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洋絕句十二法

“”絕句創作在清朝有個叫王士禎的人總結過,外號叫漁洋山人。給起了個名字,叫《漁洋十二法》。

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原名王士禛,雍正皇帝繼位後,為避“胤禛”諱,稱為王士正。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下詔改為王士禎。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

1624年,明朝滅亡時,他年僅十歲,沒有太多的歷史宿帳和感情包袱。而作為一個讀書人,他又必須把個人的前途和新的清王朝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感情很複雜:他的歷代祖先在明朝都是高官,既有對明王朝的懷念;而因為清朝對他的栽培和重用,又有對清王朝的報效之心。這兩種感情,在他的詩中交集反映出來。

王士禎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他五歲入家塾讀書。六七歲的時候讀《詩經》,順治十五年(1658),王士禎22歲中進士,後升遷至刑部尚書的高位,文名漸著。

順治十六年選為揚州推官,其詩受到詩壇盟主錢謙益的稱讚,並希望他代已而起,主持風雅。錢謙益去世後,王士禎真成為一代正宗。

王士禎是清初詩壇上“神韻說”的倡導者。後人所輯《帶經堂詩話》,反映了他的論詩主張。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為宗,而其淵源則本於司空圖和嚴羽。他鼓吹“妙悟”、“興趣”,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最能體現王士禎“神韻說”理論,並且寫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絕句。

(一)漁洋絕句第一法

1、要點

此法前二句或賦陳,或起興,或議論,第三句以否定詞轉接。賦陳就是直接敘述。興起就是以第一句寫景。

2、要點解析

起句用寫景的辦法交代清時間。

承句交代清地點、人物,施事行為等。

一二句要點,平鋪直敘,交代清時間地點就可以了。

轉句是關鍵,這句的好壞直接關係著整個創作成敗。所以,必須狠下功夫。第三句用含有否定詞的句子轉折,宕開一筆,另立新意(注意要和第一句若即若離,重在離,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緊。同時要兼顧和一二句有內在的聯繫)。

合句抱緊第三句,扣主題,或議論或感慨。

3、例詩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第三句,以含有“不與”之類轉折、否定詞的句子“東風不與周郎”便宕一筆,另立新意,從另一方面著筆。又如:

李白《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浸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再看幾首例子,請注意第三句。

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高郵雨泊

揚子橋頭雞未鳴,瓜洲城外日東生。

風波不憚西津渡,一見金焦雙眼明。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閒踏春泥著屐來,煙波百曲孝侯臺。

柴門徑僻少人跡,門外野棠花亂開。

——訪紀伯紫隱居

宮柳煙含六代愁,絲絲畏見冶城秋。

無情畫裡逢搖落,一夜西風滿石頭。

——題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青溪水木最清華,王謝烏衣六代誇。

不奈更尋江總宅,寒煙已失段侯家。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六

這幾首詩,是範例,請仔細揣摩。

(二)漁洋絕句第二法

1、要點

舉例詩作:

王士禎《虎山擅勝閣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橋畔盡層松,掩映寒流古寺紅。

卻上重樓看鄧尉,太湖西去雨濛濛。

此法第一二句 ,很簡單的用寫景的辦法寫虎山橋畔松林掩映流水古寺這一件事。

第三句筆鋒一轉,在一二句的基礎上,用一轉折詞 “卻上”將視點由一二句的“虎山橋畔松林掩映流水”轉到“登樓觀賞鄧尉山上”,這就是這一法的要點。

第四句,緊緊的順著第三句,扣詩題。

2、要點解析

一是一二句說以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銜接緊密。

二是第三句 用以轉折詞 ,將一二句,轉到另一個方向,第四句要順著第三句扣主題。

3、例詩

結綺臨春盡已墟,瓊枝璧月怨何如。

惟餘一片青溪水,猶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二

不復黃衫舞馬床,更無片段荔支筐。

祗餘今古青山色,留與詩人吊夕陽。

——驪山懷古八首之七

(三)漁洋絕句第三法

1、要點

此法起句第一句用眼前景物,點名時間 。

承句點明地點 人物實施行為 空間環境。

第三句故作假設或設問之辭,第四句答之。

2、要點解析

起句和承句要語意必須連屬,萬不可斷裂(初學時必須注意這點)。

轉句以假設或設問 轉換 , 要在12句那個時空環境中 提升高度,將主題點出。

三四兩句語意必須連屬,萬不可斷裂。

比如,借問酒家何處有?這第三句所問的地點,第四句必須回答清楚,也就是說語意必須連屬。合句緊抱問句做回答。例如:

