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男性思維啟示錄:女人,你的婚姻原本可以不將就

文/安寧兮

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看過《上錯花轎嫁對郎》的人都知道,裡面是兩個性格迥異的新娘子,因為一次陰差陽錯的花轎調包,居然各自遇上自己的真命天子,最終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

但現實世界同小說完全是兩碼事。

封建社會下,婚姻是不能由自己作主的,必須得經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結婚前連對方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更遑論談什麼伉儷情深、琴瑟和鳴?

隨著時代的發展,婚姻越來越自主性。

民國時期,女人開始可以上堂桌吃飯,裹小腳的陋習也漸漸消退,但根深蒂固的男權思維尚未完全泯滅,所以男尊女卑的境況依然存在。

老謀子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裡,老爺子的四房姨太,畢恭畢敬地站在各自宅院前,等候管家把某一房的紅燈籠點燃後高高掛起,就意味著今晚那一房的女人等著丈夫的臨幸。

徐志摩男性思維啟示錄:女人,你的婚姻原本可以不將就

女人只有依附男人才能有立足之地,所以爭風吃醋就成了後院女人的專利。

可以說,中國自民國時期以前,壓根兒就不存在婚姻這一詞。因為沒有平等的對視,就如同失去吸引與尊重的土壤,更不用談男女情愛了。

這在今天的婚姻裡完全不可想象。

【1】

民國時期出類拔萃的詩人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寧一家富商家裡,其父徐申如,人稱“硤石鉅子”,是硤石商會會長,名下擁有多家工廠,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

徐志摩毫無疑問是含著金鑰匙出生。

徐志摩男性思維啟示錄:女人,你的婚姻原本可以不將就

優越的家世使得他學業有成,因愛好文學,受歐美格律詩歌的影響,使他的文學創作獨樹一幟,名揚四海。

他的散文自成一格,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佳作。

尤其是他的詩歌,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大膽,想象力浪漫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文學個性。

按說這樣豐盈的家世與才華,徐志摩應該是平步青雲,直達人生巔峰之人,但事實完全出乎意料。

他的原配妻子叫張幼儀,家世顯赫,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是上海寶山縣鉅富,也是一代名醫。

她的大哥張君勵是勵志社首腦之一,政界風雲人物,《中華民國憲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被稱為“民國憲法之父”。

二哥張嘉森與梁啟超為摯友,曾擔任《時事新報》總編,還擔任過內閣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總統府秘書長。

四哥張嘉璈年僅二十八歲時即出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實力派。他在擔任浙江都督秘書的時候,到杭州府中學堂視察,對其中一篇題為《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的文章大為驚歎,作者正是徐志摩。

四哥見才欣喜,當天晚上就寄了封署本名張嘉璈的介紹信給徐家,提議徐志摩與令妹張幼儀成親。

信寄出去沒多久,徐志摩的父親就親自回了封短箋:

“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

雙方家庭都毫無阻礙,可偏偏徐志摩完全不領情。

才華橫溢的徐志摩崇尚的是自由戀愛的新式女子,厭惡這種舊式的包辦婚姻,他想要的是那種浪漫唯美的情調,在他眼裡,張幼儀的賢良淑德只是舊時代醜陋彆扭的裹腳布。

他第一次看見張幼儀的照片時,就不無蔑視地說:“一個土包子!”這給他們破碎的婚姻埋下了伏筆。

徐志摩男性思維啟示錄:女人,你的婚姻原本可以不將就

胳膊始終擰不過大腿,他反抗過多次,最終只能無奈妥協。

1915年,年方15歲的張幼儀和年滿18歲的徐志摩在硤石商會舉辦了盛大的婚禮。兩個門當戶對的家世終於圓滿的走到了一起。

張幼儀良好的家教使她恪守婦道,相夫教子,雖出身顯貴卻不恃寵而驕,深得徐家的喜愛。

空曠的院子裡,他愜意地伸長腿安然坐在搖椅上看書,讀到佳境,一個人低喃自言自語,又時而抬頭頷首微笑,她坐在他的旁邊,默默地縫補東西,心裡期盼著丈夫能和自己說上一兩句話。

可是,他寧願招呼僕人,同他們打趣,也不願意開口對她吐露半個字。那時的她年輕、膽怯,羞於對外訴說,只能自己默默地嚥下苦澀。

婚姻四年裡,他們真正相處在一起的時間不足四個月,而且都是在他閒暇假期,徐志摩在婚姻裡從頭至尾都沒有把一絲一毫的溫情饋與自己的結髮妻子。

他娶張幼儀只是為了給父母一個交代,當有了長子徐積楷後,他自認為已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便迫不及待漂洋過海去國外求學。

徐志摩男性思維啟示錄:女人,你的婚姻原本可以不將就

【2】}

我只是他秋天裡的一把扇子,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他就把這把扇子撕碎了。

1920年冬,張幼儀離開上海,前往法國與徐志摩團聚,輪船駛進馬賽港,她隔老遠就看出了不修邊幅的徐志摩滿臉都是不耐煩。

隨後他們搬遷到英國一個叫波士頓的小鎮上,在這裡,養尊處優的張幼儀完完全全充當了一個傭人的角色,她洗手作羹湯,照顧著徐志摩的生活起居,卻絲毫不曾得到丈夫的憐愛之意。

徐志摩為了不單獨面對張幼儀,甚至請了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家裡留宿,以此來避免與妻子的尷尬的日常生活。

當他得知自己的妻子懷孕的時候,毫不留情地說道:“把孩子打掉!”

張幼儀完全沒有料到自己會遭受如此的回覆,她驚慌失措又無助的問道:“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那該怎麼辦呢?”

