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岐:坦荡人生无悔路

无悔人生——新书《坦荡人生无悔路》写作体会

曹凤岐 7月4日

曹凤岐在讲演,2018年6月3日

曹凤岐:坦荡人生无悔路

我今年73了,我的经历就是一部"命运交响曲"。先从命运的角度,谈我的写作体会。

命运具有双重性。首先,一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环境是分不开的,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改变我命运的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今天的曹凤岐,是改革开放给了我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报效的这种热情、激情,所以我能做出点成绩。这就是命运。

命运第二重性是,个人在大环境中,是否就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命运对个人来说,是有能动性的,有主动性的。我到大学以后,只上了一年课,我不想接受命运的安排,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的新书很多人都看到了,你们慢慢地去读,个人有个人不同的经历或者兴趣,不一定全书都读,可以读你们感兴趣的章节。我在这里不想介绍书的具体内容。结合我的几首诗词来讲解我的人生经历。

曹凤岐:坦荡人生无悔路

第一首是《五十五岁情怀》,是我在55岁生日时写的。

五十五载岐凤鸣,

风雨甘露伴我行。

从小寒家多病体,

长大陋室一书生。

经世济民探新路,

教书育人献真情。

虽是阳光近夕照,

壮心不已再攀登。

我是大器晚成。一直到55岁我才有点知名度。在55岁以前是默默无闻的。在这个过程中有风雨,有甘露,这首诗我回忆了"从小寒家多病体,长大陋室一书生"情况。大家看我书中"童年记忆",包括"中学时代"的某些章节,我是双胞胎,弟弟病饿而死,我小时候也尝到濒临死亡的滋味,人快到死亡的时候已经不知道痛苦了。我好像走在一个四周毫无人烟的旷野,天昏地暗,心里非常害怕,不知道向何处去,只是后来听到母亲在呼唤,我醒来以后在看到我母亲和我的姐姐在哭喊着我的乳名,可以说这也是一个真实的经历。后来还得了一场大病,我12岁的时候得的肾结核,损害了一个肾。我一直腰酸腿痛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直到1990年在北医三院检查身体,找不到一只肾,实际已经萎缩了。后来追问你是不是得过什么病,我告诉医院我得过肾结核,医生才说你这是陈旧性肾结核,赶快动手术拿掉,结核菌还在里面,如果不拿掉不知什么时候还要发作。1991年切除了病肾。

"长大陋室一书生",书上也写了一些。70年我是留校了,但是当时也是集体宿舍,后来夫人1974年调过来了,调过来没地方住,我们是在学生宿舍老34楼,当时楼里有一个招待所,我们临时住在招待所,人家让我退房,我就不退,因为没地方去,后来老34楼改为家属宿舍,所以户口落在老34楼,现在已经拆掉了,建成了光华新34楼,所以应该算是陋室。我在郎润园与人合住了十多年,3家合住一个单元。最大的问题是早晨上厕所要排队。一直到1996年我们才一家住一个单元。

我一直没放弃学习。我在1968、1969年复课时,一直到1970年留校后,学习了一些经典著作,尤其我自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在笔记本的首页,我把马克思这段话抄上了,"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我看了三卷,可以说现在能看完三卷《资本论》的人已经不多了,尤其是我重点看了《资本论》的二卷、三卷,资本循环与周转,生产流程,金融资本,实际很多精华在二三卷。一卷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理论,二三卷讲了资本循环和周转,生产过程,尤其三卷,讲了金融资本和股份制。我的股份制和资本市场理论都是从《资本论》里来的。我不服从命运的安排,而是靠自己学习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再给大家介绍一首诗《花甲有感》。

六十花甲忆人生,

追梦求真路难行。

股份改革点星火,

证券立法铸章程。

创建学院基石奠,

培育英才心血凝。

荣辱盛衰淡如水,

洒向人间一片情。

这首诗和55岁不太一样了,已经做出一点成绩了,这首诗里谈到追梦求真路难行,讲了我怎么样提倡股份制改革,怎么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尤其是工商管理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创立。厉以宁教授是光华管理学院的创建者,我则是主要的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我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时经济学院和学校不同意建立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努力才同意。后来(台湾尹衍樑)资助,经过艰苦的半年谈判才建立了光华管理学院。我为了培养英才也花费了大量心血。这里的感悟是"荣辱盛衰淡如水,洒向人间一片情"。

曹凤岐:坦荡人生无悔路

再一首诗非常重要,《坦荡人生无悔路》:

六十四岁临退休,

不知不觉白了头。

青春年华进北大,

疯狂时期断红楼。

未敢停歇重起步,

竭力前行不回头。

坦荡人生无悔路,

热血丹心写春秋。

这首诗重要在什么地方?诗的最后有两句话"坦荡人生无悔路,热血丹心写春秋",前句被用为本书书名,后句为序的标题。这里我要感谢杨辛教授,96岁高龄的杨辛教授为我的书题写了书名,苍劲有力!给我的书有非常大的增色。这里面谈到了"六十四岁临退休",实际上北大教授是63岁退休,但是我是申请工作到了65岁,学校批了,但是到64岁我就临退休了。"不知不觉白了头",这里面回顾的不是从小寒家多病体了,回顾的是"青春年华进北大,疯狂时期断红楼",青春年华我进了北大,很幸运,但是没学到东西怎么办?自己怎么做?"未敢停歇重起步,竭力前行不回头",在教学、在科研各方面我一直是向前努力。当时毕业以后留校,领导说你做行政吧,我不做,我说我就喜欢搞教学,喜欢搞科研。在科研的时候,比较早地提出股份制,因为提出股份制我的教授职称被拿掉了,这是在全校两级学术委员会全通过的情况下,被拿掉的第一人,教育部有的人甚至说,谁都可以当教授,就是曹凤岐不能当。但是我后来还是坚持股份制改革。我的感想是"坦荡人生无悔路,热血丹心写春秋",这首诗非常重要,反映了这是我的书的核心思想。

