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魯菜隨想,一起走進宮廷菜

如果美景讓人流連忘返,那麼美食讓人一往情深,吃過的記憶,深深印在腦海,餘味繞樑,久久不息,一起走進孔子,感受宮廷菜中的孔府菜

孔府菜是中國官府菜中歷史最悠久的一脈。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觀點,尤其“不時不食”和“色香味形器”的講究,對我國的飲食文化影響深遠。

舌尖上的美食,魯菜隨想,一起走進宮廷菜

食材考究,精選山珍海味、瓜果菌蔬等。廚藝精湛,包含多種功夫技法,刀工、吊湯、成型……每一步加工都精工細作,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孔府名菜。

烹飪最見功力的就是“五味調和百味香”,孔府菜滋味醇香,不極致、不衝突,濃淡頗為平衡,烹調中的“味之和”與儒家思想的“中和”相一致。從原料配伍、烹飪調味、火候的輕重緩急、外觀的形狀色澤,上菜的節奏等相互協調,追求和諧的整體效果。

孔府風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八仙過海鬧羅漢——孔府大菜之首

乾隆去過七次孔府,達官顯貴、文人雅士朝拜更多,從而“孔宴”聞名四海。

“八仙”指八種海鮮,“羅漢”指正中的雞。

特點:原料多樣,湯汁濃鮮,色澤美觀,形如八仙與羅漢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慶壽宴中的第一道大菜,原料多樣,湯汁濃鮮,色澤美觀,形如八仙與羅漢。作為孔府喜壽宴第一道菜,選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蘆筍、火腿為“八仙”。將雞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羅漢錢狀,稱為“羅漢”。相傳清咸豐二年,第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之母大壽的時候,孔府內舉行祝壽活動,長達20天之久。一日,將壽宴設於戲樓前,主灶的廚師為了討老太太歡心,製作了一道與祝壽活動相吻合的菜品,作為第一道熱菜上席。當侍者把這道菜餚獻上的時候,恰好戲臺上的鑼鼓敲響了,一時間,鞭炮鑼鼓齊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老太太見狀十分開心,就向侍者詢問菜名,侍者答曰“八仙過海”。陪坐一旁的衍聖公覺得菜名雖有雅意,但未能完全體現壽宴的熱鬧氣氛 ,但見中間有一圈肉餅,就問此餅何名,侍者答曰“羅漢雞餅”。衍聖公聽後便道,此菜就叫做“八仙過海鬧羅漢”吧。

當朝一品鍋——乾隆親賜名

用當年乾隆御賜的最大一件餐具盛菜就叫“當朝一品鍋”。

禁忌:鴨肉與甲魚同食,易引起水腫,腹瀉,令人陽虛;與板栗同食易中毒;與楊梅同食會有生命危險。

清朝將孔府列為當朝一品官的官府,皇帝對孔府用雞、豬蹄、鴨、海參、魚肚等各種珍貴原料烹製成的湯菜,賜名為“當朝一品鍋”。一品八珍盅需要經過八個小時的燉煮,加上兩個小時的調試,十個小時以後方可上桌,做到了極致。

舌尖上的美食,魯菜隨想,一起走進宮廷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