徐志摩男性思維啟示錄:女人,你的婚姻原本可以不將就

她的丈夫冷冷地說道:“有人還因為坐火車死掉的,難道從此就不坐火車了嗎?”

當妻子詢問不知打胎在何處,他居然告訴她,西方視打胎乃家常便飯,只要去找,隨處可見!

更讓張幼儀失落的是,自己為這個男人生兒育女、孝敬父母,他卻在得知自己懷孕的消息後,不僅教唆她打下胎兒,隨後就收拾自己的行李消失得無影無蹤。

將懷孕三個月言語不通的妻子就這樣孤零零的拋棄在異國他鄉!

【3】

在感情的世界裡,如果一個人不愛你,你做什麼在他眼裡都是錯的。你走路是錯,吃飯是錯,甚至連呼吸他都認為不可饒恕。

彼時的徐志摩早已被漂亮活潑的林薇因迷戀得神魂顛倒,他骨子裡本就浪漫多情,對於世俗化的包辦婚姻,除了例行公事,基本處於逃離心態。

徐志摩男性思維啟示錄:女人,你的婚姻原本可以不將就

張幼儀的長相按現在來看,不是那種惹人憐惜的漂亮,但絕對談不上醜陋,五官看上去端莊大氣。

只是當時的文人向來自詡高人一等,他們自認為走在時代的先驅。在他們眼裡,舊時代的包辦婚姻意味著一種恥辱,只有打破這樣的世俗,才能獲取新生。

面對徐志摩的無情與冷漠,她想到了死,可是一想到還在老家的大兒子,以及肚子無辜的小生命,她只得嚥下絕望的淚水,提筆寫信給遠在德國的二哥求救。

在親人的幫助下,她輾轉去了法國,又前往德國柏林,並於來年誕下了次子彼得。

1922年,徐志摩遠赴柏林,與剛剛生產不足一月的張幼儀離婚,他說:

無愛之婚姻無可忍,自由之償自由,真生命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

他絲毫沒有問起這個剛剛為他誕下兒子女人的身體狀況,也不關心其是男是女,當然也無從過問:這樣一個連語言不通的女人,帶著年幼的孩子在異國他鄉該怎麼生活?

她毫不遲疑地在離婚協議上迅速地簽好字,後來說起當時的心態:

“在去德國之前,我什麼都怕,在德國之後,我無所畏懼。”

想來他的冰冷徹底寒了她的心,離婚後,這個女人幡然醒悟。這一次,她決定要主宰自己的生活。

她開始撿起自己為婚姻斷掉的學業,為了更好培養孩子,她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

然而前期的營養不良,三年之後,這個苦命的孩子便得了腹膜炎,夭折在了異國。

她心灰意冷帶著彼得的骨灰回了國,闊別五年,痛失愛子的她,早已經脫胎換骨,再也找不出從前那唯唯諾諾卑微的模樣,有的只是堅韌與煥然一新的光彩。

她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在四哥的幫助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

初時,她沒有金融方面的經驗,就從學徒做起,虛心學習。經她管理,原本虧損嚴重的銀行扭虧為盈,三年後銀行資本超二千萬元,成為當時金融界的傳奇。

她曾經因為自己學識淺深感遺憾,因為沒有良好的教育,不能像徐志摩喜歡的女子那樣既漂亮淵博又活潑俏皮,為此,她特意聘請一位國學老師,每天抽空出來學一個小時。

她在金融界不僅鼎鼎有名,而且還創辦了雲裳時裝公司,成為上海最高端雲集的時尚彙集地。

這是中國第一家新式服裝公司,採用獨特的立體剪裁法,改良了中式服裝的樣式,在上海灘風靡一時。

雲裳時裝公司的成功,讓張幼儀的名字在時尚圈大放異彩。

這個曾在徐志摩嘴裡時常唸叨的“土包子”引領著那個時代的整個時尚,連社會各界名媛包括陸小曼都頻頻光顧,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徐志摩後來評價她:“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兩年來進步不小,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有通道。”

彼時的徐志摩因為拋妻棄子,早已被父親申明斷絕父子關係,並停止其經濟援助,將名下財產轉交與張幼儀。

他的女神林薇因同梁啟超的愛徒梁思成結為夫婦,徐志摩後來和有夫之婦陸小曼裹在一起,兩人結為夫妻後,因為陸小曼的奢侈放縱,他不得不委身出來參加工作,為了生活兩地奔波。

1931年11月19日,為聽林薇因的建築學術報告自南方返京的徐志摩,趕乘郵件飛機遇雨觸山失事身亡,一代文驍死時年僅35歲!


【4】

晚年的張幼儀談到愛不愛徐志摩時,她答道:

“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

在男人徐志摩的心裡,愛是一種浪漫的情調,是一種超凡脫俗的靈性,更是一種靈魂的交融,而在張幼儀的心裡,愛意味著平等的尊重,一種擔當與責任。

她不僅撫養獨子,而且一直贍養著徐志摩年邁的雙親,直到養老送終。

徐志摩男性思維啟示錄:女人,你的婚姻原本可以不將就

他們原本就不是一路人,可是,她張幼儀又有什麼錯處呢?為什麼所有的罪責要讓她一人來揹負?如果她喪失勇氣,不肯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她也只會成為舊時代的犧牲品,甚至淪為眾人的笑柄。

1953年,已過天命之年的張幼儀與中醫蘇記之日久生情,在向其求婚後,張幼儀寫信給兒子徵求意見。

兒子徐積楷回信道:

“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歷經半個世紀的孤獨與寂寞,她終於找到了可以託付的人。

婚姻意味著女人的二次生命,一旦選擇失誤,往往預示著全盤皆輸。

可是,張幼儀用她華麗的逆襲方式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女人,你的婚姻原本可以不將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