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反話”中的真諦

老子是一個思想家,也是一個語言大師。老子有句名言,人們耳熟能詳:"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把矛盾雙方撮合在一起,用一個極端轉接另一個極端。老子說話如此快意,簡單直接又蘊藏無窮奧妙,言簡意賅卻常常出人意表。成與缺、盈與衝、直與曲、巧與拙、辯與訥、靜與躁、寒與熱——本來都是彼此相異、互相排斥的,但是老子將這一系列矛盾概念玩轉於股掌,在看似不可能的轉化中闡發自己的道理。對於這種修辭方法,人們稱之為"正言若反"。正面的話恰像是反面的,真理又好像是違反常識的。老子把自己的玄機,放在

了一句句"反話"裡。

老子“反話”中的真諦

正反,代表的是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在,發現矛盾的不只老子一人,看待矛盾的方式也不止一種。

孔子在矛盾裡找到了治學的辦法。他覺得,自己再有知識,也難免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對於知識的空白處,就"叩其兩端而竭焉":抓住事物的正反兩面,反覆推理,層層篩選,最後答案就顯現出來了。

對待矛盾的"兩端",儒家學者選擇"執兩用中",正契合中庸之道。比如,儒家的"禮"用來維護尊卑等級,"樂"則使人相互親近;禮、樂都不可缺少,又不能過分,就要互相牽制、互相調節。"唯須禮樂兼有,所以為美。"

在對立中求統一,在變化中求不變。中國藝術創作講究的"虛實之間"、"似與不似之間"、"有形與無形之間",都可以看出這種理念的影子。概括而言,對待矛盾,儒家的做法是"折中"的。而道家,卻有不一樣的思維。

老子“反話”中的真諦

作為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不僅發現事物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而且意識到,矛盾雙方以彼此的存在為前提。於是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有無、難易,都是互相對立而產生的。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舊反能新奇,少反而有所得,多反而會迷惑。

老子還發現,矛盾雙方會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於是他說,"物壯則老":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衰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兵力強大卻會遭到滅亡,樹木強硬卻會被摧折。以及,"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壞事會有好結果,好事也會產生壞結果。

老子“反話”中的真諦

老子沒有像孔子那樣苦心積慮,充當矛盾雙方的"中間人"、"和事佬",而是在兩者之間,做著自由自在的幻化與昇華。

根據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人們可以從矛盾雙方的一方出發,推出另一方。老子的話很簡明,也因此蘊藏了更大的引申空間,被後人進一步詮釋和發揮,不僅反映在美學上,也道出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