《七絕·滿窗香》

蘭亭有畫滿軒呈,月落烏蓬重晚情。

何處襲來香一楫,分明橋上賣花聲。

第三句用花香從何處襲來設問,第四句用橋上回答第三句,語意連屬韻味深遠。

第三句問法舉偶:

一是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詞作起,其下並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

如唐高適《塞上聞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鄉南望渺無涯,水面雲深日又斜。欲問浮生何所似,試來風處看楊花”。

二是第三句亦用 “為問”、“試問”等詞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瀟瀟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雨岸浦。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宋蘇軾《又和景文韻》:“牡丹松檜一時栽,付與春風自在開。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三是以第三句作詰問語,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或並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氣作問,如明陸容《題畫》:“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頃一歸航。何年了卻公家事,來趁山人幾日涼”。

四是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明鍾順《清夜聞笛》:“小樓人醉月初斜,歸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誰吹斷腸曲,滿庭香雪落梅花”。

3、例詩

風雨崖山事杳然,故宮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裡,留伴冬青哭杜鵑。

——題胡玉昆宋梅圖為程翼蒼

宣宗玉殿空山裡,簫鼓樓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風南雁淚沾衣。

——裂帛湖雜詠六首之四

太華終南萬里遙,西來無處不魂銷。

閨中若問金錢卜,秋雨秋風過灞橋。

——灞橋寄內二首之二

嘉陽驛路俯江流,寒雨瀟瀟送暮秋。

誰識蠻中風景別,洋州風竹戴嵩牛。

——夾江道中二首之二

前旌已拂鹿頭關,風雨勾留不肯閒。

何處行人最愁絕,潺亭亭下水潺潺。

——羅江驛夜雨

(四)漁洋絕句第四法

1、要點

此法前二句說今事,第三句追憶疇昔,多用“年來”、“憶”、“記”等字詞。

2、要點解析

起句點明時間。

承句在第一句的基礎上,交代清事情。

轉句用“憶”、“記”等字轉接,將時間拉回到過去某一地點。

第三句用表“記憶”之詞(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等)。

合句抱緊第三句,交代清憶、記的事情。

3、例詩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二

連山噴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過。

憶昨傷春三月暮,江東門外柳枝多。

——大風渡江三首之三

名園一樹綠楊枝,眠起東風踠地垂。

憶向灞陵三月見,飛花如雪颭輕絲。

——楊枝紫雲曲之一

波繞雷塘一帶流,至今水調怨揚州。

年來慣聽吳娘曲,暮雨瀟瀟水閣頭。

——絕句

白沙江頭春日時,江花江草望參差。

行人記得曾遊地,長板橋南舊酒旗。

——真州絕句五首之二

鬱岡山下雨瀟瀟,山店寒更斷麗譙。

遙憶青溪楊柳岸,一篙新綠漲江潮。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盧師昔日經行地,惆悵蒼崖古木風。

最憶深秋飛瀑下,四山寒葉亂流中。

——盧師山

水軒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盡作雙。

忽憶夢迴聞柁鼓,一枝柔櫓破煙江。

——裂帛湖雜詠六首之三

4、總結

一是多利用動態的動做為意象,少點靜態的陳述。

二是多用比的創作手法,少點抽象理論陳述。

三是利用通感的手法,是意象鮮明逼真。

四是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細小的景物,給他一個特寫,讓這個細小的意象變成突出的意象。

五是抓住物象的特徵,利用誇張的手法,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

六是利用對比的手法,襯托意向懸殊比例,使意向倍加鮮明。

5、結論

利用通感的手法,調動的視角、嗅覺,聽覺去感受意象。讓意象帶聲帶光,帶香帶味,讓人有真臨其境的感覺。

(五)漁洋 絕句第五法

1、要點

此法以前二句說往事,第三句則用“而今”、“此日”等詞點明今事,以見今昔之感。

2、要點解析

起句點名時間 。注意不能直接用表時間的詞語。

承句交代清地點事情,要緊抱起句,在第一句的基礎上延伸擴展。

起承兩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語意要連屬,不可放鬆(時間事件是過去發生) 。

轉句將時間拉回到眼前。以“此日”、“而今”等詞語轉接,另述一事,和一二句過去發生的事情形成鮮明對比。

合句緊抱第三句 ,將事件敘述完整。並用眼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感,忌諱直接敘述情感。

