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創】歷史不能成為前進的包袱;前進,也不是放棄學問的理由!

那些書法家們~第361篇

【原創】歷史不能成為前進的包袱;前進,也不是放棄學問的理由

文/盧秀輝

馮金伯,現在知道的人真的不多了,他在乾隆、嘉慶期間其名甚著。因為他不僅僅是書畫家,更是畫學史論家。從前人認為,靠書畫印一藝或諸藝是無法立足的,須有學問才能撐住,書畫印僅僅是藝而已。

故事:【原創】歷史不能成為前進的包袱;前進,也不是放棄學問的理由!


至是篇,我已經閱讀了至少500位以上的馮金伯前的書法家,閱讀各種資料不下千萬字,可以武斷的說,沒有純粹以寫字而在書法史上能夠成名立萬的,最差也是個詩人之類的,拿得出手的書法家都有一個共性:即都是大學問家。無論秦漢自李斯始,還是唐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黃庭堅,乃至元明以降,莫不如是,無一例外。包括秦磚漢瓦,包括以鄭道昭為代表的北碑,即使如龍門二十品,他們的書法是餘技或是主業,必有他學支撐。書法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學問的問題。當代不管如何忽悠,當後代檢視這一段書法史的時候,為學問和書法作了切割而感到深深的遺憾。更為近代人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學書心態與浮躁之氣,深為不值。當然,歷史不能成為前進的包袱;前進,也不是放棄學問的理由。

馮金伯,年輕時就愛好詩文書畫,並因此與同郡的詩文書畫界前輩交往。他為貢生後,入國子監讀書。壯歲時,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於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結識了許多詩文書友。他與太倉王宸為好友,王宸是王時敏的六世孫、王原祁曾孫,官居永州知府,為當時著名書畫家。王宸書法學顏真卿,山水承家學,又上追元四家,最得黃公望畫法。得枯毫重墨,氣味荒古。又轉習明初王紱,得其神髓,脫略形似。中年以後,於幹皴中有潤澤之趣。晚年又是一變,枯而且秀。著有《繪林伐材》、《蓬心詩鈔》,與王玖、王愫、王昱合稱小四王,王宸家藏書甚多,其中尤以古碑刻為人稱最。

故事:【原創】歷史不能成為前進的包袱;前進,也不是放棄學問的理由!


馮金伯也和江寧張敔友善,張敔官湖北房縣知縣。張敔天資高邁,為人疏放不羈。張敔能書、工詩、善畫山水、人物、花卉、禽蟲,白描設色,無不工妙,於金陵派習氣間,能隨意揮灑,更得筆氣豪縱。能寫真,興到即開筆任意點染。張敔經常於外作書寫畫,往往不攜圖章,書畫到興盡時,竟率筆繪印,令觀者稱為奇事。張敔的書法能四體及飛白書,且能左右手開弓,不拘於毛筆,不稱手時或竹箸或指頭,能書能畫,無不達到造極水平。

馮金伯、王宸、張敔,三人之間,常相往還,在一起互相交流技藝、探究書畫原理。他們三人經濟條件都不錯,不但購求前人書畫,還在各地留心購求當時畫家作品。馮金伯為了寫作《國朝畫識》,早就開始了收集資料工作。為此往來於杭州、嘉興、松江、揚州一帶,搜訪畫家生平事蹟,並與當時的書畫家結交朋友。他到處博採志書、文集、筆記,隨作札記。

