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餵養孩子心中那隻“善良的狼”

所見所聞:

學校為了方便家長接送孩子,在校門口外立了長長的一排雨棚,孩子們會按班級被帶到雨棚的不同位置,有些家長也會為了自己騎用方便而把電動車隨意停放在雨棚旁邊。我就站在女兒的班級位置前等著她放學。

雨棚下不遠處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兒一直在歡快地跳來跳去,從她做出的動作看,她正在學習舞蹈。偶爾她會偎依向一位站立在旁邊的婦人。她應該和我一樣也是在等著接孩子放學。

小女孩兒跳到一輛電動車旁邊,倚了上去,電動車支撐不住,“嘭”的一聲摔倒在了地上。小女孩兒被嚇了一跳,跑到了那位婦人身邊。

那位婦人轉過臉來,看小女孩兒闖了禍,就照著她的腦袋打了兩巴掌,又兇了她一頓。繼而轉過臉去,彷彿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小女孩兒也一樣。她並沒有表現出要請求大人幫忙把車子扶起來的意思,也沒有因為剛剛的打罵變得沮喪,依然歡快地跑來跑去,。

電動車觸地的那部分外殼已經被壓裂了。我一直在關注著她們,想知道那位婦人後續會怎麼處理這件事,同時也希望車主能儘快出現。我想知道當車主在她旁邊大喊著是誰撞倒了他的電動車時,她會不會也表現得像剛才一樣。

很快,她接到了要接的孩子,然後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了,留下那輛電動車依然倒在地上。

故事:

下面的故事來自於一篇作文材料。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個古老的民族,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爺爺與孫子們圍爐夜話,老爺爺說:“孩子們,在人們的內心深處,一直住著兩隻狼。這兩隻狼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戰鬥。一隻是惡狼,它代表著委屈、怨恨、不滿、憤怒、嫉妒、仇視;另一隻是善良的狼,它代表著感恩、仁厚、友善、寬容、慈悲。”

聽完爺爺的話後,孩子們沉默不語,若有所思。

過了一會兒,一個孩子問道:“最後,哪隻狼贏了呢?”

飽經滄桑的爺爺回答道:“你餵過的那隻!”

新聞: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13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週歲不滿14週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同時,草案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草案規定,因不滿16週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消息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時間:10-13 10:40)

警醒:

規則包括兩部分,我們期望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和當孩子打破了行為模式之後所要承擔的不利後果。這個不利的後果就是責任。我們通過給予孩子規則,讓他清楚地知道,他的任何行為都是伴隨著相應的後果的。

不負責任就是孩子心中的惡狼,負責任則是孩子心中那隻善良的狼。

我們給孩子的正面的、積極的有關擔負責任的教導,無論是口頭上的,還是行動上的;無論是正式的談話,還是隨機的發揮,都是在餵養孩子心中那隻善良的狼。

請餵養孩子心中那隻“善良的狼”


但是,如果我們的教導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甚至是我們的所做所為有違我們給孩子的教導,都是在餵養孩子心中那隻惡狼,它會跟孩子說:“你看,不負責任也是可以的,也沒有什麼關係嘛!”說得多了,孩子或許真的會以為他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什麼後果。

我們平日對孩子所做的點點滴滴或許不會馬上看到什麼結果,但是,當孩子面臨試探時,我們將看到自己到底是在餵養哪隻兒狼。也許是那隻善良的狼勝出支撐孩子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許是那隻惡狼贏得勝利把孩子推向了毀滅的邊緣。

請餵養孩子心中那隻“善良的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