3、例詩

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

——江上望青山憶舊二首之一

漁陽三月無芳草,客思離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氣,青驄尾蘸鴨頭波。

——花朝道中有感寄陳其年三首之一

白波青嶂非人境,憶住江南過五年。

今日長征老鞍馬,菰蒲春雨夢江天。

——胡元潤畫

六載隋堤送客驂,樹猶如此我何堪。

銷魂橋上重相見,一樹依依似漢南。

——趙北口見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與君五載揚州夢,細馬吟春皂莢橋。

歲晚幽州復相送,九門風雪壓盤雕。

——送陳其年歸宜興二首之一

故人消息比何如,萬里江湖歲又除。

山寺到來先一笑,春風石壁見君書。

——退谷見朱錫鬯李武曾潘次耕蔡竹濤題名

剩水殘山只益愁,梓州荒絕接隆州。

眼明今日鹽亭路,十里鵝溪碧玉流。

——鵝溪

灞橋楊柳碧毿毿,曾送徵人去漢南。

今日攀條憔悴絕,樹猶如此我何堪。

——灞橋柳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紅蕉。

驚回一枕鄉園夢,身在西川金雁橋。

(六) 漁洋絕句第六法

1、要點

此法前二句直賦眼前景,第三句以“好似”、“分明”、“好到”等詞引作者的評論。

2、要點解析

一二句寫眼前景,注意語意聯屬

寫景或由遠到近 ,或由近到遠,景物的配置的大小配置合理。不要見啥寫啥,注意簡化景物。

第三句以敘寫人事或者抒情轉接,句中用好似、分明、好像作簡要評論。注意轉的要出人意料,不能老圍繞前兩句去思考,主題的昇華應重點放在這句。所以必須在這句上下功夫 。要出人意料!