馮金伯三十八歲時,主持應城蒲陽書院。明清時代書院大興,應城以“蒲陽書院”最為知名,文人墨客更多以“蒲陽”代替“應城”,“蒲陽”作為縣治的雅稱,廣為襲用於詩文中。馮金伯主持應城蒲陽書院時,正值好友張敔在湖北任官,兩人經常相聚,坐而論詩,興起書字作畫,以詩箋畫幅唱酬,一時為樂。馮金伯五十四歲時,受南匯縣知縣胡志熊之請,出任南匯縣歷史上第二部縣誌《南匯縣新志》的主纂人。馮金伯在此期間,還編撰了《國朝畫識》一書,全書17卷,收入清初至乾隆末年900餘名畫家的傳記,接續了張庚的《國朝畫徵錄》,在其基礎上有所補充。《國朝畫識》廣徵博引,無一事無來歷出處。引用詩文集 200餘種,志傳90餘種,筆記雜著40餘種,繪畫史籍20餘種,是一部清代畫家傳記資料的大彙編。嘉慶二年(1797年),《國朝畫識》方成。

故事:【原創】歷史不能成為前進的包袱;前進,也不是放棄學問的理由!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馮金伯五十八歲了,因屢試不第,例授學官,被授官句容縣訓導。訓導一職為從七品,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輔佐地方知縣、府,負責教育方面的事務。當時,馮金伯正在著手選纂《海曲詩鈔》選。《海曲詩鈔》是南匯縣的地方文人詩集,馮金伯把南匯歷代最優秀的詩篇保留了下來,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馮金伯選詩重視“以詩存人”,只追求詩的質量,不論貴賤,均可入選。《海曲詩鈔》選擇面極廣,風格各異。他將初選的詩作帶到句容訓導的任上,進一步審校考訂,足足花了十一年時間。他非常認真地對待每一篇詩稿,廣泛徵求詩友們的意見。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馮金伯歸鄉省親時,將詩稿帶回南匯,請詩友王誠、黃大昕、奚桂森、張大經等一起作最後的定稿,第二年臘月《海曲詩鈔初集》刻成問世。同年,他又開始了《海曲詩鈔二集》的選纂,翌年告成。書成之時,馮金伯已是七十一歲的高齡了。兩集《海曲詩鈔》共22卷,集詩270家、約1300首,涉及的時期前後長達700餘年。以一個地區精集的詩選,在當時是罕見的。該書地域性極強,也是南匯的“文獻”性詩集。詩鈔以南匯地區發展歷史過程中,出現的詩歌上乘之作,作為該書的收入對象,詩歌多、跨越久,因此工作十分艱鉅。馮金伯憑一已之力擔負起了這一重任,而且還圓滿地完成了它,不得不說,馮金伯是南匯的一位傑出英才。

故事:【原創】歷史不能成為前進的包袱;前進,也不是放棄學問的理由!


馮金伯詩書畫俱工,又長於畫史論,一生著作甚豐,編有《海曲詩鈔》16卷及《續鈔》6卷、《詞苑萃英》24卷、《海曲詞鈔》、《海曲文鈔》、《墨香居詩鈔》12卷,《南村詞略》、《墨香居畫識》8卷、《國朝畫識》17卷、《峰泖煙雲》、《鄉平錄》、《松事雜錄》、《雲間遺事》、《雲間歸話》、《五茸遺話》、《販書偶記》等著作15部、87卷。

馮金伯繪畫取法董源、巨然、吳鎮和董其昌諸家,得其筆墨意趣。晚年又在詞學上用功。書、畫、詩被人稱為“三絕”之才,他的詩疏放似範石湖,雅潔似陸務觀,當時人認為他的詩已得宋人範成夫、陸放翁和蘇東坡的真諦。在詩、書、畫中,他以詩歌的造詣為最高。

故事:【原創】歷史不能成為前進的包袱;前進,也不是放棄學問的理由!


馮金伯書法學歐陽詢和米芾,更得明代書跡,灑脫之中盡得風雅,字中見詩意,囿於規矩又能外放自我,確實是儒雅之筆。

馮金伯(1738~1810)字南岑,號墨香、康橋人士,江蘇南匯(今上海浦東康橋鎮)人。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故事:【原創】歷史不能成為前進的包袱;前進,也不是放棄學問的理由!

盧秀輝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