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劉邦何以開創大漢王朝?幸虧了這三個人巧舌如簧

楚漢爭霸,軍力懸殊,其中一方劉邦迫不得已冒險直入項營登門求和以致歉意。這才親手為自己設下一場“激烈尖銳、勾心鬥角”的千古一宴——鴻門宴。

鴻門宴:劉邦何以開創大漢王朝?幸虧了這三個人巧舌如簧

鴻門宴上,劉邦凶多吉少,只可如履薄冰,步步為營。交杯換盞之間,危機四伏,刀光劍影過處,性命難料。而故事的最終,劉邦竟從這天羅地網中安然逃脫,這還是幸虧了他與手下們“一語扭乾坤”的語言藝術。

劉邦之勸說拉攏

劉邦以一番簡單言語取得項羽親信項伯的捨命相助。雖說項伯本意只是想報恩於張良,不曾想一向待人傲慢的沛公竟拉下身份以兄視之,還許諾與之結為兒女親家,瞬間拉近了兩人的關係。此等誘感迷了項伯心智,沛公便順勢作掏心窩般解釋“自身清白”。

“入關後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這心早己蠢蠢欲動的項伯於是被輕易說服並在頂羽前竭力進劉邦的好言,表明劉邦的耿耿衷心。

鴻門宴:劉邦何以開創大漢王朝?幸虧了這三個人巧舌如簧

“今人有太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這句話對自矜功伐,重情重義的項羽猶如當頭棒喝,將事情的不該漸漸轉移到項王身上。引得項王自省是不是自身的錯過,避免了兩軍之間的殘忍廝殺的迅速到來。

樊噲之狠言相對

一個武夫樊唉所出之言有禮有節、有理有據,可見他私闖大帳並非逞匹夫之勇,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敢“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項王賜酒,他立而飲之,賜生彘肩肉,他也無二話“拔劍切而啖之”。對項王言聽計從以此維護項王的面子與自尊心後,他以不一樣的方式論述觀點以理服人。他以秦王為例給了項王一個“下馬威”,暗示項王如若與劉邦交戰,那便是效仿秦王,天下人必將背叛你,你的下場將和秦王一樣。再抬出“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這一約定,於理應是劉邦稱王,而劉邦卻忠心耿耿守護函谷關,等待項王您的到來,“勞苦功高如此”,項王非但不獎賞他,竟然還準備攻擊他,這不就是“亡秦之續”嗎!

鴻門宴:劉邦何以開創大漢王朝?幸虧了這三個人巧舌如簧

層層遞進的論據既無表現的對項王無禮、又裝作無意中表達對項王深深的崇尚之情。旁敲側擊,將劉邦的所作所為搬到檯面上,更加襯托出了劉邦的忠義,反倒顯得項王有些小肚雞腸。倒使的項王良心過意不去,更無殺意。

張良之從容善後

宴席進行到最後,市公尿遁而逃,稱王天下之野心己表現得淋漓盡致,張良留下來拜獻白壁玉斗,還振振有詞為劉邦的小人行為包裝成理所應當,“太行不顧細懂,大禮不辭小讓”。

鴻門宴:劉邦何以開創大漢王朝?幸虧了這三個人巧舌如簧

張良從容鎮定地為劉邦開脫道:“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己至軍矣。”是因為大王執意要責怪他,這才離開的,並非有與項王爭奪天下之意,而現在他也己回到軍營。您想要捉回,也為時已晚了……一席辯詞在張良口中說出竟鏗鏘有力,順理成章。張良是找準項王剛腹自用,優柔寡斷的弱點,使他動了“不忍之心”。這才救了劉邦一命, 但也氣得范增拔劍破鬥,項王卻無可奈何,未有以應。

鴻門宴:劉邦何以開創大漢王朝?幸虧了這三個人巧舌如簧

一場鴻門宴,雖說是主人擺宴以禮相待,實則是劉邦身入虎穴,生死未卜。如果說周詳的計劃、嚴密的謀略救回了九死一生的劉邦 ,那麼劉邦、樊噲,張良這三人的一席話才是因敵制勝的法寶。歷史才會被“一語扭乾坤”。劉邦才能取代項羽開創偉大的大漢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