第四句緊抱第三句,語意聯屬,同時將詩味延伸到句外。

3、例詩: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

——真州絕句五首之四

萬壑千巖雲霧生,曹娥江外幾峰晴。

分明乞與樵風便,身向山陰道上行。

——惲向千巖競秀圖

龍山晴雪馬蹄長,山翠湖雲罨畫香。

好到旗亭寒貰酒,雙鬟低按小秦王。

——送家兄禮吉歸濟南二首之一

竹公溪水綠悠悠,也合三江一處流。

珍重嘉陽山水色,來朝送客下戎州。

——竹公溪二首之二

蠻雲漏日影悽悽,夾岸蕭條紅樹低。

好在峨眉半輪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清溪

(七) 漁洋絕句第七法

1、要點

此法一二句就題直起,亦直賦眼前景、心中情。

第三句以敘寫人事轉折。

而結句則必由實返虛,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漁洋最須注意此等處,以其有神韻也。

2、要點解析

此法起句直接切題以眼前景興起。

承句緊抱首句,進一步將眼前的景擴展,為三四句做鋪墊,注意語意的聯屬。

轉句第三句以敘寫人事轉接,即“實接 ”,仔細揣摩敘寫人事句 。

結句宕開一筆,以景結。

3、例詩

翠羽明璫尚儼然,湖雲祠樹碧於煙。

行人繫纜月初墮,門外野風開白蓮。

——再過露筋祠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江上

玉牕清曉拂多羅,處處憑欄更踏歌。

盡日凝妝明鏡裡,水晶簾影映橫波。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二

東風作意吹楊柳,綠到蕪城第幾橋。

欲折一枝寄相憶,隔江殘笛雨瀟瀟。

——寄陳伯璣金陵

乍疏乍密秧針雨,時去時來舶趠風。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風雨晝濛濛。

——金陵道上

江上渝歌幾處聞,孤舟日暮雨紛紛。

歌聲漸過烏奴去,九十九峰多白雲。

——廣元舟中聞棹歌

巴歌渝唱總紛紛,長慶新詩久不聞。

欲訪東坡但搔首,浪花高捲入蠻雲。

東坡東澗綠成陰,刺史當年思愛深。

想見竹枝歌舞處,木蓮花映水林檎。

——詢白公東坡不得二首

瀟瀟寒雨渡清流,苦竹雲陰特地愁。

回首南唐風景盡,青山無數繞滁州。

——清流關

西連豐沛走中原,風色蕭蕭野渡昏。

一望孤城天接水,亂山合沓是彭門。

——荊山口待渡

(八) 漁洋絕句第八法

1、 要點

此法一二句多是渲染與鋪墊,交代清地點,場景即可。全詩的的重心應放第四句。

第三句與第四句之間的要順,呼應要緊,三四句。多用因果關係的複句。

第四句為主,用否定詞作結,然第三句亦不可輕忽,多用時間狀語或轉折連詞、因果連詞與之有一呼應。

主題落在第四句,通過否定句,加強語氣,讓詩味延伸的詩外。

2、 要點解析

一是注意空間景物配置的透視關係,或由近而遠,或由遠而近。景物的大小關係要合乎空間透視原理。

二是第四句提升主題,從另個角度切入,在表述上用否定句加強語氣,突出詩味。否定詞要出現在第四句。

三是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關係,要呈因果等關係的複句句型形式。

3、例詩

三月秦淮新漲遲,千株楊柳盡垂絲。

可憐一樣西川種,不似靈和殿裡時。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四

潮落秦淮春復秋,莫愁好作石城遊。

年來愁與春潮滿,不信湖名尚莫愁。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五

新歌細字寫冰紈,小部君王帶笑看。

千載秦淮嗚咽水,不應仍恨孔都官。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八

傳壽清歌沙嫩簫,紅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見青溪長板橋。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

十里清淮水蔚藍,板橋斜日柳毿毿。

棲鴉流水空蕭瑟,不見題詩紀阿男。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四

萬山堆裡看雲松,曲崦幽溪復幾重。

為愛泉聲過林去,不知煙寺遠聞鍾。

——華山道中即事

十二年前乍到時,板橋一曲柳千絲。

而今滿目金城感,不見柔條踠地垂。

——趙北口見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濤聲東走海陵倉,蛾子紛紛割據場。

三百年來陵谷變,居人猶是說張王。

——秦郵雜詩六首之四

(九) 漁洋絕句第九法。

1、要點

此法第四句作詰問,第三句或呼應,或不呼應。

第四句作詰問,是本法的最大特點。在絕句的特點那講,我們學習過絕句用各種問句,是絕句的特點之一。第三句,呼應或者不呼應。但無論呼應或者不呼應,其語脈萬不可斷裂。

2、要點解析

一是注意第三句的虛實承接;二是注意第四句作詰問;三是第四句和第三句意脈的聯屬。

3、例詩

桃葉桃根最有情,琅玡風調舊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發,更有何人打槳迎。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三

蘆荻無花秋水長,澹雲微雨似瀟湘。

雁聲搖落孤舟遠,何處青山是岳陽。

——樊圻畫

今年孟冬河水乾,萬夫畚鍤聚河干。

行河使者黃符下,敢道無衣風雪寒。

——秦郵曲二首之二

江鄉春事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菸。

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

——真州絕句五首之五

小桃初紅柳垂陰,甓社湖中花水深。

鴉頭十五竹枝曲,不聽歌聲何處尋。

——秦郵雜詩六首之六

嘉陵江上泊舟時,戍鼓初停月上遲。

已聽寒潮不成寐,誰家橫笛怨龜茲。

——夜泊雙漩子聞笛

(十)漁洋絕句第十法

1、要點

此法前三句皆寫今事,而第四句則歸結到詩人身上,追憶往昔,但不具體說出,自有無限風流蘊藉。這與法五第三句點明今事固不相同。

一二三句點明時間地點場景,寫今事。第四句寫自己往事,但不具體說出啥往事,點到即可。

具體啥往事,就讓別人去揣測吧。

注意時空中的時間變化,空間並沒變,前三句所描寫的今天空間。和後一句所寫的往昔空間是統一空間,萬不可前三句寫今天的頤和園,後一句卻寫到幾年前的人民大會堂裡去。

2、要點解析

一是一二三句寫今事,注意第三句的接轉,要若即若離,因為前三句如寫今事,第三句 往往容易平順無跌宕,因此在第三句一定要讓詩的內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緊。

二是第四句必須有標註往昔時間的詞。往昔的事萬不可說破。點到就行,別太老實。把自己的“罪行”交代清,還真不好,坦白從嚴,牢底坐穿,抗拒從寬,回家過年。有時,過老實的交代,還真不是好事。

