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古塔:絕似凌雲一筆繪藍天

武岡古塔:絕似凌雲一筆繪藍天

晨曦中的武岡凌雲塔。

武岡古塔:絕似凌雲一筆繪藍天

象外奇觀石崖下仰視武岡凌雲塔。

武岡古塔:絕似凌雲一筆繪藍天

赧水中倒映的武岡凌雲塔。

武岡古塔:絕似凌雲一筆繪藍天

朝霞加身的武岡凌雲塔。

武岡古塔:絕似凌雲一筆繪藍天

武岡實驗中學(原武岡師範)校園林蔭大道塔影。

中國礦業報副社長趙臘平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我和艾青都在這裡教過書》記錄了他與著名詩人艾青在武岡師範的一段情緣。

一九三八年十月,力行平民教育而與愛因斯坦同獲“現代具有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稱號的晏陽初先生,他所創立的衡山鄉村師範學校因日軍壓境,奉命從衡山遷來新寧。作為該校的教師,艾青一同來到新寧。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艾青在這裡寫下著名的《我愛這土地》一詩。次年,迫於戰亂,該校遷來武岡。徵收凌雲塔附近的舊文昌宮遺址及其周圍的荒地作為校舍基地。後來發展為現在的湖南武岡師範學校。詩人艾青自然也隨校來到這裡教學。

當年,艾青常登塔上,看資水悠悠,觀巍巍雲山。他與塔窗外的流雲對話,向天空傾吐熾烈的心聲。國難當頭,詩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在這裡,他詩情亢奮,詩如泉湧,連續寫出了《向太陽》《吹號者》《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曠野》等激情長詩和不少短詩。

艾青在武岡呆了一年多時間,不久就隨一批文藝界人士去了重慶,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任《文藝陣地》編委、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等職。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時代的精神,汲取了詩情,抗戰期間成為他創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陽》《曠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鑽》等9部詩集。

《都梁文抄》中收入清州人戴宗槐文《凌雲塔記》,文中載:“我州城東里許有東塔寺,其下左旁低處,濟水奔流,新建文昌宮據其上。而形象家言宜增一塔,同回濟水之瀾,且壯一州之形勢。”當時(1823年)廷川來的知縣李靄山組織募捐,修就二層,銀子就不夠用了。又恰逢李知縣家有喪事,回家守孝而去,修塔的事不得不擱置下來,一拖就是四年,1827年新任知州丁鈺再次發動募捐,終於1829年完工。

凌雲塔臨水而立、古樸秀美,她端莊而不華麗,那麼恬靜、那麼雋秀、似乎時時刻刻在顧盼著什麼。她的建築藝術精湛,除了基石、全部由青磚砌成。武岡三座古塔中,她是最年輕、也是修得最牢固的一座。武岡花塔、凌雲塔、南塔三塔一線,曾經是全國塔建築中的奇蹟,她是唯一的倖存者,經歷了近200年的風霜雪雨,依然屹立在資水岸邊,“絕似凌雲一支筆”,也許,她一直在描繪著天空。

紅網時刻通訊員 付勇 整理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