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可能會窮十八代

朋友的一個朋友,出車禍了。左拐沒讓直行,將一輛微型轎車撞得原地轉了三圈,駕駛員重傷,被120急救車緊急送往醫院。可讓大家都惱火的是,這個肇事的朋友竟然沒給自己的國產麵包車上保險。理由是,這輛車開得少,自己收入也少,在錢的問題上能省一點就省一點。

你為什麼可能會窮十八代

說起這個勤儉持家的好朋友,我的朋友就氣不打一處來。說當年這個男人也算是趕上打工潮流,賺了第一桶金。別人買房子、炒股票,他就安安心心地把錢存在銀行裡,而且一存都是最長期限——五年。等一次信用合作社對外發行原始股票,許多人削尖腦袋想盡辦法終於買到十萬八萬的,可他卻以存摺沒到期中途取出利息會有損失為由,拒絕了做信用社主任的叔叔的好意。最終,看到別人每年喜滋滋地去拿股票分紅,他就鬱悶罵娘。後來他終於想通了,決定做個"識時務"者——買房。但他卻選擇了沒有土地證、房產證的小產權房,原因是價格不及大產權房的一半。在同等價格的前提下,別墅和多層房,他選擇了多層房,原因是別墅太大,打掃太麻煩。"多個房間,電費一年還不知道多少呢!"朋友模仿他的口吻說給我聽,滿臉的無可奈何與不可理喻。

你為什麼可能會窮十八代

而朋友的際遇與他恰好相反。

同樣是在上海打工賺到第一桶金,朋友卻決定買一輛汽車。原因是每次去僱主家幹活,倒公交車太費時間。在時間就是金錢的改革年代,這樣的理念讓他不到一年時間,就把買車的錢賺回來了。而後,他拉攏上經常免費搭他車的一些匠人,決定自己開一家裝潢公司。幾年過後,他竟然成了我們村遠近聞名的大老闆。有錢後,他實在覺得對不住那些住在工棚裡的匠人,於是決定在上海買房子做員工宿舍,雖然不能每人一間,但好歹冬暖夏涼。從此,員工的積極性更高了,更多的水電工、木工、油漆工加入他的隊伍中。更沒想到的是,上海房子的價格不斷攀升,沒等上5年,那套原本幾十萬的房子竟然超過了百萬。人們都誇他有眼光,說他有經濟頭腦。他笑笑:"其實我只是順應潮流而已。"

你為什麼可能會窮十八代

朋友現在把裝潢公司交給專人打理,自己又與別人合夥開了一家投資公司,專門物色投資年輕人開發的新興產品,買斷專利,交由工廠生產。憑藉他的社會經驗和市場研判能力,這一買一賣之間,就輕鬆賺得盆滿缽滿。他有空的時候就駕個越野車去釣魚,或者背個行囊出國旅行,似乎賺錢是個副業,享受生活才是他生命的真正意義。

你為什麼可能會窮十八代

不禁想起了《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個說法,在心理學上,人們把它叫作"馬太效應"。放在經濟學領域裡,就是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窮的人總是黴運連連,富人總是好運重重。原因就在於那些累加的優勢或劣勢,最終良性或惡性循環成最大的結果差距。

如果想避免窮人的"馬太效應",那麼就從擁有一個好心態開始吧,因為好運總是先垂青樂觀、積極、堅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