3、例詩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

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棗花簾子水沉薰。

石橋巷口諸年少,解唱當年白練裙。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一

新釣槎頭縮項鯿,楚姬玉手鱠紅鮮。

萬山潭水清如昨,只憶襄陽孟浩然。

——萬山

(十一) 漁洋絕句第十一法

1、要點

此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結句歸結自身。

前三句時空、場景的描寫,目的主要是為第四句起鋪墊的作用。

因此,前三句鋪墊得到位,第四句就容易出彩,所以本法,重點應放前三句。第四句點明自己即可。

2、要點解析

一是前三句交代清楚時空與場景,為第四句做鋪墊

二是第四句歸結到自身上

3、例詩

長江如練布颿輕,千里山連建業城

草長鶯啼花滿樹,江邨風物過清明。

——江上望青山憶舊二首之二

鑿翠流丹杳靄間,銀濤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飛鳥,臥看金陵兩岸山。

——大風渡江三首之一

三月嬉春射雉城,缽池新水縠紋生。

紫雲低唱靈雛拍,愛忍春寒坐到明。

風俗淮南古禁菸,紅橋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盡楊枝別,說著花朝一惘然。

——花朝道中有感寄陳其年三首之二、三

沈黎東上古犍為,紅樹蒼藤竹亞枝。

騎馬青衣江畔路,一天風雨望峨眉。

——夾江道中二首之一

(十二)漁洋絕句第十二法

1、要點

此法詩中必要有對偶(但不一定對仗),或一二句對,或三四句對,或在句中對。既用對偶,復有領起或總結,詩中胎息則一氣奔騰直下矣。

2、要點解析

此法詩中必要有對偶,但不一定對仗。

【對偶】與【對仗】是兩個概念,是兩種語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它是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這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這種對稱的語言方式,形成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和內容上的相互映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對仗】是指詩詞創作和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詩詞聯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併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詞語。 格律詩詞的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詩詞的對仗要求也就甚為嚴格,符合上述原則的詩詞聯句便是對仗的;否則就是不對仗或對仗不工。

試分析下列句子是對偶還是對仗?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

【句中對】 對仗的一種,一句之中某些語詞自成對偶,也稱當句對。 當句對用在句中,有靈活多變、抑揚頓挫的效果。

如:野水自添田水滿,晴鳩卻喚雨鳩歸。

這是當句對的一個典型的例對:“野水”"田水"互對,“晴鳩"“雨鳩"互對,而上下聯又遙遙成對 ,十分工整。

又如白居易的《寄韜光禪師》中也有一首:“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全詩共四句,不僅名句之中有當句對,非有妙思者不能為。

當句對也稱“句中自對”,是對聯格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則和技巧。

當句對中也有工對和寬對,尤以寬對最具魅力,利用當句對寬對的技巧,可以大大拓寬對聯創作的思路。例如嵌字、嵌名聯,使用當句對規則可以將兩個不同詞性的字嵌在同一個位置。

3、例詩

昨上京江北固樓,微茫風日見瓜洲。

層層遠樹浮青薺,葉葉輕帆起白鷗。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翠華寂寂罷宸遊,苑樹聲悽碧水流。

一片敗荷千點葉,靈波宮外不勝秋。

——葉欣離宮秋曉

家住茱萸灣復灣,年年三月上茅山。

白沙江邊吹笛去,赤山湖上賽神還。

——茅山進香曲四首之一

宿鳥驚寒解報更,夜聞林雨達天明。

迢迢絕澗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聲。

——德雲庵曉起

長樂坡前雨似塵,少陵原上淚沾巾。

灞橋兩岸千條柳,送盡東西渡水人。

——灞橋寄內二首之二

紅葉磧邊紅葉飛,黃魚沱上黃魚肥。

百丈牽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東歸。

——棹歌

上灘嘈嘈如震霆,下灘東來如建瓴。

瞥過前山才一瞬,鷓鴣啼處到空舲。

兵書峽口石橫流,怒敵江心萬斛舟。

蜀舸吳船齊著力,西陵前去賽黃牛。

——新灘二首(楚蜀諸灘首險在兵書空舲二峽間)

豈有酖人羊叔子,更無悔過竇連波。

殘碑墮淚迴文錦,一種銷沉可奈何。

——襄陽口號

持節西窮萬里源,至今黃鵠怨烏孫。

空聞寶馬歸天廄,不見徵人入玉門。

——博望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