下面这是我退休后写的一首诗《退休有感》:

六十六岁办退休,

酸甜苦辣五味稠。

尽心教育四十载,

力推改革三十秋。

事业有成良知在,

功德未满憾事留。

廉颇虽老尚能饭,

吾辈伏枥任白头。

表达了我虽然退休了,但我退而不休,还要做些有利于党、国家和人民做事情。

曹凤岐:坦荡人生无悔路

《水调歌头·参加光华管理学院30庆典有感》:

三十年庆典,师生加高朋,回首当年创业,艰难向前行,水房里面办公,电话无处安放,教员十几名。成立商学院,发展得飞腾。

盖大楼,引人才,育精英,出谋改革良策,大业事终成。喜看学院辉煌,一代新人成长,心中感慰平,百年北大梦,而立光华情。

书里已经谈到了,当年我和厉以宁在水房里办公,这是唯一能找到的一张照片。我们只有十几个教员,当时学校不同意成立光华管理学院,说你们哪有实力,哪有教员。1993年3月我在香港和吴树青等校领导从夜间十二点以后谈到三四点。我说清华是工科院校,它都1984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北大是文科为特点的,为什么管理没有呢?另外得先有一个庙,才能有僧人过来,这是我讲的理念。吴校长当场拍板同意建立工商管理学院。回校后吴树青让我代学校起草给教育部申请建立工商管理学院(包括招收MBA学员),教育部批准了。我们在此基础上盖大楼,引人才,育精英。厉以宁为代表的光华学者提出的很多改革开放的理论,包括股份制,包括资本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包括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战略,我们都提了很多新的建议。学院已经成长起来了,而且30年应该今非昔比,所以我感到心里非常之高兴。

曹凤岐:坦荡人生无悔路

最后我再引了一首诗,《本命年感怀》,是2017年1月28日,鸡年的大年初一写的。

今年是鸡年,本人属鸡,鸡有五德: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信德。吾尝以德约束自己,又到鸡年,感怀万千。

又逢丁酉本命年,

转眼吾到七十三,

改革何曾惧误解,

教书哪敢怕钻研。

在职无私拼事业,

退休公益助学坛。

雄鸡啼鸣为报晓,

笑看百花开满园。

我的人生感悟,在书上有这么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这非常重要。我从小受的是正统教育和传统教育,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有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我觉得这些思想在支撑着我前行,支撑着我努力,支撑着我实现奋斗目标。我为什么写这本书?我就想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孩子能不能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现在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是你不好好学习,以后掏大粪去,你好好学习才能赚大钱,对不对呢?赚钱是对的,但是如果把我们的孩子目标定在这里,整个民族感,国家感,这种荣辱感就没有了。我们培养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第二,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必须做出艰苦的努力。天上不可能掉馅饼,没有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是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我曾中断学业,毕业后又没有正经地做学问,如果不猛起直追,也就垮掉了。我们这批人,我在序里说的老五届,被人称为垮掉的一代,被遗忘的一代。但是我们不甘心,我们这些人后来大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为什么?我们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出我们的力量决心。

第三,人生一路是不平坦的。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样才可以。由于我提倡股份制,主张发展资本市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我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历史证明,我们的坚持是对的。我耽误了四年学业,留校后又有"曲折十年",实际上从1965年到1980年,几乎人生的最好的十五年被耽误掉了。但是有没有收获呢?有收获,我学会了坚持,我学会了坚强,我学会了隐忍,我学会了努力,这就是我学会的。没有这些经历,也许我会自暴自弃,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第四,万事德为先,爱使自己成为有觉悟、有道德的人,要老实做事,扎实做人。不张扬,不浮夸,要做好事先做好人,任何时候都要清白做人,不贪不腐。

第五,做人要胸襟坦白,光明正大,坦坦荡荡,要活得潇洒,乐观,豁达,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所以有人说曹凤岐你挺好,你现在没毛病,实际上我从头到脚没有没毛病的地方,但是我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病人,看成病人可能更加有病,或者活得更短,因为老在想什么时候会死。不去想,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就行了。所以有病似无病,人老心不老,只要精神在,永远是年轻。这就行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一直是我铭记在心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在书的最后写的一段话,"我是一颗蜡烛,在我能够燃烧时,我尽量拨亮烛心,让它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当蜡烛的光开始暗淡时,我用它点燃更大的火把,点燃一把长明灯,让它继续发光发热"。我写这本书是在宣传一种思想,一种理想,一种情怀,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我希望我们各位都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我的体会。

(曹凤岐教授在《坦荡人生无悔路》首发式上的讲演,2018年6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