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非做不可的事——《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第一次阅读村上春树,记得是那本大一读了好几次都没读下去的《挪威的森林》。虽然读不懂,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拿起,然后又放下。

村上春树|人生非做不可的事——《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很多人都经历过,大学迷茫,只知道老师都说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而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什么;如何读书,读什么书。索性有次课后,跑去问大学最喜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老师。大学四年到底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我记得非常清楚,他跟我说了一句却对我影响至深的话:“读书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择业不仅要爱一行,干一行,也要干一行,爱一行。”

在此之前,我读书都是先去网上搜某某大学必读书单,或者某某名人推荐书单。后来,慢慢地,我开始有意识的自己选择书籍。

大一专业课不多,我对学习也没有多少热情,所以,每次去图书馆都是先看闲书,再复习功课。那时候最感兴趣的就是杂志类人物专访。当时恰好阅览室有好多这类杂志。后来发现杂志专访不能满足我的需求转而把目光投向视频类人物专访,后来又渐渐培养了自己对于摄影的兴趣以及写作的习惯。

大学我尝试过写一些小诗,杂文。后来毕业不了了之。参加工作后唯一没有断掉的爱好和习惯就是阅读。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一个喜欢的博主分享了关于她自己读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的观后感,我就兴冲冲的去买来看。后来发现,果然,当初真的是“有眼不识泰山”错过了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人生非做不可的事——《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后面陆陆续续又看了村上君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且听风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记得《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我读了好多次。这两天又翻出来看,每一次都会发现,哇,村上春树就是我的知音。

下面我们聊聊我为什么会彻底迷上村上春树。以他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为例,他在这本书里,谈了关于他为何成为职业小说家,以及对小说家的看法;对于原创的观点和意见;他觉得作为职业小说家的必备要素;他对于学校体制的看法和个人校园生活心得;以及他如何写作,为谁而作。我挑其中几个我觉得非常值得学习的点分享给大家。

村上春树|人生非做不可的事——《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1.关于为何成为职业小说家,村上春树说,“这对我而言,是人生非做不可的事。”在书中,他谈到在大多数人眼中,正常的人生进程应该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而后结婚生子。然而,村上君却是反着来,他先是结了婚,然后和妻子开了一家小店,接着才毕了业。因为上学期间挂科了,后来才回学校参加补考。

对于开店,村上说,自己讨厌进公司就职,就决定自己开家小店。那是一家播放爵士唱片,提供咖啡、酒类和菜肴的小店。因为他当时沉溺于爵士乐,只要能从早到晚听喜欢的音乐就行啦!回想自己大学快毕业那会,做兼职的老板提议把她的店转给我经营,她负责投资我负责运营。那种开心到极致的心情可不就是这样吗?

后来,29岁的村上春树酒馆经营惨淡,还背负了很多外债。几年后,在很偶然的机会,村上在棒球比赛,一记漂亮的二垒打。这时,一个念头毫无征兆,也毫无根据的陡然冒出来,“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后来,村上春树在写出《且听风吟》,得到成为小说家的入场券以后,到写出《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已写了35年小说。他却在书中引用了伊萨克·迪内森的话,“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

并说:“我每天写十页原稿,非常淡然……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一天写上十页,一个月便能写三百页。单纯地一算,半年就能写出一千八百页。”结束小说写作,村上也会留一段空白期,除了旅行,他会接一些翻译工作。

总之,看到这里,我忽而觉得生而为人,能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持之以恒,并尽力做到最好,真是一件优雅而又幸福的事情。

村上春树|人生非做不可的事——《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2.关于成为职业小说家的必要条件,村上春树提到除了需要才华、机遇和运气,最重要的是还需要类似“资格”的东西。

他还提到:“资格”这东西有就是有,没有便是没有。有的人生而有之,有的人是通过后天获得。对于那些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坚持写小说的作家,能作为职业小说家活跃二三十年,并有一定数量的读者,身上必定具备小说家优秀而坚实的内核。那是非写小说不可的驱动力,以及支撑长期孤独劳作的强忍耐力。或许,这就是职业小说家的资质和资格。

那么该怎么样分辨有没有这资格呢?答案只有一个:直截了当地扔到水里,看它浮起来还是沉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个说法虽然粗暴,不过人生好像原本就是这样。

在成为专业作家后的三十多年间,村上春树每天都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已经形成了习惯。要谈跑步的意义,除了身体健康,他认为肯定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他看到一项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够促进脑内海马体产生的神经元数量,如果给这些神经元知性的刺激,他们就会被激活,与脑内网络相互结合,成为信号传递组织的有机部分。脑内网络会变得更加宽广、绵密。学习能力与记忆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运动和知性结合,会对创作活动产生理想的影响。

3.关于校园。青年时候的村上春树对功课并不感兴趣,相反,阅读在当时的他心里重于一切。他谈到:“阅读这种行为原本就是一所大学。那是一所为我建立和运营的量身定制的学校,我在那里亲身学到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对于跟别人争夺名次他也提不起兴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大学唯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看闲书。

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借鉴的是村上春树说自己的读者会像他年轻时候读书那样,把他的书借给气味相投的朋友,相互交流意见和感想,力图用种种方法立体地理解故事,或确认那共鸣的存在。这个方法我也尝试过,但大多失败了,通常不是因为对方觉得书太厚,就是因为自己圈子太小了,没有遇到气味相投的人。在这里觅一下知音?

村上春树从高中念到一半起就开始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后来做了翻译工作以后才认识到自己英语基础知识薄弱。所以村上春树告诫我们,学英语如果目标不明确,就会把英语当成“苦差”。得不偿失。

村上春树|人生非做不可的事——《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4.关于如何进行长篇小说写作——与时间成为朋友。村上春树把长篇小说写作当成是一种“照常营业行为”(business as usual)。就是把自己逼进这种固定模式里,建立生活和工作的循环周期。写长篇小说前,他首先(打个比方)会把桌上的东西收拾的干干净净,摆好“除了小说什么都不写”的架势。因为一旦认真做起某项工作来,便无法分心旁骛。看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感叹,真是天涯若比邻,太心有灵犀了。我是一个专心做起事来即便是家人和我说话我都要生气暴躁的人。

不仅如此,村上春树还说了一句让我铭记于心的话:“所谓小说家,在成为艺术家以前,必须是个自由人。在自己喜欢的时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我而言这便是自由人的定义。”当他的作品出版后,就算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也坦然,因为他深信“凭时间迎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作证。郑重谨慎礼貌周全地善待时间,就是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像对待女性一般。”

最后,村上春树坦言,在自己成为作家、定期出书之后,学到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就是:“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最终都难免被人家说三道四。”所以既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最享受的,“最想去做”的事情便可。即便最后销量不佳也心安理得的觉得至少自己享受过了。

正如村上春树书里引用的雷蒙德.卡佛随笔中说的那样:“我们能够带进坟墓里去的,归根结底,也只有自己尽心尽责的满足感,以及拼尽全力的证据。”

所以,从能做的开始,一点一滴,孜孜不倦。只要活着就尽力做到最好。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生一次的幸福工作,是人生非做不可的事。加油,You deserve it!

村上春树|人生非做不可的事——《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