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黄梅县下乡地区由来已久,主要以孔垄,小池,分路三镇为主。有一条贯穿三镇的河流,叫东港。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东港,全长近百里,属华阳河水系,是长江九派之一的浔水故道,贯穿境内的东、西港,东由小池清江口入江,为河水入江口,西由分路镇杨公闸接长江,为长江引水口,中经孔垄严闸连感湖入华阳河。以孔垄镇府渡桥为中心线,桥以东叫东港,桥以西又叫西河。

记忆中美丽的东港,春天远浦遥青,夏日柳荫观鱼,秋天东港夕照,冬天白雪皑皑,四季更迭,处处是景,处处听歌。古时,东港是湖北,江西两省的重要商埠口岸,白天人来人往,夜晚渔火星布,歌舞升平,有鄂东“秦淮河”之称。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正宜消夏一桥横,画舫转浮月满轮,银抹栏杆风拍水,几多幽韵出波纹。滩湖映月。

这条母亲河滋养了两岸三十多万人口,也是黄梅县境内最长的河流。风景十分秀美,时而杨树夹岸,柳树依依;时而稻田无垠,屋舍井然,芳草葱郁。每年端午时节锣鼓喧天,龙舟云集,两岸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黄梅龙舟分为“祝神”“吃设”“赛龙舟”“送龙神”四个部分。最大的特点是站着划船,龙舟为木制,大小不一,最大的龙舟一船能上一百多人。比赛时,一船人同时向两侧弯腰下桡划起,跟随锣鼓节奏(锣鼓为咚呛,咚为起桡,呛为划水)一起一伏,非常好看。岸上的孩童跟着龙舟跑,人声鼎沸,非常壮观。

划龙舟是各个村组自发的一场活动,没有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号召。每年一到端午时节,在外地上班或务工的都会不远千里赶回来参加这一项大型民间活动。它象征着一个姓氏宗族或村组的凝聚力。对很多人而言,端午节的意义甚至超过春节。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为“翘船日”,也叫试船日。二十八,二十九为试船日。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为正式划船日。进入五月有逢双不划的说法。 听老一辈讲,这一习俗在下乡地区传承超过千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为“翘船”日,在这一天龙舟都要下水开始试练。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期一个礼拜的龙舟会就正式拉开了序幕。二十八,二十九两天为练船试水。为什么是四月二十八‘翘船’,这个说法有很多,据说龙王会在这一天下凡。船在下水前,先要开始“祝神”。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祝神” 又叫打歌祈福,是一种独特的黄梅调来唱。每唱一句,会有一阵短促的锣鼓急奏来点缀(咚咚呛,呛呛呛呛)。这是孔垄镇的样式,而在不远的下游小池镇,则不是用锣鼓齐奏来点缀打歌请神,而是上百个划手整齐“哦”的一声发出呼吼,模拟龙的嘶鸣之声。所谓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吧。

而“祝神”的规矩也非常多,早年间,要划船的船队会在四月二十八凌晨聚集到河沿。也就是四月二十七和四月二十八交接的半夜十二点。

所有人不得随便说话,一张香案,一阵鞭炮,伴随着一阵锣鼓齐鸣,主持划船的船长高举着龙头步入场中,后面依次跟着令旗手,锣鼓手,抬尾舵的。

老一辈的打歌者就扯开嗓子开始打歌请龙神了,以前都是靠嗓门传声。后来专门打歌的都会持一个充电的传声喇叭。大致如下--(注,每一句有间隔,锣鼓点缀或呼声模拟龙鸣。唱词中间会夹杂一些本地方言之中的拖音和转音,比如‘喏’‘哦’‘诶’等等,以下文字不便表达)。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锣鼓打得闹喧天!今有弟子划龙船!香案摆在河边上,香炉放在案中央!三根宝香炉中插,一对玉烛放光明!三张黄表手中化,今有弟子来求保!划船自是唐朝起,唐宋元明到如今。龙王本是齐天福,如今下凡保太平!祈求老者添福寿,福寿双全子不忧!祈求少者多儿孙,子孙满堂乐盈盈!祈求学生登金榜,出仕为官为百姓!祈求姑娘受皇恩,琴棋书画样样通!祈求五谷仓仓满,五谷丰登百姓乐!祈求六畜多兴旺,鸡鸭百鸟共争鸣!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兴,祈求国泰民安家家乐。千表万表表不尽!学生无才读书少,句句赞是句句真!多谢多谢三多谢,多谢龙王船动身。

长鞭炸响,锣鼓长鸣。船长将龙头小心翼翼安插在船首的龙筋之上(龙神归位)。所有船员一一面向龙首磕头,然后依次从两侧上船,注意,上船时不能误踩到龙筋。从头到尾依次报数。

上船之后,禁忌非常多,很多不吉利的字不能讲。如果人数不够,可以喊再上一个人,如果有人喊差一个人或少一个人,会被长辈敲你的头。调侃的话更是不能随便乱说,比如说船会不会翻之类的。那样会被群起而骂之,甚至直接被赶下船。会有一些人有外地朋友过来玩,也会想上船玩一把,一般都会提前跟他交待好规矩,比如说在划动过程中和泊岸吃设时必须紧贴船杠,不能居中站立或离扛伸腰,不然难以保持船的平衡,禁忌的话更不能讲。

