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獎”先進個人 | 譚華東: 誓要打贏雨汙分流攻堅戰 向黨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攻堅克難獎”先進個人 | 譚華東: 誓要打贏雨汙分流攻堅戰 向黨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在近期山東省委、省政府下發的《關於表彰“攻堅克難獎”“勇於創新獎”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中,泰安市城市管理局園林綠化處公園管理所副所長譚華東榮獲“攻堅克難獎”先進個人稱號。
  2000年,譚華東從吉林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入市政工程處工作。自參加工作以來,譚華東敢擔當,勇作為,肯吃苦,能攻堅,經過9年的努力,一路從技術員成長為園林綠化處公園管理所副所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像個老黃牛!”是同事們對譚華東的印象,正因如此,2019年4月,譚華東被抽調到泰城排水管網雨汙分流改造工程指揮部,從前期普查到後期施工,他始終保持無所畏懼的奮鬥姿態,始終發揚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始終擁有攻堅克難的工作毅力。
  排水管網被稱作一座城市看不到的“血管”。長期以來,由於老舊管渠淤堵損壞、錯接亂接、損壞缺失等原因,泰城存在不同程度的汙水外溢、汙水入河、道路積水、雨汙合流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雨汙分流改造工程,讓雨水進河,讓汙水進汙水處理廠。
  要實施雨汙分流改造工程必須對現狀管網進行準確詳實普查,因為只有摸清現狀,才可能拿出好的設計成果,但管道都埋在地底下,即使有管道機器人等設備協助,若想真正摸清也著實不易。為了最大可能的摸清現狀,譚華東和指揮部成員一道組成普查小組,下管道、鑽溝渠,從不嫌髒嫌臭,從不說苦說累。


  “這是一項民心工程,是真正利好老百姓的,環境再惡劣我也一定要把它做好!” 譚華東告訴記者,在虎山路的普查過程中,為了摸清證實居民們口中一條40多年的排水溝是否真正存在,他在東湖公園西北角的垃圾回收站附近,連鑽帶爬下到地面以下,證實了那條溝的存在。還有一次,在對黃前西乾渠普查時,由於渠道的灌溉作用日漸消失,部分渠段成了臭水溝。譚華東穿著防水皮褲,戴著防毒面具,踩著一尺多厚的糞便奮力前行,取得了第一手資料。
  管網普查是個苦活、累活,譚華東他和他的隊友一起,每天在汙水橫流、臭氣熏天、蚊蟲無數、危機四伏的管道里摸爬滾打,風餐露宿,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硬是用了67天時間,完成了泰城113平方公里內10條河道、136條道路、1700多個小區的管網普查任務。
  排水管網是城市的“血管”,錯綜複雜是其最主要的表現。做過雨汙分流設計的人都知道,雨汙分流的管網設計工作是項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可謂是“不謀全局難謀一域,牽一髮而動全身”。“不要輕易地下筆劃每一道管線,圖紙上簡簡單單的一條線落到實地就是真金白銀,搞不好還會造成交通癱瘓,勞民傷財,一定要慎之又慎。”譚華東經常同設計人員強調。
  為了早日拿出科學合理又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譚華東整個人 “長”在了指揮部,白天去現場普查管網,晚上在辦公室優化設計。期間,家裡老人住院、孩子考試,他也只能交給妻子打理。每當談到這些,譚華東在愧疚的同時也對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謝。憑著這種拼勁、韌勁,譚華東和他的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最終把原來的新建管道628公里優化成78公里,改造小區600多個優化成79個,確立了建設改造與非開挖清淤相結合的工程思路,既能節約大量資金,又大幅縮短了工期。

  攻克設計難題後,緊接著就是施工。由於大部分施工地點不是沿街就是在居民區,部分市民不理解、不配合也是常有的事。據譚華東回憶,南湖大街剛開始施工時,沿街某商戶擔心影響收入,把汽車開到了挖掘機前面阻撓施工。譚華東接到電話後立即趕到現場查看,現場十幾個商戶把他圍在中間,指手畫腳,索要賠償。譚華東始終保持冷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大家講解工程改造後的他們會享受到便利,最終得到商戶們的理解和支持。打那以後,每個將要開工的地點,譚華東都會同施工單位一道,挨家挨戶地做工作、講政策、談意義,跑斷了腿、磨破了嘴,只為換來大家理解和支持。
  “目前,雨汙分流改造工程已經進入了施工的關鍵階段,我和指揮部成員將勇作新時代泰山‘挑山工’,攻堅克難,勇往直前,誓要打贏雨汙分流攻堅戰,向黨、向廣大泰安市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譚華東說。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董文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