”的方法訓導牛。孩子就如同小牛,他們在成長初期沒有界限與禁忌、沒有敬畏與戒尺感,教導孩子學習成長就需要通過發掘他們自身的興趣特點“因材施教”,也就是以他們原有的成長興趣牽引出更多、更廣的學習成長興趣。

常言道:“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生活中人們對於“牽引力”的利用最為廣泛,汽車多數是車頭牽引驅動的、火車是車頭領跑的、飛機是發動機......孩子是教導養大的、不是被追趕嚇大的,在老師的引領下茁壯成長,老師就是帶領孩子們學習成長的“火車頭”。學習成長活動多為跟隨、模仿,也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依葫蘆畫瓢”。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虎父無犬子”都足以證明,孩子是在不斷模仿借鑑老師言行習慣的過程中逐步長大,進而形成完全自主思維意識的。有人說,如果把家庭比作一臺機器,那麼它更像複印機。父母是印刷原件,孩子就是那即將印刷成型的複印件。您期待得到完美的複印件,那就得準備、完善好原件,讓原件沒有瑕疵。同樣,您期待孩子成才、成人,首先需要保證的就是,作為父母的您有才氣、像人樣,能在生活中給予孩子學習成長的“牽引力”。

1、言行示範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導師

常言道:“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孩子自出生之日就自帶學習能量,是天生學習成長的“專家”。那麼,孩子們跟誰學、怎麼學呢?當然他們不會自學成才,更不會自然成才,他們必定在一定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成長、成才。也就是說成長就是一個人借鑑另一些人行為習慣增長自身行為能力的過程,換個方式講也就是,教學活動是人照亮人、人引導人成長的活動,老師引導他人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言行示範,而學習成長也就是有樣學樣。

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在哪裡?在家中,父母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老師。父母是每個人成長曆程中真正的啟蒙老師,是無私陪伴著孩子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從不計較回報的老師,是唯一從物質幫助到精神陪伴全方位提供幫助的老師,父母是唯一從基因遺傳、生活習性、舉止言行到文化素養全方位影響孩子成長的老師。

“言傳身教”行為示範是老師教導孩子成長、成才最好的方式。“媽媽,洗腳!”CCTV那則感人至深的公益廣告。媽媽給奶奶洗腳,小小的兒子就能學著打盆水要給媽媽洗腳!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行為示範對孩子成長“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是孩子成長生活中最好的榜樣!孩子成長過程中猶如老師的“傳聲筒”或“復讀機”,您的言行示範是微笑,孩子也會對人微笑;您的言行示範是憤怒,他們就會變得暴躁;您的言行示範是彬彬有禮、熱愛學習,孩子自然會愛上學習、待人有禮有節......

新時代如何避免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

和孩子們做同學

2、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偉大領袖毛主席告誡自己:“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教導孩子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成長,老師在授課之前需要備課,對需要講解的知識進行解析、整理;父母教導孩子成長雖然具有靈活性、生活化的特點,但是同樣少不了靈機應變的協調整合能力,儘可能針對與孩子所處的具體環境和孩子切身的成長狀態做到因時而教、因材施教。父母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孩子的學習題目時常讓身為大學高材生的父母“摸不著頭腦”。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是學校教育的前站、補充和放大器。生活在家庭和睦、融洽環境中的孩子往往性格開朗、外向活潑,而生活在缺乏家庭關懷的環境中的孩子卻極易變得性格內向、不善言辭,遇到事情容易自己藏在心裡、不合群。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魯賓斯坦認為:“沒有任何一種個人的東西是與外界無關,僅僅從內部單純地發展起來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東西是沒有各種內部條件,僅僅從外界就投入發展過程的。”個人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都參與個人的發展,但個人的發展不是兩者的機械相加,而是互為中介的相互作用過程。總之,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共同融合成就了個體的特殊性。人類是群居、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群體之內,從家庭、社區到國家。成長就是通過模仿習得融入集體生活的技能,成為能夠與同伴兒實現和諧分工、合作的人。每個人的成長活動都不是孤立的,學習成長是一群人的集體性活動,家庭之中父母與孩子做同學,共同學習成長就是生活中最快樂的成長活動。

地球上所有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作為老師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的同時,孩子也為老師打開一扇全新認知世界的窗戶,讓老師能夠以更廣闊、全面的視角認知自我。孩子是老師的“複印件”“鏡中人”,原件只能通過“複印件”和“照鏡子”才能更好的調整、完善自我,讓自己變得更好、實現人生的第二次蛻變、成長。

新時代如何避免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里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新時代如何避免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