锣鼓以咚咚呛,咚咚呛的节奏经久不停。(咚咚呛为闲游,比赛时为咚呛)伴随节奏,龙船驶向东港龙王庙上头香。这一天会有僧尼通宵顶盘持礼接待。长鞭炸响,又是一轮打歌祝神,祝神词与上面大致相同,内容略有改动,上门拜会,祈求龙王显灵赐福等等。祝神词唱完后,龙舟在龙王庙边上的罗龙荡(与东港镶嵌的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湖泊,又叫龙荡)划行三周,以示再三感谢,预祝圆满。然后离去,泊岸,回家睡觉,天亮从新集合,开始练船。

这是比较早的流程,费神费力不表,确实也比较扰民。后来就改到凌晨五六点钟举行这些仪式了。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吃设”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第二部分吃设,外嫁的女方家会送来贺礼,备好几条香烟、饮品,还有一个红包来接龙神。(红包数额不设限,新外嫁的姑娘,第一次接龙神至少要准备八百到一千不等的礼金。而出嫁已久的姑娘则随其心意,四五百有,两三百也可。)船靠岸时,放礼花、鞭炮迎接。为了表示对娘家的感谢和祝福,船上有一位长者会唱一些吉庆的话,打歌。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端午划龙船所唱的″打歌",实际上是唱者代表着各个村的划船者,为感谢外嫁的女方家送来的饮料等礼物(叫摆设)而唱的一些感谢的话语,以及鼓励划船者努力划船的一种唱词形式,还要放些鞭炮,增加了热闹气氛,也为划船者鼓劲。收礼叫吃设,吃设多少只要看船上龙头上缠的红绿布的多少便知。

打歌唱词如下,手持传音喇叭---

锣鼓打得闹盈盈,贵府放炮接龙船。

焚香三柱香接彩,化表一炉上天庭。

祈求龙王到此,祈求府上福满门。

(龙王吸得是香火炮,姑爷何必费了许多心)

祈求长者多福寿,祈求少者乐康宁。

祈求学生会读书,来年高中状元郎。

祈求姑娘多伶俐,厨房厅堂样样能。

---------

多谢多谢三多谢,贵府今日多了心。

龙王今日送福寿,送福之后船动身。

打歌送福与祝神词是一样的腔调,每唱一句有锣鼓点缀或众船员‘哦’地一声模拟龙的嘶鸣之声。龙船吃完设离岸之后,会以赛桡的鼓点节奏转绕一圈,以示祝福圆满。

这种外嫁姑娘摆设的先例不知起于何时,已经成为了十里八乡约定俗成的通例。据说最早划船的时候,船还未下水之前,还会专门派人下帖子到姑爷家,告知划船事宜。以让他们及早准备设塞(又叫摆设)事宜。除了村组的姑爷家设塞之外,本村组的成员也会设塞。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比方说,谁家的日子过得好些,有些实业,作为回馈,也会设塞。一来讨个龙王赐福的吉利,二来也算是对父老乡亲的略薄敬意。金额几百,千元不等。此外,在今年或头一年家里有办过重大喜事的,新结婚的,添男丁的,新盖了大房子的,考取名牌的大学的,有这些重大喜事的,且还都没有接受到龙王赐福的,都会约定俗成的设塞河岸,迎接龙王。此外还包括该村组成员一些从外地来观看游玩的亲朋好友,大多也会顺从礼仪形式,破费几百元钱设个塞。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头设,头设,顾名思义,龙舟下水后,第一个设塞求龙王赐福的人。这就跟庙里争着烧头香一样,为图吉利,争者无数。早些年间,经常为头设的事,岸上的人大起争执。后来就推出了一个方案,拍卖头设。龙舟正式下水的头一天的群众会上,开始竞价头设,一般起价五千,谁出的更高,谁来设头塞。不用争,有效杜人口舌。

香烟,饮料,一包鸡蛋糕(地方特产),两尺长红绿布(各一条)整齐的摆放在岸边的供桌上。在岸边的调配负责人员的告示下,设塞的人燃化三张黄裱纸,点燃三支宝香插在供桌香炉内,然后适时点燃鞭炮和烟花。龙船缓缓泊岸,停锣息鼓。岸上的负责人员告知船上打歌的人,设塞者为某某,然后开始打歌唱祝词。两条二尺长的布由船首的划手接过,红布系在龙头的脖颈上,绿布系在船尾的舵头上。并从龙头脖颈上另外解下一条红布,交由设塞的人带回家供奉。接过两瓶水,拧开瓶盖,往船首两侧的河里各倒掉半瓶,取出一个鸡蛋糕,掰成两半分抛在两侧的水里(这是取意于对河神的供奉。

设塞请龙船泊岸,龙王赐福的人的身份各不相同。这时候就非常考验打歌赐福的人的功底了,要根据每一个人的事业特点来即兴编排唱词祝福他们。有时候唱词之中还会夹杂着些调侃的意味,比方说,预祝对方打牌常赢钱(爱好打牌的),祝福日进斗金,数钱数不赢的(做生意的),经常引得岸上,船上一片大笑。

