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普及性教育?

如何看待性侵案女儿母亲称女儿被威胁:如果告诉妈妈实情就杀了你妈妈?


该不该普及性教育?


其实想想这则新闻,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了。那该不该普及性教育呢?

现在中国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合普及性教育呢?

这则新闻确实让我们值得反思,现在人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便如此不堪呢?到底是什么让这个高管有这样的道德抵触的行为呢?真的值得我们去反思下。


该不该普及性教育?

能够分清主次矛盾和问题焦点。

我们在面对女孩对于高管性侵指控时的愤怒,要深究一种真相:即要探究这种畸形的社会关系是如何缔结的,和鲍某对于女孩的精神迫害是怎样造成的,以及女孩遭受性侵事实的证明。


根据最新消息来看,指出双方存在着正常的相处模式事实。由此,来引出一种阴谋性的假说预设,即女孩通过自身的非理性冲动和不成熟的安全感,来造成了公众对于鲍某与其关系的误解和错误追究。

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到底是真的这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自身的非理性冲动呢?还是不成熟的安全感造成这样的?


其实通过三联周刊的采访,从母亲监护的角度切入。对于母亲的托词,我们也能感知到其中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我们固然要批判的,是其父母未能履行到相应的监护责任和成长教育义务。是父母没能起到父母该做的事情,是父母没能教育好成长教育。


但我们现在主要关注和关切的,则是一个原本有着美好生活向往的女孩,在其小小年纪,就遭受了不被自身接受的性行为和强大的痛苦经历陷入关注漩涡的压力。

这种结果的呈现,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关系和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下的精神个体,应当遭遇的生活呈现吗?还是,因为这种社会关系,本身就是处于一种可被批判和可追究罪责的扭曲状态之中。


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的是鲍某凭借着自身资本地位和资本优势(包括经济、物质、精英渠道、人脉和信息资源等),掌控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出让。

他通过自身的资本地位,购买了母女的信任和托付,购买了女孩的身体依附和精神成长模式。基于这种购买,女孩不仅使得自身的身体存在,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表达反抗的权力。自身的精神冲动,也被有目的的导向为鲍某自身服务。


就是在这种畸形的资本场景下,女孩成为了真正的满足鲍某变态情结的工具个体,从而使得女孩自身感知不到正常的、稳健的自身存在,失去了个体成长的普遍化和私人化的常态发展可能。


由此,我们要去追究女孩何以诞生这种非常态化的个体变异和精神摇摆,背后的过度购买力和基于购买力之上的变态掌控,以及性侵事实的确证。

而当下的媒体核心,显然没有真正的切入这个问题的本质层面,而只是在围绕着边缘材料,小打小闹。


早上起来看到微博热搜第一榜“今年前三月起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4151人”,确实,这个话题我看到的那一瞬间害怕了,脑子一下闪过就不愿意自己单独出门这样的想法,太恐怖了,现在社会怎么了,为什么要让我们承受着这样的恐惧呢?到底是是什么改变的人们的道德底线,是什么鼓舞着犯罪的人们有这样的举动呢?

在未成年人检查方面,2020年1至3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人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8668人,不捕2920人。其中,今年前三月批捕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3987人,不捕2003人。全国检察机关共决定起诉未成年人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2880人,不起诉2712人。同期,全国检察机关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决定起诉4151人,同比上升2.2%。

真的别嫌弃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弃你孩子还小。真的这个数据太让人越来越恐惧了。那你现在觉得该不该普及性教育呢?

而现在看来,这真的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了,应该从小普及,不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希望小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光明的、可爱而单纯的。但世界的真实模样却比我们想要展示给孩子们的要狰狞许多。

老师、邻居叔叔、舅舅家的哥哥、姑姑家的姐姐、街边的陌生人……当这些人出现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可能是亲切友好的亲人、师友,也可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黑洞,终生的阴影。
很多受到性侵的儿童,压根并不明白性活动到底是什么,甚至不明白自己受到了伤害,说不出自己哪个部位受到的侵犯。(只能说出上面、下面、前面、后面这样模糊的词汇)
性教育的一片空白,为性侵儿童的犯罪行为提供了逃脱制裁的空间。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里,往往只提到让孩子警惕陌生人。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熟悉的人放松警惕。
那些在孩子身边,悄悄伸出的爪牙,我们许多情况下无从可知。但犯罪嫌疑人却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儿童并获取信任,案件发生后,也更容易通过诱哄、胁迫等方式掩盖犯罪事实。但其实这是可以被防范的。


在有人有机会对你的孩子做出伤害之前,希望你能够提前告诉ta:什么地方是别人不可以碰的隐私部位;如果有人要摸你你要怎么办;一旦受到伤害,不要怕告诉爸爸妈妈,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一定会保护你。
性教育不猥琐、不可怕,也并不是什么超难的事情,只要肯去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