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春风绿江岸」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催生绿色发展动能

岳阳广电全媒体讯(记者 李璐 熊拓 华容台 屈原台)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我市农业农村部门聚焦蓝天碧水净土,大力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全面打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近三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连年下降,年均减幅分别达到2%和4%。

中山湖渔场种养户崔国军:这是今天我们打上来的小龙虾,个头不错,虾腹很白,水质还不错。

在临湘坦渡镇,中山湖渔场的种养户崔国军,正在承包的220亩稻虾连作基地里打捞小龙虾。前几年,崔国军还在从事传统养鱼,一年下来,一亩地要投肥300公斤,花费300块钱,而且产量和价格还不稳定。

中山湖渔场种养户崔国军:去年我们改成稻虾连作,一分钱的化肥钱都没用,经济效益的话,以前我们养鱼,一亩田可以产生一千的效益,去年我们养龙虾种稻谷,每一亩的效益大概有一两千一亩。

过去,中山湖渔场的养殖尾水经牛屎湖泵站直接排入黄盖湖。2018年底,渔场将2100亩精养池塘改成了高标准的农田,开始稻虾连作,上半年养小龙虾,下半年种一季水稻。连作模式下,活跃的小龙虾在田地里不停地打洞折腾,有效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条件,而水稻的秸秆直接还田后,又给下一季的龙虾提供了生物饵料。

临湘市中山湖渔场支部书记厂长李岳望:黄盖湖是我们当地的母亲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她爱护她。所以我们就搞稻虾连作,不用化肥农药,生态养殖。

与种植一季稻相比,稻虾连作一亩地的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了30%以上,收入增幅却达到了50%,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优势明显。现在,临湘市已推广20万亩稻虾连作,今年还计划新增5万亩。

临湘市中山湖渔场支部书记厂长李岳望:回过头来看,去年我们一年也尝到了甜头,养殖户也尝到了甜头,同时也保护了绿水青山。

沿江向北100多公里,华容县东山镇的养殖户钟敦顺正在打理自家的鱼塘。告别传统的“开放式散养”,钟敦顺已成为镇里“生态圈养”的第一人。

华容东山镇阳光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钟敦顺:我们这个鱼塘已经有三年没有对外排一滴污水,必须要使用这个设备养殖,保护绿水青山绝对是有好处的。

钟敦顺所说的这套设备,其实就是眼前的10条养殖“跑道”,它的学名叫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与传统模式相比较,这种“跑道养鱼”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推水增氧”和吸污器持续保证“跑道”内的水质,并通过水体流动,构建起一套带来氧气、食物,带走粪便、残渣的循环。

华容东山镇阳光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钟敦顺:实现了这种零排放,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盲目地追求这个经济效益,破坏这种生态环境的话,会直接影响子孙的生存,这也是我们所有养殖户要考虑的这个事情。

早些年,镇上鱼塘的养殖尾水流向大荆湖,最后汇入长江。如何减少养殖的自身污染,已成为渔业绿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2018年,一心想改变现状的钟敦顺向银行贷款140多万元,建起了这套新型生态、高产高效的养殖设备,“跑道”内24小时提供充足的氧气,不仅降低了氮磷含量和鱼药投放量,还让鱼儿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站在鱼塘边,钟敦顺自豪地说,这些天天“跑步健身”做有氧运动的鱼儿,线条优美、肉质紧密,销售根本不是问题。

华容东山镇阳光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钟敦顺:我这10条流水槽每年可以产40万斤鱼,用药上面还下降了90%,但是鱼的产量还增加了接近一倍,鱼价也卖得比较高,我们这个几十万斤鱼都不愁销路。

现在,华容县农业部门已在东山镇启动试点示范工作,对接100户渔业养殖户,推广使用“跑道养鱼”,实现养殖绿色发展、渔业转型升级。

华容县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股长张瑰:鼓励和倡导更多的农户来采用这种养殖模式养殖,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改善和提升我们的水体养殖环境,守护好我们的一江碧水。

在湘江、汨罗江注入东洞庭湖的交汇处,屈原管理区正在加快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试点核心区选址凤凰乡的荞麦湖村和河泊潭村,预算总投资3750万元。这里是凤凰乡的美神种猪育种场,每天,70吨废水经过10道工艺处理,氮磷去除率达到了79%。

岳阳美神种猪育种公司总经理虞得意:氨氮指标常年控制在73(毫克每升)左右,国家的标准是80(毫克每升),化学需氧量现在常年的标准是380(毫克每升)左右,国家的标准是400(毫克每升),我们完全符合国家的畜禽(养殖排放)标准。

多年前,育种场的养殖废水直接排入一墙之隔的汨罗江,最后汇入洞庭湖。2018年试点项目启动后,育种场又在已有的污水处理系统上,引入三级绿狐尾藻湿地进行深度降解。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藻类植物特别喜欢高氮高磷的环境,而且含量越高,长势越好、颜色越绿。

屈原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设计负责人刘书洪:经过我们三级沉淀,废水中的氮磷含量是逐级降低的,到第三级的时候,这个绿狐尾藻叶子明显有点发黄,表现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也说明废水处理效果是非常好的。

据监测报告显示,经过三级沉淀吸收后,废水中的氮磷去除率高达95%,远远优于国家排放标准。除了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屈原管理区还将凤凰乡的2.8万亩耕地纳入治理范围,建成了集拦截、消纳、降解污染物的沟渠型湿地生态系统。在遍布农田的沟渠里,除了绿狐尾藻外,还种植了茭白、美人蕉、再力花、鸢尾等氮磷吸收能力强的植物。

屈原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设计负责人刘书洪:这些植物吸收氮磷以后,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可以做资源化,可以做饲料等等。同时这个废水也配备了相应的回用灌溉设施,通过我们的罐车拖到周边茶山进行浇灌。

在线监测站房是检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的最后一道关口。每天,工作人员都会通过智能的检测系统,定时查看汇集排放废水的各项指标。试点项目实施一年来的数据显示,从这里排出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减少了59.83%、70.35%、77.78%,均超出了项目预期目标。另外,化肥农药减量20%以上,畜禽污染、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沿江沿湖而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在岳阳的乡镇乡村落地生根,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行动,多领域、全方面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在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同时激活绿色动能,提升经济效益。岳阳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正越走越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