“赛龙舟”赛龙舟不同于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数十条船列成一排,一声指令枪鸣,众船卯足力气向前冲刺,岸上彩旗飘飘,各种醒目的广告商祝贺横幅。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一部分,本地的比赛往往是龙舟在河里游弋时,即兴地,随机地跟对方比起来的。一般是两条船比赛,最多三条船并列。并且赢家不会得到任何的奖励。一个端午节下来,没有什么名次排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本地的龙舟会长期以来都缺乏合理的组织和引导。

诚然,划龙舟斗殴打架固然不对。随着光阴流转,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不好的风气和陋习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变成了彼此的笑脸相迎,以礼相待。尤其在近十余年特别明显,再也没有听到这种打架的事件。

端午龙舟赛本身也已经成为东港,整个下乡地区,乃至整个黄梅县对外的一张名片。它是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一场大型民间活动。如果有幸能在政府合理的组织和引导,那一定引得游人如织,名声大增。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说回赛龙舟,虽然赢了也没有奖励,但却代表一个村组的凝聚力和面子。龙舟竞赛时,随着鼓点节奏加快,双方龙舟头破的划手会立刻取下插在船头竖立起来的龙头,将龙头平放在船头,代表龙舟开始发力冲刺。众划手整齐地喊着号子,拼尽全力,桡板一起一落,水花四溅,岸上的观众大声呐喊助威加油,场面非常有气势,非常震撼人心。

比赛结果,往往以一支船队远远落后,自知无力追上自动息鼓停锣放弃为止,再是双方始终齐头并进,难分胜负,最终皆体力不支,罢赛握手言和。无论输赢,为示友好,双方都会略备薄设,相互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岸头,犒劳一条烟,两箱水。气氛非常有趣,和谐。注意,赛完船之后,赢方千万不要赛桡(划头破的人将桡板由下向上有节奏的扬起),这是羞辱对方的表现。船员也不能高举桡板欢呼庆祝胜利。本来对方落了下风就心生不悦,如果再故意用赛桡的方式羞辱他们,就狠容易引起冲突。以前的打架事件很多都是因为赛桡引起来的。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后来就没人这样做了。去年,2017年端午节,德化村三组和七组两个村组比赛,村委会为示犒赏,特在新德化桥上(注意是新德化桥。老德化桥又叫滩湖桥,是东港最早的桥梁)以红绳悬下一个一千元钱的红包,哪只船先抵达,红包就会被该船船员摘走。最后七组率先抵达,拿到红包,呵呵笑笑之声中,拆开红包分了五百给三组。双方船员互递香烟,一一问好。友好返航。

很多外地朋友都会专程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来看划龙舟。其实在本地真正好看的龙舟比赛不是在五月初五,而是初一和初三。初五主要以吃设为主,形式上的东西太多,而且根据传统初五只划半天的船。到下午,象征性闲游一下就会送龙神。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送龙神”送龙神又叫船下泊。到这一步,基本上就结束了。端午节当天下午,十八岁以下的人不可以上船(也有说尚未结婚的不可以上船)。送龙神的过程非常讲究,我了解的也非常有限。这里就简单说一下。

龙舟划到东港龙王庙(各个村组下泊的地点都不相同),打歌的唱送神词,送神词跟祝神词(请神词)内容差不多,内容由请变成了送(万望龙王要福泽一方,祈求宗族之类的)。在打歌即将进入尾声之时,船员小心翼翼取下龙头,将龙头插在龙王庙边上的水滩里。鞭炮炸响,所有人转身掉头,不能直视这一过程,以免冲撞了神灵。停锣息鼓,木舟倒划,所有船员不得开口说话。每一到这个时候,两岸的住户也会及时的将家里的小孩带回家,不让他们是河边围观,据说此举非常不吉利。船划到岸边,清仓入库。开最后的总结大会,整个端午节的龙舟会宣告结束。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说到这里,基本上就结束了。最后再说一些总结的话,很多外地朋友对本地的龙舟会表示十分的不理解,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吃饱了撑着的表现。我来总结一下这种活动的意义。

首先,划龙舟确实是一件非常劳神劳力的事情。一个端午节下来,人要多黑上好几圈,嗓子也喊哑了,累得浑身酸痛,没有缓个十天半个月难以恢复。那它究竟意义何在?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一,现在的年轻人不像之前的父辈们一样留守营生,常年在外四季奔波,以至于家乡情结日渐淡薄。大多只在春节短暂停留,又急忙各奔东西。而龙舟会刚好可以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初一和初三的集体宴上,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可以很好的让大家找到心里的归宿感。

二,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赛龙舟代表一种团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敬天地,睦亲朋,祈丰收,求太平。有一种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意义。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黄梅端午节划龙舟习俗大全解:紫金程

乡野黄梅她立足黄梅,服务大众,传播文化,记忆乡愁,搭建桥梁,服务经济发展。《乡野黄梅》由乡野黄梅文化传媒承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