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牡丹素来被中国人视为

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

“曹州牡丹甲天下”,

古称“曹州”的菏泽,

其牡丹栽培历史始于隋唐,盛于明清,

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史。

牡丹是菏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的文化已经深入到菏泽人的骨髓。

悠久的历史,

也演绎了众多关于牡丹的故事......

他来往这个园子38年 只为一件事

拍摄牡丹延时视频,桑秋华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都是他自己摸索经验一点点去搞 。一朵花开要5到30个小时,需要拍摄近千张片子才能把它合成一个短短的画面。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录制地点:菏泽百花园

花开时节,白天在花园里拍 ,夜里在家里拍,一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左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失败案例,可贵的是桑秋华都没有气馁,没有说过放弃。因为他热爱家乡,喜欢牡丹,拍牡丹已经成为桑秋华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季,都阻挡不了他拍摄牡丹的决心。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38年,桑秋华一直自费拍摄牡丹。为了省钱,他去废品回收站去买拍摄材料;在拍摄的路上差点遇到车祸;饿了就在地里吃饭,困了就在地头休息......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在这个园子里拍摄了38年,自己也从年轻小伙儿到了花甲之年。桑秋华为了拍摄牡丹吃的苦,媳妇儿都看在了眼里。“他说,作为一个公民,一个菏泽的公民,我生在牡丹之乡,我一定要把牡丹拍好,把自己的家乡宣传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菏泽是牡丹之乡。这是做很有意义的事儿,我也挺支持他。”

桑秋华妻子说。

祖孙三代共谱牡丹情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在菏泽百花园里,有一家三代牡丹花匠,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静待牡丹花开。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农艺师孙文海回忆说,自己从小就跟着父亲来到园子里看花,玩耍。那时候,他常常看到父亲和爷爷数年如一日地搞牡丹培育。

渐渐地,他也爱上了牡丹。正是祖孙三代的牡丹传承,才使得百花园的牡丹栽培管理经验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牡丹花新品种也不断涌现。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目前,他已经研发出了一百多个牡丹新品种。近年推出的新品种“冠硕”,深受游客喜爱,这让孙文海内心非常激动。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图左:文海牡丹 花大花艳;图右:景玉牡丹 花大雪白

在这些牡丹品种中,分别有一种牡丹的名字是按孙文海和他父亲孙景玉的名字命名的,而且品种优异。

菏泽百花园的老花农孙景玉在百花园一干就是42年,培育了牡丹新品种400多个,其中花协正式承认的有100多个,老先生一生为牡丹事业默默奉献付出。命名为“景玉”的牡丹,花朵硕大,花开雪白,如今已成为白色系中的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现在老先生已经仙去,但因为一个花,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孙文海培育的“文海”牡丹以花大色艳征服了评委,最终获得了银奖。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孙文海是个农民,但又是一个有高级农技师证书的土专家。正值壮年的文海被父亲带进了牡丹园,一干就是35年。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一个新品种培育出来,需要10年的时间,技术员一般不愿意干这个活,吃不了这个苦,孙文海却甘之如饴。定向杂交、远缘杂交、早花品种、油用品种……这些本是学院派专家学者的专用术语,却从孙文海这个老花农口中娓娓道来。翻开他的工作笔记,定向杂交的父本、母本记录地清清楚楚,每一行字,就代表着一个辛苦授粉工作的一天。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当主持人李乐聊到牡丹在他心中的份量时,孙文海说,培育牡丹的过程就像是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十分珍贵。

以种育花,以花育人;百年牡丹,代代相传。他们在四季轮回中赋予牡丹生命的温度,他们在岁月更迭中坚守祖辈艰苦的品格。

繁花与共,山河同春。盛世牡丹,大美菏泽,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志,时下,牡丹成为人们爱上菏泽的理由。如今,

第29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正在进行,欢迎您和我们一起赏盛世牡丹,品魅力菏泽。

来源:菏泽日报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一张照片》走进菏泽牡丹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