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小製造企與工業4.0的距離

多麼震撼的智能製造!國內中小製造企與工業4.0的距離

國內中小製造企與工業4.0的距離

國內中小製造企與工業4.0的距離

國內中小製造企與工業4.0的距離

國內中小製造企與工業4.0的距離

國內中小製造企與工業4.0的距離

國內中小製造企與工業4.0的距離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近二十年可以說是我國製造行業發展的爆發期,儘管互聯網時代的瘋狂崛起,或多或少對傳統行業有一定的衝擊,絲毫擋不住製造業的繼續蓬勃發展,互聯網對製造業的滲入,其利弊也是仁智分雲.然而不得不承認大環境在改變,歷史的長河從來沒有停止,順勢而為,怎樣利用好互聯網和智能技術來滿足企業的轉型和適應需求是必須要考慮並解決的事情。

從傳統的機械製造業製造業來說,從業務的開發,新產品的研發創新,到原材料的採購,加工(車,銑,刨,磨,線割,衝壓,剪裁,焊接 (氬弧焊,電焊,氣保焊,氧焊,激光焊),表面處理(噴漆,噴塗,電鍍,電泳,氧化,淬火等等)到成品各種包裝,都有著自己近二十年來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術,不論是自己摸索,還是各種渠道的學習借鑑,毫無疑問,龐大的製造業帝國按著著自己既定的規律有條不紊的運作著。其中發展茁壯的企業也已形成有各自獨特的結構體系,按著一定的標準化流程來有序運行。然而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由於企業創始人,負責人整體素質的參差不齊依然是粗放式的管理,大多數老闆都是從生產一線,甚至無基礎,無經驗入門的,懂得技術卻不懂管理,在整個行業中的格局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都模糊不清,依舊按照作坊式的管理經營企業,管理員工。這是所有傳統中小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真實短板,要為發展換藥就要揭傷疤。

從人工智能的提出到發展短短几年時間,迅速的滲透到各行各業,影響最深,輻射面最廣的就是製造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各類機械手,發展比較好的少數大型企業,在原先人工工位改成了一臺臺機械手臂,在秀著自己智能製造的同時,有多少中小企業家在瑟瑟發抖,對於一臺機械手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中小型企業家絕大多數(只能遠觀,而不可近玩焉},一批訂單的完工是基於原材料購買墊資,員工工資,加工成本,稅務成本,管理成本,運輸成本,廠房租金,在完工後產品合格的情況下,按時交付,到客戶放貨款的那一刻為止(有45天一結,60天一結,90天一結的,甚至有的客戶仗著業務多你不做別人做,提出半年甚至一年一結),等貨款的日子裡,中小企業家們盼著,悔著,氣著,然而不管上一批的貨款到或沒到,只要下一批訂單來了,他們馬上就像打了雞血似的,傷疤好了就不記得痛。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傳統中小企業什麼時候才能到工業4.0,有些地方已經提出5.0,6.0,然而擺在國內中小企業面前的現狀是就像剛出生的娃娃,才剛學會爬。

那麼利用好互聯網,AI技術對企業和整個國名經濟和格局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或好處呢?下一篇文章我們再來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